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宋-張擇端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生卒年不詳。幼好讀書,早年遊學於京師(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朝(1101-1125)為宮廷翰林圖畫院待詔。明王夢端《書畫傳習錄》謂其“性習繪事,工於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卷,絹本,設色,縱24.8匣米,橫528.7釐米,是我國古代城市風俗畫中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不朽傑作,在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重要意義。該畫所繪人物達500餘人,貴賤勞逸,形形色色,顯得生動傳神;店鋪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攤販,一派生意興隆景象;長虹臥波,舟楫競流,車騎爭道,再現北宋盛景;寒食祭祖,攜籃挑擔,踏青插柳,把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社會各階層之生活情景和繁華盡收畫卷之中。全圖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結構嚴整謹密,筆法細緻古雅,卷後有金代張著、張公藥,元代楊準,明代吳寬、李東陽、馮保等13家題跋,曾經北宋內府、元代內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內府鑑藏。1925年溥儀將該畫攜出故宮,後流落於東北長春一帶,現藏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

他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徽宗朝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自成一家。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他的代表作,曾經為宣和內府所收藏。今《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己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擅長於畫車馬、市街、橋樑、城廓等等。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歷代名家-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清乾隆摹本 局部

宋初以來,隨著工商業的萌芽,出現了城市集鎮,逐漸形成了市民階層。由於經濟的發展,促使文藝作相適應偽變革,迎合小生產者意趣的通俗文藝蓬勃興起。在繪面領域,突出的標誌是出現了以市俗生活為中心內容的風俗畫,佳作層出,影響非凡。其中,最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極具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作者通過對清明時節北寧都城汴梁(今開封)和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兩岸各階層人物活動情景的描繪,集中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作者張擇端(公元十二世紀),山東諸城人,是北宋末期職業畫家,曾在畫院任職,擅長畫人物、樓閣、舟車等。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記,全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畫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廣泛而細緻地描寫了各種複雜的社會形象和民俗風貌。《清明上河圖》這一不朽傑作,無論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而真品只有一幅,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橫528釐米,縱24.8釐米,其中計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緻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鉅製,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繁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釐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