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撫順地秧歌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撫順地域所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項目,如何保護傳承這一項目是我們所面臨的重要課題。近些年,隨著廣場舞的普及,這種帶有濃郁地方特俗的民間藝術形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社會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廣泛多元,地域阻隔逐漸被打破,文化日益趨同。秧歌這種曾經人們的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也開始變得不在常見,要知道,八十年代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撫順調研的時候,秧歌可以說遍地都是,不但有東北大秧歌、韃子秧歌,還有高蹺、竹馬、跑旱船、龍舞獅舞等等,品類極其豐富。但能夠傳承至今的寥寥無幾。因此,筆者在開始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時候,就有做老藝人口述史的想法,但由於單位人手緊張,既缺設備又缺經費,終未能成行,幾次嘗試與高校聯合,也因種種原因,最終被擱淺。這期間,一些老藝人離世,還有一些老藝人逐漸喪失了傳承能力,這些活態的文化遺產或隨青煙而去,或掩於年邁不能之軀殼,更讓我感到這項工作的緊迫。好在自己之前做戲劇工作時,購置了一些設備,還有做視頻的朋友願意不計酬勞、不辭辛苦協同開展老藝人採錄,這項工作總算是可以開始了。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欒榕年先生是我最早想採錄的對象之一,她是撫順地秧歌、滿族民間舞蹈的挖掘者,國家藝術科學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遼寧撫順卷《撫順民間舞蹈集成》的主編。今年已經80歲高齡,她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滿族舞蹈研究。我和欒榕年先生就採錄工作的開展有過多次溝通,時間也是一拖再拖,一是她雖年事已高但依然致力於撫順地秧歌、滿族舞蹈的研究,一直也停不下來,二是我這邊總會被手頭的工作牽絆,始終未能成行。今年年初,我們再次溝通,決定無論如何在今年也要把採錄工作開展起來,但因疫情肆虐,決定等平穩後再開始採錄,也因疫情許多工作被擱置,所以可以騰出手來開始採錄。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我們在電話裡確定了採訪時間和地點,開始時間定在2020年6月初,地點在欒榕年先生位於高爾山附近的家中。5月27日,拍攝團隊一行來到欒榕家中,勘察拍攝現場,商討採錄計劃和具體內容,最終確定了第一次採錄時間為6月2日。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6月2日至6月17日期間,採錄一共開展了6次,每天開始的時間大約是上午的9:30左右,結束的時間根據欒榕年先生的狀態,一般是下午6、7點鐘結束,最晚的一天到晚上8點多才結束,採錄的過程不止於敘述和問答,有時還有一些探討和交流。由於談的比較暢快,幾乎每次都忘了時間,中間的休息也僅是片刻,就迫不及待的又開始進入主題。午餐的時候休息的時間稍長一些,由於我們對附近的社區商業不熟悉,去採訪之前,就先準備了麵包火腿腸等應急的食物作為備選午餐,但因為進入主題太快,就把備選的午餐當成了正餐。欒榮年先生則在我們早上到來之前,就為我們準備了湯、菜和鹹鴨蛋,等到中午吃飯的時候,熱一下就可以喝了,這樣午餐就變得豐富了。先生說自己不會做飯做菜,自己在家的時候糊弄一口就完事了,習慣把時間留下來做研究,所以做的不好吃,但是我們吃的卻津津有味,可能是我們也有類似的習慣,願意把更多的時間留下來做些有意義的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菜和鹹鴨蛋是先生從妹妹家帶回,平時她住在妹妹家,定好採訪的日子之後,她就提前一天從妹妹家回來。我們瞭解到這一情況之後,就決定把採訪地點改在先生的妹妹家。先生已經八十歲的高齡,來回奔波我們實在是擔心她的身體。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先生的妹妹家住在東洲區哈達鎮阿及村,是一個偏僻而美麗的小山村。藍天白雲下的村莊顯得格外恬靜,遠處群山環繞,近處村莊躍然於沃土之上。以前在文藝作品裡經常用到一句話:“村頭有棵大樹”,阿及村的村西頭還真有棵大樹!先生的妹妹家就住在村西頭的大樹旁。“哈達”是滿語山峰的意思。在前清歷史中有兩個重要的節點跟“哈達”這一詞彙有關,一是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在虎攔哈達(煙囪山)以十三副鎧甲起兵,二是努爾哈赤在崛起的時候,首先吞併的就是海西女真的哈達部,不知道哈達鎮的“哈達”有沒有什麼歷史淵源,阿及村的“阿及”又有什麼講究沒有,這一問題留待今後採訪的閒暇之餘再解,或有哪位高知可以在下方留言。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這是一處典型的遼東農家小院,院子裡有兩座房屋,一新一老,都是對稱設計。老房子是紅磚青瓦的起脊房,兩頭各有一煙囪,室內廚房在中間,東西兩邊是臥室,後面是雜物間,臥室炕靠北空地在南,炕上有炕琴櫃,地上擺放傢俱及會客。燒炕做飯吃飯都在廚房,大鍋大灶,適合燒柴火,倍顯遼東人的豪邁。新房是紅磚紅瓦白瓷磚罩面,地基高起近1米左右,室內沒進去看過,應該跟老房子格局差不多。屋子前後有院,前院裡有西倉房、苞米樓子、雞鴨籠子、柴火垛和一個小園子。小園子裡面種了黃瓜、西紅柿、小白菜、生菜、香菜等常吃的蔬菜。院外是柴垛雞架鴨窩。後院種的是苞米(玉米)、土豆(馬鈴薯)、葫蘆等農作物和一些果樹。屋簷上則住著好幾窩小燕子。有剛來的時候,老人先生興致勃勃的給我們介紹著院子裡的種植的各種蔬菜和各種小動物,講著這座房子裡的故事。老房子是妹妹和先生居住的地方,我們的採訪也在老房子,相對於新房子,我們採訪團隊也更喜歡老房子,因為在這裡能感受到到濃烈的生活氣息,能夠感受到這裡的煙火氣,尤其是大鍋燒熱的時候,熱氣升騰,就感覺這生活,有滋味!先生說妹妹的幾個孩子早就想把老人接到城裡的樓房去住,可是妹妹不習慣,還是願意住在鄉下。我想如果是換做我也是不願去的。先生一家姐妹三人,先生是老大,這是二妹家,先生介紹完二妹後,說我們叫二姨就行,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親切的二姨。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採訪開始的時間同樣定在早上的9:30,拍攝的地方設在老房子東臥室靠南窗的位置。房間不大,炕和地各佔一半,炕上地上都被我們擺滿了設備,就連廚房的角角落落我們也沒放過。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由於空間狹小,兩位攝像師有了不同的待遇,我們的小攝像師只能蜷縮在炕上進行拍攝,而另一位攝像師則只能躲在廚房裡看著機器。農村的小院相對於城裡的房子更加安靜,也更符合撫順地秧歌這一非遺項目的傳統狀態,我們佈置好設備,伴隨著蟲鳴和遠處若有若無的雞鳴犬吠聲,開始了撫順秧歌口述史的採錄。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採錄的內容從成長經歷到舞蹈學習經歷,從做民間舞蹈集成到如何開展舞蹈研究,從如何編舞到如何帶隊伍,從滿族舞蹈的挖掘到滿族舞蹈的創新等等,話匣子打開就一發不可收拾,我覺得即使用聊到“昏天黑地”這個詞也不為過,因為我們有的時候確實聊到很晚。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在我們採錄的過程中,二姨一直沒閒著,她一邊為我們打水摘菜做飯,一邊拾掇屋子、餵雞餵鴨、耕種菜園子。我們中午的採訪還沒有結束,二姨已經將一桌豐盛的農家飯菜備好,不但有雞有肉有青菜,還有田間地頭的野菜。二姨熱情的招呼我們先吃飯,別餓壞了,上桌之後還不住的囑咐,讓我們多吃點。二姨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女人,爽快、勤勞、善良、好客,她用一雙勤勞的手將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他質樸的臉上刻滿了生活的痕跡和不畏艱難的剛強。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吃膩了城裡的棚菜細糧,再到鄉村田野吃田間地頭的本味時蔬、水飯碴子,甭提有多香了。大鍋燉的土豆茄子、現摘的嫩黃瓜、翠綠的小蔥、水靈靈的婆婆丁,即有田園的樂趣又有大地的芬芳,我們的小夥伴也是絲毫沒客氣,甩開腮幫子就開造,一陣風捲殘雲,吃的賊拉香。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午飯之後小憩,沒下過鄉的小夥伴們開啟了房前屋後的發現之旅,二姨的草帽成了我們拍照的道具,村子裡尋常的壓井也變成了神奇的物件,兩個沒見過世面的傢伙,又洗臉又洗手,然後捧著水就開始喝,一邊喝還一邊叫嚷:這水好涼啊,像泉水一樣!引得二姨在一旁咯咯的笑。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就連上廁所之餘,這倆貨也沒閒著,在後院又發現了櫻桃樹,通紅通紅的小櫻桃,一顆挨著一顆,壓滿了枝頭,不一會兒就摘了一大把,連洗都不洗就直接塞到了嘴裡,然後就皺起了眉頭:酸!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短暫的休憩過後,我們的採錄工作就又開始了,到了下午人的精神頭就差了很多,明顯變得發苶,幸好我們的小攝像師每次都為大家準備了咖啡,欒榕年先生也為大家準備了茶水,於是我們喝著咖啡就著茶水就開始了下午的採錄工作。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我和欒榕年先生說的正起勁,回頭發現某些人挺不住了,眼皮正打架呢,然後頭一歪就睡著了,於是我回身就給拍了張照片。讓我意外的是,這貨剛閉上眼就撲稜一下又爬了起來,直勾勾的盯著攝像機繼續工作。我問:你自己咋這麼就醒了呢?他說:咱不得有點職業道德嗎,幹著活那能睡覺呢。當天採訪結束的後,我給他看這張照片,他說:嗯,這張照片照的好,挺有儀式感,再擺點花就更好了。我想了一下,這麼好的照片我不能獨享,所以就發到網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一天的採訪也就快要結束了,而每到這個時候我們總感覺意猶未盡,總是感覺心裡充滿不捨。意猶未盡的是傳統文化的底蘊,越是走進就越是覺得它的好;充滿不捨是擔心這些好的非遺項目、好的民間文化會離我們而去,我們無力去挽留。欒榕年先生已是耄耋之年,而我們的採錄工作才剛剛開始,時不我待,很多非遺傳承人的採錄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而我們卻深感自身力量的微薄。採訪已經進行了10余天,還有很多秧歌的老藝人沒有采訪,但面對先生卻依然感覺還有很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資料沒有收錄。前方任重而道遠,我們只能竭力前行!

撫順地秧歌口述史採錄記事之滿族舞蹈研究專家欒榮年

最後這張照片是二姨家所在的撫順市東洲區哈達鎮阿及村的全貌,我們離開的時候用無人機拍攝的,本想用跟隨功能拍攝我們出村的全過程,但是卻忘記了按拍攝鍵,結果無人機是跟了出來,影像卻沒有拍到。這或許就像我們做的採錄工作一樣,即使窮盡最大努力去做,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有些項目終究會失傳,但是至少我們能給它留個影兒,還能讓後人看到它的樣子,還能讓世界感知它的存在!

#我的家鄉在撫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