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編者按:為了更好地傳播海南傳統文化,致敬匠人精神,《海南守藝人》專欄本期推出系列原創短視頻《懷古調椰音 續今朝傳承夢》,聚焦椰胡製作技藝傳承人王仕國。

什麼是椰胡?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椰胡,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曾流行於海南省、廣東省、福建省等地,每逢年過節、集會喜慶,當地的人們都要拉起椰胡與其它樂器合奏,為戲曲、舞蹈伴奏。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椰胡的製作工藝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椰胡是中國傳統擦奏弦鳴樂器,其發音渾厚,風味濃郁。椰胡全長60釐米--70釐米。琴頭、琴桿多使用紅木或花梨木。琴頭有平頂、彎月形或雕刻以龍頭為飾;琴桿呈圓錐形或紡槌形,軸柄刻有直條瓣紋。音箱用多半個椰殼製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為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音窗。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手工椰胡製作,第一道工序是將椰殼裡外打磨光滑,然後將面板孔、琴桿孔開好,再扣上合適的面板音箱。由於椰殼大小不一,用它做音箱,要求製作人所配的面板大小、厚度,琴碼高低、音孔的大小完美契合才可以。

非遺傳承人王仕國

“萬泉河水清又清,我編斗笠送紅軍”……在瓊海蓮塘村,王仕國老人正帶領著幾位民間藝人,演奏海南民歌《萬泉河水清又清》,他們使用的演奏樂器中,就有幾把王仕國老人親手製作的椰胡。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王仕國老人是家族中椰胡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在2010年,他獲得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椰胡製作技藝傳承人的稱號。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音質的好壞是決定一把椰胡品質高低的關鍵所在。製作一把椰胡大概需要五天,其中的調音就得花費兩天,製作人需要邊拉邊調試發音孔大小,一毫米一毫米的調試,直至音質完好。調音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不僅要求製作人有很好的樂感,手要巧,更要有敏銳的聽覺。王仕國就這樣聽了一輩子,年近85歲的他雖然視力在不斷下降,但聽覺的靈敏卻絲毫沒有衰減半分。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子孫後代的傳承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王堅也在父親的鼓動與帶領下,一直在堅持學習椰胡製作的方法,他也是王仕國老人所有子女中唯一一個留在家跟隨父親學手藝的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份珍貴的傳統手工藝當做家族的接力棒,一代一代接下去,同時也為時代傳承一份傳統技藝,豐富中國的器樂文化。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一弦一柱思華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人精神與對椰胡製作技藝的不懈堅守書寫著這位老人充滿格調的一生,這跳動著的不息的節奏韻律也在感染著他身後的一代又一代人。他們正與我們,一起懷古調椰胡音,續今夕傳承夢。

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海南日報新媒體部、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聯合出品

總監製:陳成智 卿志軍 陶海生

總策劃:張傑 胡凱 李藺

監製指導:胡凱 張雷

創作人員:楊凱 盛順 王實章 周達延 吳文惠

原標題:海南守藝人丨椰子我吃了很多年,沒想到用它做的樂器,聲音竟如此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