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父母伴侶,我還是我自己


除了父母伴侶,我還是我自己


最近看了這本《中國女孩》,是一本充斥著灰暗悲傷抑鬱的底色的書,講述了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努力尋找愛,感知愛的過程,最後的結果很暖心。

哈佛學霸寫的書,乍一看算是意識流的碎碎念,但是再讀的時候,發現現象和結果都有隱喻和伏筆,主線或明或暗。還挺有感觸,就分析一下書裡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希望我們也可以和作者一樣,學習愛的能力。

1. 華裔的身份認同

這本書在美國是暢銷書,作者從亞裔的視角,講述了移民家庭的悲歡,講述了香蕉人的生活以及心路歷程,所以引發了很多美國移民人的共鳴。

ABC,我們常說的香蕉人。黃色的皮膚下,擁有的是“白色的”理念。移民第二代的心酸,經常被主流忽視。大家都認為,移民父母的辛苦打拼,換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教育機會,作為享受這些優越環境的人,還要抱怨什麼呢?但是就作者碎碎念頗有些神經質的話語體系,就可以看出她的悲觀消極,以至於整本書的基調都是灰暗悲傷的,很多處的語言幽默詼諧,卻也掩蓋不了抑鬱的底色。


父母的感情不和,卻一直這樣共生共存,因為傳統價值觀裡離婚的不被接受;作者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卻遲遲不願意看醫生,因為付錢讓別人聽你說話是不被傳統文化理解的;父母的“望子成龍”,對學位的痴迷,因為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比較重要,心理健康問題被忽視。

作為中學校裡唯一的亞裔,她的一切都被放大,成績好之外還有著亞洲的面孔,被視為怪胎。亞洲面孔的她努力學習父母的母國語言,在不能忍受校園霸凌的大眾嘲諷放棄了。後來回到父母的母國後,對於文字的不熟悉,文化的陌生,又讓自己成為了局外人。

在屬於自己的本國卻不被本土文化接納,移民群體彷彿是生活在夾縫裡的人,被傳統價值觀和當下價值觀撕扯著。


2. 原生家庭創傷

父母的傳統價值觀帶給她的家庭教育是我們熟知的“打壓模式”。

母親長得漂亮,被公認的美人,也因此嫌棄作者長得不漂亮。

“你的鼻子,要是再挺一點點就好了”“你的額頭要是再寬一點點就好了”,“你的嘴巴,要是嘴角再上揚一點點就好了,別這麼一副氣鼓鼓的樣子”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

父親因為個人的奮鬥,通過精修學業,實現了鯉魚跳龍門的轉變,也因此嫌棄作者的不努力。

“你明明有手有腦,自己找答案吧”“你想知道日子該怎麼過嗎?用心過。”

這些傳統的家庭教育導致了作者因為自身的客觀存在而感到羞恥,這樣的打擊教育造成了的自卑怯懦的性格

自卑怯懦不敢反抗,遵從的是“孝順”的價值理念。這樣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與美國典型家庭長大的男友艾瑞克的“個人”理念有著很大的差異。作者羨慕男友艾瑞克的家庭,羨慕他是在愛中長大,羨慕可以自由選擇的人生。

家人對學業的看重,對情感的忽視,作者的負面情緒不斷積聚,最終在實驗裡,以連摔了五個燒杯的形式爆發了。病假休學,到最後的退學轉行,作者從剛開始的孝順,逐漸走上了尋找自我的路上。

作者被無數次勸說後去做了心理諮詢。隨著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作者對於過去,對父親母親的回憶和梳理中,發現了自己的創傷,也意識到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

中國家庭教育裡,我愛你=我為你受苦。

母親愛父親,選擇放棄了中國的一切,遠離家人朋友,來到了異國,面對生活的困苦,情緒無處抒發,痛苦中煎熬著,與父親糾纏一生。

父親小的時候因為醫療條件的缺失,失去了妹妹,因此忍受一切,選擇努力學習工作,儘自己最大可能為家庭為家人創造更好地條件,卻從來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作者而受的苦,也就是表達愛的方式。

最近看了伍思薇導演的《真心半解》,講述也是移民女孩的故事。女主的父親因為英語不好,加上母親的離世,在美國不願意說話不願意出門,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片中對華裔群體的描寫很傳神,也可以顯現出這樣的群體在進入新的文化環境時需要面對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融合,越來越多的移民旅居人,在進入新文化環境後,面臨很多的困難。

首先就是語言。提高東道國語言能力是融入當地社會的必要條件,但是很多移民,就像是作者的母親這樣成年後的移民第一代,對語言的學習掌握能力有比較大的障礙,面對更多的問題。

由於自身的學習和調節能力差,適應社會的速度就會比較慢,再當遇到接連而來的困難和挫折後,往往會採取避免當地社交生活的做法,生活在一個真空的世界裡。不融入當地社交,更頻繁地與之前母國的人聯繫,不利於生活,也不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父母的創傷來自於原來的家庭和過去的經歷,這種不完整的人格特徵加上不和諧的婚姻關係,帶給了作者的創傷在心理問題惡化後逐漸顯現。


3. 親密關係的成長

書的主線就是以男友艾瑞克生活的點滴組成的。都說親密關係裡反映的是雙方的原生家庭教育,作者就真實地記錄了這樣的差異。

“別盯著呆瞧。”小時候,當我四下張望,母親會說。我看見一對情侶在公交車上接吻。我看見老人們手牽著手。這些在眾目睽睽之下展露的情感讓我心醉神迷,因為感覺像是在觀望某種罪行。不要盯著人家瞧?但為什麼不呢?眼睛便是放大鏡。

在國外的街頭,隨處可見的親密接觸,在傳統文化生活裡,這並不是常見的。

典型的中式家庭教育,孩子對父母的孝順服從,孩子自身的自卑以及自我價值感低,嚴重影響了親密關係中的自我認知,永遠認為自己不夠好,也是這個原因,作者拒絕了男友的幾次求婚,總感覺對方需要在找一個可以“平起平坐”的人。

作者羨慕艾瑞克的家庭。這樣家庭裡出生的孩子,敢於追尋自我。艾瑞克的成長曆程中,就顯示出他對生活的極大熱愛,喜歡嘗試各種事情,想要找到人生的各種可能,也是因為對化學的熱愛,兩個人才認識,才會相愛。

作者退學後,更是對自己的前途,對自己的未來迷茫,甚至沒有興趣愛好,不知道自己的喜歡的是什麼,不知道可以做什麼。相比之下,男友艾瑞克對生活的掌控,有目標性對她來說更是一種刺激。艾瑞克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甚至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也不願意為了感情妥協。作者認為自己並不那麼重要,不願意要求對方為了自己留下來,但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自尊,不願意為了對方跟隨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重新開始一切。

我是個跟在你屁股後面的女孩,我心知此類女孩會落到什麼下場。她們成天鬱鬱寡歡,走到哪裡都帶著一身怨氣。

作者對自我的評價很低。傳統家庭裡學業高於一切,父母對學位的看重高於對孩子自身健康的考慮,父母將孩子作為婚姻關係的籌碼,母親的教育說親密關係裡必須要高人一等壓制住對方,對愛的不確定性,不認為眼下的幸福是可靠的。


作者在書的最後,列出兩宗婚姻的結局,間接地說出了她對婚姻的認知。

兩宗婚姻:

克拉拉與弗裡茨·哈伯。克拉拉取得了化學博士學位,也是她所在那間學校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才華橫溢,但也頗為保守。弗裡茨第一次求婚,她拒絕了。弗裡茨第二次求婚,她答應了。兩人結婚後,弗裡茨自己為工作各處奔波,卻要求克拉拉在家當個主婦兼專職母親。1918年,戰爭爆發時,弗裡茨證明了自己的愛國忠心,開發出了一種新式武器——這種武器肉眼無法辨別,而且無聲無息。當發現丈夫研製氯氣後,克拉拉在自家花園裡舉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瑪麗·居里與皮埃爾·居里。皮埃爾向瑪麗求過幾次婚,她才同意——算是這些女子的共通之處吧。婚禮當日,瑪麗穿的是一條深藍色裙子。“更實用嘛。”瑪麗認為。隨後,她便穿著這條裙子,跟皮埃爾一起回了實驗室。實驗室是他們家的地下室。三年後,居里夫婦發現了釙和鐳。八年後,居里夫婦被授予諾貝爾獎。最開始,諾貝爾獎委員會並未認可瑪麗·居里(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過任何女性獲得諾貝爾獎),但皮埃爾沒有讓步——她才是從十噸礦石中提煉出那十分之一克的人。


親密關係裡,我們都愛對方,可我們還都是自己。

最後要給翻譯點個贊,書裡很多的諧音梗,西方語境裡的諧音沒有辦法在中文裡找到對應的,但是選取了相同意思但是不同詞彙的翻譯,所以讀起來沒有翻譯文的水土不服感。

希望這本書給你帶來一些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