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採訪撰文、圖片:十三妹

就像炎熱的夏天離不開冰爽的冷飲,在寒冷冬夜裡,一床厚厚蓬鬆的棉被一定能帶來一夜溫暖。

每到秋冬交替的季節,家家戶戶便要開始準備過冬的被子。雖然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消費觀念變了,但在年歲稍長一點的市民裡,還是會有人去找傳統的棉花店翻新、加工被子。既經濟實惠,也是從上輩傳下來的習慣。

顧客少了,棉花加工店的數量也慢慢的變少。現今仍能夠堅持經營下來的店鋪鳳毛麟角。楊浦區控江路95號的利民棉花便是上海僅存幾家中的一個。

利民棉花,店如其名

這家開在居民區旁的棉花加工店從1983年就開始營業了。現在的招牌叫利民,這是因為它與社區有互惠合作關係。

1993年,店主章師傅和社區簽訂了合同,成為與社區合作的利民小商戶之一。所謂利民店鋪,最首要的便是利民。孤寡老人來這裡做被子只收半價或是免費,同時利民店鋪還會為年紀大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三十六年來,這家不大的店鋪紮根在社區,服務於周邊老老少少的居民,加工了數不盡的棉花,翻新了不知多少條被子,給許許多多的周邊百姓帶來了溫暖和便利,可謂是真正的有利於民。作為社區簽約合作的利民店,章師傅每個月都能獲得社區的房租補貼。這減輕了他不少的成本壓力,讓利民的經營能夠堅持下來。

從手工到機器,變化與堅守同在

聊到學藝最初,章師傅的記憶格外清晰。“十七歲半的時候開始學的,十八九歲就可以自己做了,快二十歲的時候聽說上海這邊有生意好做,就從金華過來了。”這一來便是三十多年,他從一個浙江的年輕小夥子變成了上海話十分流利的“爺叔”,但是不變的是能吃苦的那股勁兒。

章師傅的技能是跟著自己的爺爺學來的。當年的供銷社用的都是章爺爺做的被子,而如今,街坊四鄰也都感受著來自於利民棉花被的溫暖。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爺孫倆對於棉花加工這件事兒的認真。

從最開始的上門手工做被子,到如今的自己開店有完整全套的自動化機器,棉花加工變得越來越高效,對人工的依賴減少了許多。機器把人的雙手和時間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免去了客人長時間的等待。

雖然機器帶來了效率,但在一些工序上,章師傅還是會使用原來的“老法”,用手工活去完成。

一床被子的誕生

採訪當天,店主章師傅很熱情地為我展示了做被子的過程。

章師傅先把客人送來的棉花稱重,記錄下客戶的要求的標準。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通過機器加工,壓成棉花捲,而後攤平在棉製的網線上。用特製的傳統花彈工具壓平,調整到客戶定製的大小。緊接著用毛盤輕輕壓邊,使邊角整齊。再用專用機器將因柔軟而膨脹的棉花壓平,正反兩面來回壓上好幾次,才進入到套網紗的工序。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章師傅和其妻子合力將網紗套好,隨後一人一邊開始了手工縫邊。問及原因,說是網紗略大,縫起來會讓被子更為牢固。夫妻倆的配合乾淨利落帶有節奏感,縫製用時極短。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看著輕快,其中有著幾十年積累的經驗與默契

最後將被子疊整齊裝在印有龍鳳呈祥的透明塑料袋裡,捆上繩子,一床被子就這樣做好了。章師傅還會細心地把客人的電話號碼寫在袋子外,方便辨認,省時省力。遇到舊被子翻新,更會貼心的保留一小塊翻新前的小樣,以便對比和區分。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三十餘載,利民利己溫暖如初

利民棉花雖然叫棉花店,但現在的業務範圍不止於此。羽絨也是他們是經營內容,包括翻新,改衣為被,和被子有關的事情,這裡幾乎都是可以做到的。

轉行未果,從業一生

今年五十五歲的章師傅還有五六年就要退休了。而利民棉花店與社區的合同也將終止,所以章師傅退休之時也成了這家店的停業之日。

問及有沒有什麼新的打算?師傅說可能會找一找做這行的熟人和親戚問問看。如果有人願意做,就讓其繼續,如果沒有的話則是直接關掉。畢竟現在這行賺的少,活兒又累,願意幹的人太少了。

在年輕的時候,章師傅也想過轉行其他小生意,但礙於社區的合同轉行未果。一轉眼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做了三十多年,臨近退休的他反倒考慮起找人接班,希望可以繼續為附近的居民維繫這一份方便。

從業一生,不單是開店做被子、賣棉花,章師傅也曾經收過不少學徒。“我教過二十三徒弟,只有一個現在還是在做這行,其他的都去幹別的了。辛苦又賺的少,年輕人不願意做的。”

現在棉花加工店的困境是年輕人不願意進入行業,老一輩又面臨做不動的問題,所以街面上棉花店鋪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專業的工廠,製造統一的被子。用章師傅的話來說,純機器做的被子中間薄兩邊厚,像枕頭皮那樣。而店裡因為是人工把關,所以中間厚兩邊薄,蓋起來更舒服更保暖

採訪時做演示的那床被子製作利潤大約幾十元,從一開始的稱重到最後的裝袋,需要四十多分鐘,兩個人在上海悶熱的六月裡忙來忙去。狹小的店面裡一直揚著棉絮,夫妻倆只能帶著厚厚的口罩。

據章師傅說,夏天是淡季,他們會在最熱的時候休息一個月,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息,而是去菜場賣些時令的水果,賺上些錢。冬天是旺季,常常是早上六點開工,晚上十一點收工。這樣的工作強度年復一年,或許在他人眼裡是枯燥的、辛勞的,但是章師傅和他的妻子卻一直堅持了下來。

每次碰到年輕的小姑娘小夥子,熱情的阿姨都會極其關心,她說現在一個人在外面不容易的。在當下的城市裡,舊的行當消亡,新的行業誕生。或許在五年以後利民棉花店便停業不做了,但章師傅夫妻倆的這種從業態度並不過時,並應該被傳續下去,它是經營者們對於陌生人的善意,以及在人情交流裡透出的溫暖。(利民棉花店,楊浦區控江路95號,章師傅電話13641609724)

對於手藝與品質的堅持,我們還有這些:

她做了四十多年的皮革生意,卻說"如果有一天賠錢了,那就不做了"

從學徒到店主,如今他能為每個人的雙腳定製出最舒適的鞋履

洋服定製行業最有意思的老先生,最喜歡顧客在他跟前試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