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大到川大,從財經記者到保險經紀人:是沉淪,還是提升?

從中大到川大,從財經記者到保險經紀人:是沉淪,還是提升?

Hi,it's me

文/賈記者保險研究(全平臺同號)

全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時間為8分鐘。

“我要辭職了,專心做保險。”

這句話一出口,能猜到熟悉我的人會怎麼說。

“不是吧?”有的朋友脫口而出。

“你真的想好了啊?”有的朋友認真提醒。

有的朋友嘴上不說,心裡會想:“這傢伙被洗腦了吧?”

但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疑問:放棄一份看起來還算體面、也相對比較穩定的職業,去做一個“名聲”不那麼好,基本跟微商、直銷一樣處於鄙視鏈底端的職業,為了什麼呢?

1

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到大,我都是那個最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

讀書成績算比較好,一路順風順水考上985:高考的時候,在我們那個小縣城,以應屆文科狀元的身份讀了中山大學,被當時的老師們稱為“空前”(後來發現很可能也是“絕後”,縣城中學如今已經非常不容易出高分,教育越來越固化了)。

個性自主,認準的事情一定要去做:高考選志願、畢業選職業、結婚選老公,都是自己的決定,他人的反對意見被我自動屏蔽(發現自己也有點固執,腦子進水也只能認了哈哈)

所換的幾次工作都是自己的決定:做過老師、做過全職媽媽、做過公職人員,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但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財經記者。

這個職業,曾經是我心目中的“高光職業”:視野較寬、形象較好、新鮮有趣、相對自由。以及,能夠感到自身嗖嗖的成長。記者這個職業,可以讓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整合能力和判斷能力,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還有,可以認識許多有趣的人。

從中大到川大,從財經記者到保險經紀人:是沉淪,還是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從帝都到成都,我在這個行業裡流連了長達10年的時間。

2

自我尋找之路

因為對文字的喜愛,曾幾何時,我以為這就是我一輩子的職業,可能老了以後也會寫寫文章,幫別人整理傳記,都是可以的。

但是,人的自我探尋,真的不會因為年紀漸長就停止。

今年讀的一本書對我觸動很大,書名叫《百歲人生》。

書中說,在每個人都可能活到100歲的今天,傳統的三段式人生(第一個階段上學,第二個階段工作,第三個階段回家養老)已經不再適用,多段式人生正式登場。比如,二十歲的時候你在上學,大學畢業開始各種職業嘗試,三十歲的時候可能開始創業;二十歲的時候忙得沒空談戀愛,三十五歲的時候戀愛結婚;三十五歲加入一家新公司,四十五歲辭任公司管理崗,去旅行和放空自己,回來攻讀了一個新學位;四十八歲轉行成功,六十歲成為行業專家……

我相信這樣的人生會越來越多。我們往往把人生階段簡單分為童年、青春期、成年和老年,其實,完整的人生應該劃分為六個時期,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間,還有一個“奧德賽時期”。

從中大到川大,從財經記者到保險經紀人:是沉淪,還是提升?

我們不停地遊蕩,不停地尋找,經歷一切完成漂泊,才能最終找到自己的國,這時我們會留下來去經營它、建設它,並且永遠不會放棄它。而在尋找的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是會不斷地成長的。

職業,在人的生命中,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僅僅是因為它能帶來收入,可以養家餬口,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對人的生命狀態產生巨大影響。我要做什麼工作?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能否讓我成為想要的“我”?答案的背後,就是人的狀態。

如果狀態不對了,那可能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什麼是自己最重視的東西。於是,在二寶出生之後,我停了下來。

3

轉型前的困惑

一個職業做了多年,是一定會有依賴感的,說“舒適圈”也好,說“沉沒成本”也好,總之,轉型永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談“中年職場危機”,幾乎已經成了政治正確的事情,放眼望去一大堆文章,都撩撥著中年人的焦慮感。人到中年,在市場上的性價比逐年下降的,組織尋求裁員,個人尋求轉型,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人到中年之後,我去考了四川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方向為金融。讀書,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沒錯的。我的同學中,有更換跑道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為什麼覺得自己職場狀態不對了呢?我想,可能是一種“無力掌控”感。

我認真研究,努力探求,但最終文章能不能發出來、修改後的樣子如何、能夠為我帶來什麼,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更觸動我的是,在我休產假期間,原部門忽然解散了,這更不是我自己能掌控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職業在做了多年之後,“成長感”越來越少了。這樣貌似“歲月靜好”的日子,再繼續過下去,我擔心自己會慢慢退化,然後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停滯”的感覺,讓我很慌張。

還有一個略顯矯情的原因,就是“價值感”,或者說“意義感”。其實在媒體行業,很多很多人是帶著情懷進入這個行業的。因為傳統媒體採編團隊是有門檻的,有時候還不低,那這些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群,為什麼選擇這個收入有限的職業?除了有一顆躁動的心,可能還有一片赤誠情懷,覺得自己的筆可以帶來什麼,甚至可以改變什麼。但如今,這種價值感也慢慢消失了。

那麼,有沒有一個職業,可以讓我同時擁有“掌控感”、“成長感”和“價值感”?

4

初遇保險經紀人

終於要說到保險了。

與許多人一樣,接觸保險,是因為自己家要買保險。為了覆蓋“小概率,大損失”的極端風險(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大病),我們需要工具來做風險管理,而保險就是這樣的工具。

我對保險的態度是非常“冷”的,不喜歡別人跟我說愛與責任,只是想用一個帶有槓桿的金融工具,使我的家庭財務結構保持穩健,大寶和二寶的未來規劃,不至於被意料之外的情況所改變。

為了給自家買保險,我做了很多很多工作。接觸多個代理人、看各種文章,甚至去一家保險公司參加了培訓……

但是,我不滿意。對保險的瞭解越多,就越覺得行業的“水”很深,在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保險行業竟然還處在信息如此不對稱的階段!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明亞經紀人。與保險行業的800萬代理人相比,經紀人真的是太少太少了。而明亞經紀人,又是在經紀人群體中,以“專業”著稱的一群人。他們中立、客觀、不煽情,不誇大,只是詳細分析每一個家庭的需求,每一個險種的功能,每一個產品的優劣,站在行業高度,從產品的汪洋大海中,為客戶搭配出適合的方案。

保險消費者的所有需求,是單個公司的產品就能滿足的嗎?大家需要的不正是這樣“前期篩選把關、後期跟進售後”的服務嗎?這不也是一種“知識付費”嗎?那麼,有專業水準,有甄別能力,有同理心,可信任的我,為什麼不自己來做這件事情呢?

“這就是我要的職業。”

那種“終於找到你”的感覺,真的棒極了。

一度認為,銷售這樣的職業,我是不可能去做的。第一,我臉皮薄;第二,我不太愛說話;第三,我有臉盲症;第四,我不太會算賬……

任何一個,都是硬傷,但我仍然決定了轉型。固然是因為原本的行業天花板太明顯,更是因為,我希望進入一個上升期的行業,不僅僅是收入的上升,同時也能讓自身持續成長。更何況,它還讓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去陪伴家人。

保險行業的潛力有目共睹,在這個“人力資本貨幣化”的大時代,在這個家庭和企業都亟需風險管理的大時代,保險必然有其一席之地。更何況,保險行業產銷分離的大趨勢已經如此明顯,中介行業作為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發展正勢如破竹。

5

凡是過往 皆為序章

根據美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的測算,近十年裡,人類知識總量已達到每三年翻一番。到了2020年,甚至會達到每73天翻一番的速度。再也沒有“一勞永逸”的知識技能,能讓我們反覆運用十幾年。

因此,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到高專業度和低可替代性,是一生的課題。我一直相信,人和人的最大差距,就是內驅力。我們接受好的教育,我們不斷提升能力,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眼光生活,而且希望擁有選擇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我所在的團隊是學霸團隊,碩士及博士不少見,大家過往都有不錯的工作經歷,各自都有非常擅長的領域,轉換跑道後,學習熱情非常高漲。什麼是專業?專業不是一堆靜態的知識,而是持續耕耘,不斷精進,最終成為專家。

“注意力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只有足夠的學習投入,才能從量變轉到質變。保險這個行業,門檻低,但是要做好,非常不易。

大家對於保險行業的感受經常不好,我是非常理解的。隨意感受一下:聽親戚推薦買了號稱高分紅的萬能險,結果十多年後本金都守不住;家庭經濟支柱沒有保障,卻給小孩配置了高額重疾險和教育金;為“大公司”品牌背書,同樣保費卻只拿到別家保額的七八成;到銀行本來是買理財,結果發現自己買了一款保險……

但是,遇到我,你會繞過保險中大部分的“坑”。入行至今,我沒有主動推銷過一次保險,也並沒有感受到“少了朋友”,相反,與我發生強連接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對於每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心存感激;經手的理賠案件,又讓我切身感覺到了買對保險的重要性,以及我所提供的後期服務的重要性。

人人都愛惜自己的羽毛,讀書人尤甚。所以,我會把自己以後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交付給這個正在興起、並能給廣大新中產家庭帶來安心的行業。

親愛的你們,請多多關照。

賈記者保險研究

專注於為城市中高端客戶提供家庭保障方案

不代表任何一家保險公司

只忠誠於客戶利益和職業操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