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傳) 尚均款 布袋羅漢像

倫敦東方藝術畫廊

既談過了楊玉璇(見《宮中紛說“玉璇”工》),那麼不得不說的是清初壽山石雕刻“雙峰”中的另一位——周尚均了。關於周尚均的藝術活動時間,大約和楊玉璇更稍晚一些,因此古籍記載中,早期文獻如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以及《印人傳》、高兆的《觀石錄》等僅提及楊玉璇。到了更後的文獻,則將二人並稱,如清嘉慶道光年間活躍的徐康,所著《前塵夢影錄》中寫道:

印鈕以尚均製作為第一,楊玉璇次之,皆國初名手也。餘在申江得一紅壽山石橢圓印,合長三寸,高二寸,上下相等……六龍皆五爪,刻三鳳形,陰文側首空處署款‘尚均’二字,八分書。

從這段文字當中,我們也可以鮮明地體會到周尚均雕鈕之特點——以豐茂為主,僅僅是長三寸高兩寸的橢圓印上就雕刻了六條龍、三隻鳳,盤踞翱翔於印章之上,可見其繁茂之勢。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周尚均 將軍洞芙蓉石丹鳳鈕方章

福建東南拍賣201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這裡徐康評價楊、週二人,認為在印鈕雕刻上,周尚均要高於楊玉璇。實際上楊、週二人的雕工各有其傾向與特色,也有對於他們工藝不同的評價,譬如郭白陽的《竹間續話》就認為”清初漳浦楊璇,字玉旋,時稱絕技。又有周尚均名彬,制鈕,外間刻寫意山水,鈕旁署名‘尚均’,體八分、陽文,或作‘周彬’,陰文、八分者,其工不及玉璇,而取徑各有不同耳。”郭白陽對於楊、周“取徑各有不同”的評價可謂相當中肯。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周尚均 田黃石鳳鈕朱文橢圓章(13g)

福建東南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與楊玉璇相似,周尚均的作品也往往由民間進貢宮廷,雖然不乏周尚均在宮廷供職的猜測,但都缺乏實證,反而是目前留存於兩岸故宮的周尚均壽山石雕作品多帶其標誌性的八分隸書落款,更符合作品是在民間創作後流入宮廷的推論——出於皇家身份的要求,宮中造辦處所制藝術品,往往禁止匠人在其上落款。從這些帶有周尚均落款的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楊玉璇與周尚均二人在雕刻風格上的差異。

清初名手 | 周尚均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天津博物館

在《宮中紛說“玉璇”工》中提到,楊玉璇的宗教人物雕刻以莊重為風格,其表情往往靜穆凝思,沒有過於強烈的神態,而周尚均的宗教造像在這方面則彷彿迥異。譬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壽山石伏虎羅漢,除了羅漢主體之外,另制有底座,底座色澤黑沉穩重,表面以線刻法裝飾有繁密的海水紋,成對的螭龍相拱戲一朵西番蓮,雕刻相當華貴富麗,底部刻“古閩周彬尚均氏制”的隸書八分款,可見出於周尚均之手。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尚均款 壽山石伏虎羅漢

北京故宮博物院

所雕伏虎羅漢選取紅黃白三色的壽山石,羅漢盤坐於底座之上,一腳支起,左手撫虎背,虎昂首匍匐於羅漢身側,溫順可愛,右手所持之物已殘缺不見,從同一時期的其他佚名壽山石雕作品來看,推測也許為金剛圈一類。值得注意的是羅漢的表情,雙目圓睜,雙眉飛揚,嘴角帶有鮮明的微笑,以致兩頰抬起,細膩生動,與楊玉璇人物之靜穆神態大相徑庭。另外,在周身裝飾上,周尚均對羅漢的衣著以豐富細密的線刻花紋為裝飾,以西番蓮、如意雲紋、鳳鳥紋為主,並對線條塗金處理,使之更為華貴。羅漢的鬚髮一一點出,在耳側的發線處理上,則雕刻小卷發突出其異域特徵,眉毛採用長線刻,這樣,僅毛髮就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雕刻方式。由此可見,周尚均制人物雕刻,更注重裝飾性以及較為強烈的表現力。

清初名手 | 周尚均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尚均款 壽山石伏虎羅漢(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

再如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另一件“尚均”款田黃石彌勒佛像,寬12.3釐米、高5.5釐米的田黃石已是罕有,更採用圓雕法雕刻,彌勒佛倚靠身下的布袋,呈仰臥狀,像背鐫隸書“尚均”二字。彌勒笑容可掬,格外有平易近人之感,同樣採用線刻法刻西番蓮、海水紋、如意雲紋等裝飾彌勒之袈裟,特別是彌勒身下的布袋,雖然只露出部分,卻滿刻如意雲紋與海水紋,同時注重布料流淌翻折的動感,可見周尚均雕刻之功力。與楊玉璇雕刻常用寶石為裝飾不同,周尚均的作品罕見寶石裝飾,亦可看出二人風格之迥異,也可猜測由於活躍時期不同,各時期審美趣味上的區別。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初名手 | 周尚均

清 尚均款 田黃石彌勒佛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總而言之,作為清初壽山石雕刻的“雙峰”之一,周尚均的雕刻與楊玉璇之風格同中有異,自成面貌,無論是他的人物造像還是印鈕雕刻,都是品位高標的佳作,至今仍為壽山石雕界所追崇,“尚均”中所表現出的對於人物神態的準確表現,生動而不譁眾的到位表情,華貴而不繁冗的裝飾,詳略得當的雕刻節奏感,都值得當下的壽山石雕界不斷追摹學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