“靜音車廂”受歡迎,是對國人文明素質的一個警醒

據報道,今年年底前,京滬高鐵將推出“靜音車廂”,這種車廂可為旅客提供更加安靜舒適的旅行環境,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通過手機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

“靜音車廂”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網友的認可,大家直呼“太需要了!”京滬高鐵此次提出的服務項目,可謂一下擊中了社會痛點,在公共場合製造噪音的人早已令人們深惡痛絕:大吵大鬧的“熊孩子”、對此視而不見的“熊家長”、手機聲音外放、無所顧忌地大聲接打電話等,人們難以忍受但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選擇忍受。

“靜音車廂”的出現,雖然回應了公眾需求,為渴望安靜的乘客提供了更多選擇,卻未必能從根本上給高鐵車廂降噪。因為,如果不能在“靜音”這一服務與“公共場合應當保持安靜”這一義務中間劃好邊界,則有可能讓部分乘客產生只有在“靜音車廂”才需要保持安靜的想法。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明確“服務”與“義務”的界限,並進一步加強管理,維護每一位乘客享受安靜旅程的正當權益。

其實不光是高鐵,在地鐵、公交車、電影院等其他公眾場合,不少人都被人為噪音困擾,有時即便出面制止仍然收效甚微,甚至被對方倒打一耙。這類問題歸根結底在於部分國民的素質有待提高。

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這是現代文明人的起碼素質,但對一些人來說卻是匪夷所思之事,很難理解和接受。一些人不僅在國內的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製造噪音,出了國也依然故我,成為中國遊客遭人詬病的一大誘因。

以高鐵為例,到2020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預計達到3.8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但一些乘客的素質卻跟不上高鐵的發展,依舊有人霸座、大聲喧譁、任由孩子打鬧或將音視頻外放……因此,如何讓文明素質的提升與社會發展速度同步,是整個社會都必須直面併為之努力的課題。

給公眾場所降噪, “靜音車廂”只是起點。它的出現,的確體現了我國公共服務的制定思路正越來越人性化、精細化。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還需相關部門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罰和管理,各級學校加大關於文明出行的宣傳教育,以及每位國人的自我約束。從某種意義上講,靜音車廂的出現是對國人素質的一個警醒。或許將來的某一天,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會成為所有國人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那時靜音車廂就可以完成歷史使命,退出市場了。(半月談評論員 楊建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