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鄉---讀李娟《我的阿勒泰》有感


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初三2班 朱一葦

在戈壁灘上迷了路,白天還行,晚上溫度會降到零度左右,風也會猛烈得多。叔侄(女)二人努力地尋路之餘,她卻發現了“寶藏”,從土中摳出一枚小石子,竟然是透明“瑪瑙”;腳下像這樣的石子竟比比皆是,拾了一大把,揣進口袋。

開著“老解放”的黑車司機,給她們的油箱灌了些油,還送給她們半瓶水,並給她們指明瞭回家的路。而她沒有回家的狂喜,反而在想:此後,再也尋不到一個有“瑪瑙”的地方了!就像當年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南陽劉子驥尋不到“世花桃源”一樣,令人悵然若失。

從烏魯木齊打工回家的她,給姥姥花了40元買了兩隻“袖珍兔”(特能吃,肥得跳不動,只能爬著走),給母親花10元錢買了兩隻“金絲熊”(少了條長尾巴的耗子)。

她不在家的時候,八十多歲的奶奶吃力地抱起兔子,摸著兔子倒向背後、柔順的耳朵,問它“吃飽沒有?餓不餓?”---就像當年問她本人一樣。草原夜裡氣溫接近零度,母親脫下自己的大衣把籠子包裹起來,還不放心,又包了一層毛衣。寒冷的夜裡,“金絲熊”拼命地將衣物拉進籠子,一點一點地咬破。第二天,母親則點著它們的腦門大氣訓斥,警告說下次再這樣的話就如何如何,宛如當年對待頑皮犯錯的她本人。

回不去的故鄉---讀李娟《我的阿勒泰》有感

半個世紀過去了,她離家萬里;故地、故鄉、故人,已被時間和空間斷然地切割。老家舊瓦屋久無人住,泥牆上的老紡車掛滿了蛛絲;姥姥的墳依山傍水,墳前的石碑花紋悄然斷裂,碑文漸漸模糊……“我不熟悉任何一條通向它的道理,我不認識林中任何一家鄰居。但那仍舊是我的故鄉……”母親則為了生計,奔波在森森中尋找“木耳”,留給她更多的是背影和無盡的嘆惋。

故鄉的美中含悲,而美的從來都是悲的。這悲不僅來自於現實中的我們永遠回不到童年的故鄉---那兒有正值壯年的父母、和藹可親的姥姥姥爺,更來自於夢境中的我們竟也回不到童年的故土---那兒有年齡相仿的小夥伴,有水中游來游去的小魚、埋在土中的各種小玩意兒。更令人悲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相繼離世,父母烏黑的兩鬂早已斑白,小夥伴們如蒲公英般四處飄散,環境汙染河中早無小魚……時間和空間拋棄了我們,我們在時空中穿梭,驀然回首,竟走丟了親人和故鄉,走丟了小夥伴和小魚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