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省委幫她代養兒子!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

中央紅軍在食物匱乏、裝備簡陋的情況下,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這一場奇蹟,對於男兵來說,尚且是一次嚴峻的磨礪,更不用說對於女性來說,是怎麼樣的一種經歷。

然而,有女性做到了。她們用驚人的毅力和忍耐力,甚至還有裹著的小腳,一步一步的走完了二萬五千裡的艱險的路程。

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翁,邱一涵。

她去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省委幫她代養兒子!

邱一涵是在革命世家長大的,她的父兄都是中國共產黨員。

在大革命時期,邱一涵的父親曾在銅鼓縣的蘇維埃政府當過財政部的部長,他的兄長也曾在湘鄂贛縣擔任財經部長,之後她的父兄兩人都成為了革命烈士。

在父、兄的影響下,邱一涵早早的參加了革命,並且結識了此生的愛人——湘鄂贛宣傳部部長,袁國平。

1929年,邱一涵二十二歲,與袁國平喜結連理,婚後一年,邱一涵正式參加了紅軍,在紅三軍團的政治部工作,之後,還成為了中共湘贛省委的婦女部的部長,當上了正部級幹部。

當時,她的哥哥還當著經濟部的部長,於是他倆便被人們稱讚為“兄妹部長”。

時間很快到了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組織上宣佈要挑選強壯的人到前方去,大家都認為參加紅軍去前方是非常光榮的,因此踴躍報名。

組織上說,這次去前方,有很多困難,要走路,沒有馬騎,並且是晚上行軍,還要防空。要自己背東西,要作群眾工作。

組織還臨時編了一個軍團和一個梯隊(由中央直屬各機關組成),其中有30名女同志,都是經過挑選、經過考驗的,最少的也有三四年參軍的歷史,對革命事業都有奮鬥到底和犧牲的決心。邱一涵就是這30名女同志當中的一員。

當部隊開拔,邁出兩萬五千裡的第一步時,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創造奇蹟,這個奇蹟名為長征。

她去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省委幫她代養兒子!

30名女同志被派去跟隨衛生部,主要的任務是負責照顧受傷或生病的隊員,而且邱一涵還擔任二班的班長一職。

在翻越雪山的時候,因為邱一涵以前纏過小腳,大家都知道纏小腳的女人在平時走路都不方便,何況是翻越這茫茫的大雪山,所以邱一涵在過程中行動十分不便,多次摔倒還差一點掉下山崖,多虧她福大命大,被路過的警衛員和她的丈夫袁國平給救了。

說起袁國平,邱一涵一生最大的打擊就是他的去世。

抗日戰爭爆發後,袁國平被派往皖南新四軍軍部工作,不幸的是,在皖南事變中,身為副軍長的他身受重傷。

袁國平本能活下來的,他被戰士救下來,已經在撤退的路上了。可他們再一次遇到敵人,為了不連累戰友,袁國平舉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

後來,新四軍的師政委曾希聖感嘆:袁國平真的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為了不連累戰友,不連累黨,寧願為了掩護部下而犧牲也不投降,不做俘虜。

丈夫的離去,對邱一涵打擊很大。但她深知自己不能長久沉浸在悲痛中,她還有孩子,還有要為之奮鬥的革命工作。

因此,她強忍著巨大的悲痛更拼命更努力的工作。在解放戰爭時期,她歷任華中局後方政治部組織科長,華東局組織部幹部科科長,華東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抗大四分校政治部主任,華中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等職。

在全國解放後,她又歷任中共南京軍區機關黨委書記、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市人事局長,中央婦委委員,華東婦聯主任,上海市婦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監委書記、全國婦聯執委,華東行政委員會監察委員,江蘇省第一屆政協常委等重要職務。

邱一涵有一顆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心,在工作中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但在工作之餘,她也沒有忽略孩子,反而將他教育得相當出色。

她去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省委幫她代養兒子!

袁國平、邱一涵與兒子袁振威

說起邱一涵孩子,那又是一樁傷心事。

邱一涵與袁國平生育的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可愛的女孩,老三是個男孩。因為與丈夫都是軍人,行軍路上不可能帶上三個孩子,所以不得不把孩子們寄養到了湖南的老家中。

因為條件艱苦,大女兒與外婆相依為命,逃難的日子有多艱辛,難以想象。為了活命,大女兒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做了一戶人家的童養媳,實在讓人心痛。二女兒更加不幸,年幼生病,無錢醫治,最後失去了生命。最小的兒子,則在老家和自己的奶奶相依為命,幸運的是,最後長大成人。

革命勝利後,邱一涵得以與家人在一起。養育孩子是母親的職責,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小學,是一個塑造孩子個性的階段,可在孩子中,也少不了有一些攀比。她的小兒子叫做袁振威,在上小學時,其他孩子只要一說到自己的父親,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軍長,政委,還有的是司令員。

袁振威天真的認為只要帶員的都是最厲害的,於是他十分驕傲的說他父親是炊事員,但是這卻引來了同學的嘲笑,他的同學告訴他,炊事員只是一個做飯的!

他回到家後,因為受了委屈便抱著邱一涵大哭了起來。而邱一涵問清楚原委之後,很耐心的教導:同學們的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炊事員同樣也很了不起。你想一想,如果沒有炊事員做出可口的飯菜,那些司令員,政委很戰士們怎麼有力氣去打敵人?又怎麼能取得勝利呢?所以呀,司令員,炊事員只是職務的分工不同,他們都是人民的勤務員。

她去世時,三位上將扶靈,幾十位將軍送行,省委幫她代養兒子!

邱一涵這一生,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可上天對她太過殘忍。

在1956年的時候,邱一涵由於以前受過傷再加上平日裡的積勞成疾,患癌症在南京逝世,時年僅49歲。

對於邱一涵的離世,戰友,領導,群眾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甚至驚動了中央。

張震(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還撰《懷念邱一涵同志》一文,說:“革命戰爭的烈火考驗、錘鍊了邱一涵一顆堅強妻子的心,一顆偉大母親的心,一顆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心。她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難置之度外,以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準備迎接新的考驗。”

安葬邱一涵時,唐亮,宋時輪和鍾期光三個開國上將親自扶靈,還有幾十名將軍及近百名省市領導、上千名群眾為她送行,情景感人。

在她去世之後,省委開會決定把她才十七歲的兒子交給在當時是江蘇省委的第一書記的江渭清家中撫養。

讓我們記住這一位女戰士,記住她將困難置之度外的精神,記住她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她的事蹟,會一直激勵後來人不斷的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