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恭維:

吾祖,宗功浩蕩,祖德難忘,水出有源,木生有本,清河會浦源流遠,福建來廉世澤長。撫今憶昔,世事滄桑,遙想當年,七年不雨,炎炎赤地,草木無生,土牛不語,雞犬無聲,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我祖張金,兄弟三人,為求生計,商定西行,身負父母金骸,手執祖傳三寶,離鄉背井,露宿風餐,輾轉粵東,初到粵西,跋山涉水,居無定所,飢寒苦餓,一層慘悽。兄弟三人,再三斟酌,運籌帷幄,各執寶物為信,即徙安居念脈。張玉公分享金香爐,西行靈山地;張美公分享金茶杯,北走博白鄉。我祖張金,分享金觀音,留守廉西地,早業大安,後居六羅,開荒闢地,造舍築房,苦盡甘來,派衍四房,房房毓秀,蘭桂騰芳。嗟乎,不料吾祖駕返仙鄉。成食舊德,同沾福澤,共沐恩光,房房齊發,瓜瓞綿綿,蟬聯科甲,代代書香,簪纓繼世,文武拜相,此乃吾祖英靈,千年不昧,際慈。時近清明,節將寒食,此日聚宗舉族,昭穆一堂,虔備清酌饈錳,牲儀酒豐,香茗果品之儀,敬獻堂前,伏願吾祖,鑑茲不腆,來鑑來賞,更祈佑我後嗣,螽斯蟄蟄,瓜瓞綿綿,繼世簪纓,接踵於賢開聖域,蟬聯科甲,噪聲於翰苑蟠宮,耕者倉滿盈庭,商者腰纏萬貫,各行老闆貴如韓愈,富勝名業,房房齊發,代代榮昌。

美哉 尚

饗!

(錄校:金公袍澤,穩公二十一代裔孫,張黃淦侑拜修。)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清河世澤湛長流閩境囥遷合浦奠基挺秀分支原一脈

金鑒家聲亙永古粵疆奮力六羅開拓巍峨祠宇誌千秋

據《張氏族譜》記載,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於南宋嘉泰年間(1204)從寧化移居上杭縣白砂將軍橋茜洋村,為上杭的開基祖。其裔孫稱為“鄞江(汀江舊稱)始祖”。學界提出:張化孫後裔棋佈於閩、粵、贛、浙、臺等省和東南亞國家,不僅分佈於廣大客家地區,而且輻射到廣府方言區、福佬方言區、閩北方言區等許多地區,充分體現出一種開拓、進取和冒險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並稱之為“張化孫現象”。

越州魂 2013-03-25 12:06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一、【入廉背景】明代中葉兩粵狼煙四起,史載永樂皇帝始,廣西賊流劫廣東廉州府屬各地,百年不得安生。至成化年間,匪情極端惡劣,廣西大藤峽瑤族、八寨僮人反叛,破廉州、陷石康、犯靈山,縣宰文武俱殉難,地方民眾逃亡殆盡,廉州府屬石康、合浦、欽州、靈山諸縣地域數百里荒無人煙。知府劉恆臨危受命,與高雷聯軍,一舉驅逐多股盜賊,儘管日後略有餘匪犯境,但匪情已不足為患。弘治年間,廣東布政司榜召省民和閩客入廉,重建秩序,復興經濟,史稱“國朝大移民”。大批漢民來到廉州府各地開荒,極擅工商農事,不出年月,否極泰來,隨之人口大增,百業興旺,市井繁榮,奠定往後數百年基業,深深地影響了廉州府。而且從那年起,這波移民大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以廣府、客家兩大民係為主體的人口政經結構,也最終改變和決定了欽廉地區的命運……

二、【由閩來廉】《張黃張氏族譜(2009年編)》:“(金公)住福州省汀州府上杭縣豬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原徙粵東,初到粵西暫住,成化7年(1471年)遷居廣東省廉州府石康縣六羅(元置石康縣,明成化7年石康縣歸合浦縣,六羅今在廣西浦北縣張黃鎮境內)。”欽廉陳氏、李氏、黃氏、何氏與張氏等合浦五大姓,都在這個時期由閩來廉。在明朝,張氏還有張穩、張玉、張美、發政、友英等支系,分別從興寧、上杭、會昌遷入張黃,爾後再發散欽廉四屬和博白縣。橫塘族張化孫後裔今有千萬之眾,欽廉張氏均出上杭此脈。

三、【張氏後裔】仁良公(即:張天柱公)骸骨安葬在粵西石坡底青平月,其後裔枝繁葉茂,遍佈欽廉四屬、粵西南和桂東南等地,合浦、浦北、北海、欽州、防城、博白、玉林、湛江等地的本地張姓,幾乎全都張天柱公的後代。仁良公,福建上杭人氏,祖妣黃氏,生有三子:長子張金,號金一郎,留守合浦張黃;次子張玉,號珍二郎,開基靈山舊州;三子張美,號泰三郎,遷出博白菱角。

四、【金公簡況】張天柱公長子張金公,是最著名的支系。張金公的後代,也不計其數,張黃、公館、白沙、曲樟、閘口、常樂、石康、浦北、靈山、防城、欽州、博白菱角等地的當地張姓,幾乎都是張金公的後代。“一世祖,金公,號金一郎,祖妣黃氏,生有四子:長子杭濟,次子杭桓,三子杭貴,四子杭富(有版本記載為五子,五子為杭榮,又名張龍,號千四郎,有版本記載聯宗)。金公安葬在地名佛子高嶺,墓乾山巽內向兼戍辰分針,清朝嘉慶12年(公曆1807年)2月11日午時重修(墓為灰築,在六羅族祠前左方數百米小山上)。祖妣黃氏安葬在地名東邊窩。(有版本記載金公妻妾各一。妻黃氏,妾闕氏瘸,闕氏葬在下丹竹)。長房杭濟公後裔,二房杭桓公後裔留居六羅垌(屬張黃鎮境內),三房杭貴公後裔遷居竹山下(常樂鎮),四房杭富公後裔遷居大廉垌(屬公館鎮境內)、六湖垌(屬曲樟鄉境內)等地,有版本記載:杭榮公後裔遷居大廉垌。”1958年建合浦水庫,金公部分後裔再徙廉州、南康、福成、北海等地。

五、【移民大潮】明清時期,漢民大舉入廉,自贛閩粵邊區、珠江三角洲,千里南移,沿粵西路過白石山,來到廉州府(浦欽靈防四屬)開基。初始,廉州府屬各地滿目瘡痍,硝煙瀰漫,人跡罕至,經濟社會亟待復興。明軍廣州幾次發兵廉州,穩定邊海國防,掃除內匪外寇;清廷為切斷鄭成功勢力,嚴施海禁遷界,又為強化治粵,分離漢人制造土客械鬥。亂世之下,由於人口、土地、逃難等因素,當時移民大潮風起雲湧,其中一波直接衝擊邊海要地廉州府。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大明太始始祖張天柱公之墓(欽廉始祖)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大明立戶始祖考張金太公之墓(張黃始祖)

越州魂 2013-03-25 12:07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欽廉張氏歷史名人

張錫卿:皇清一品總兵

張錫卿,字鼎臣,合浦公館人。出生於清後期。自幼家貧,投效曾國潘湘軍,隨之轉戰川、甘、楚、黔,累積軍功獲記名提督,賞巴圖魯稱號並賞穿黃馬褂。先後擔任過遊擊、副將,官至貴陽鎮總兵,官秩一品。史稱其“御後臨民,恆得法,人多頌之。”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母親年老,請求回鄉養親獲准。回鄉之後,張錫卿全不以顯貴驕恃鄉里。在鄉間生活居住十多年間,都是土屋竹籬,躬耕田畝,種田養畜,自食其力。一般人都不知他就是戰功卓著,功在朝廷,獲賞黃馬褂的一品大員。張錫卿鄉居期間,痛感自己年少家貧未能讀書,制約人生髮展,為此專門聘請一位老師來輔導自己的學業。他年長拜師,仍然刻苦學習,並根據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人生經歷,寫下“人生十務”作座右銘。此“十務”為:一是處困務求窮泰;二是臨財務求戒貪汙;三是練兵務濟恩威;四是禦敵務防毋懈;五是治民務施慈惠;六是待士務重謙恭;七是事上務飭禮儀;八是對下務除驕慢;九是交際務推誠;十是檢身務守簡約。世人見之,無不感動敬嘆。至今仍可為世人為人處世一面良鏡。

張堉春:清道光廣東廉州知府。

張炳炎:清鹹同廣東廉州知府。張卓光:1932年廣東合浦縣長。

張紹勳:屢建奇功,遠征軍師長

張紹勳(1909~1971),字勳華,合浦白沙人,中國遠征軍師長。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中央陸軍大學一期二級將官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排、連長,中央教導一師二旅四團中校營長。抗戰期間,歷任第七十八軍三十六師一○八旅二十六團上校團長、西安警備司令部教導總隊長、中央軍校第七分校學員總隊總隊長、中國遠征軍第七十一軍八十七師師長,先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入緬戰役,身上多次負傷,屢建奇功。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整編第七十旅旅長。三十七年八月,任第十四兵團第一二二軍軍長。1949年10月16日,在鄂西被解放軍所俘,按和平改編對待。1950年,入中南軍區軍政大學學習。1952年7月,被軍事法庭以“歷史反革命罪“判刑八年,送往寧夏石咀山市平羅鎮戰犯監獄服刑,實際執行十五年(無延長判決)。1964年特赦,留當地勞改農場就業。文化大革命爆發,再次被關進監獄。1970年11月,寧夏石咀山市革命委員會未經審判便以歷史和現行反革命罪將其定為死刑,並於1971年1月6日公開執行槍決,終年61歲。

張君嵩:淞滬抗戰,打響第一槍

張君嵩(1896~1948),字嶽宗,合浦營盤人,中將銜。黃埔軍校第一期、南京陸軍大學特二期畢業。初在南康教書,不久投筆從戎,入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團一營二連充當特務長、排長。十四年(1925),到蔡廷鍇部任連長,參與徐聞剿匪;同年轉入香翰屏部任營長,駐東興。十七年,投奔廣州衛戍司令鄧世增,為衛戍部隊團長。十八年,任第八路軍獨一旅一團上校團長。二十年,任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一五六旅第六團團長,駐守上海閘北,率該團打響一·二八淞滬抗戰第一槍,堅守陣地,屢次擊退日軍。因戰功卓著,升任一五六旅少將旅長。二十二年,升任十九路軍師長,調往福建,閩變時任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三師、第六師師長。二十四年,第十九路軍解散,入中央情報機關藍衣社,返廣州任社訓處處長。二十五年,任廣東省水陸輯私處長兼稅警總團團長。二十七年,廣州淪陷,率部退到三水馬房一帶,與日軍周旋年餘,作戰上百次。二十八年起,任第七戰區餘漢謀暫編第二軍第八師師長,參加粵北會戰。三十年,轉入第九戰區薜嶽部仍任原職,參加長沙會戰受挫被免職。三十三年,復任師長職,參加衡陽保衛戰,後晉升暫編第二軍副軍長。抗戰勝利後,部隊整編,任中央軍官訓練團總隊長、中將主任。三十六年,調任天津水產班主任。三十七年(1948),被派遣為廣東第十清剿區司令兼粵桂南區清剿副總指揮、代總指揮。是年12月19日,到遂溪檢驗部隊,被起義的保安十團陳一林部擊斃,國民政府追贈為上將軍銜。

張世聰:南路欽廉革命烈士

張世聰(1909~1945),字學明,合浦(今浦北)大成人,中共欽廉四屬早期負責人之一,革命烈士,廣州合浦學會第四屆理事。民國十七年秋(1928),到廉州中學讀書。廿四年九月,考入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經歷了荔灣慘案。廿五年十一月,加入中青同盟。廿六年秋,棄學從戎,奔赴抗日前線。廿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合浦與朱蘭清、許家驊等人建立中共白石水黨支部。是年十月,從廉州、北海抽調知識青年二十多人,組建合浦縣白石水區委,任統戰委員、黨支部書記,與何世權(李英敏)從事革命活動,以小學校長、白石水鄉長的公開身份,宣傳抗日,發展黨員,參與地方建設。廿八年,在國共兩黨召開的張黃鎮“合浦縣抗日青年代表大會”公開發表演講。廿九年夏,日軍佔領欽防、邕橫,逼近靈山,合浦由前線轉為敵後,遂領導組織兩千多人舉行抗日武裝起義,任白石水武裝大隊大隊長。卅年十一月,部隊解散,到遂溪縣教書,繼續組織游擊隊在雷州半島一帶抗日,身負重傷。卅四年春,返合浦任南路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隊長兼政委、欽廉四屬黨組織聯絡員兼軍事特派員,兼領二支隊、合浦大隊及南路總指揮。是年五月六日清晨,在合浦大窩山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1950年公佈犧牲消息,1954年在張黃鎮建烈士墓,1984年擴建烈士陵園,2003年改建世聰廣場,用以紀念白石水革命英靈。

張進煊:中共合浦縣委首任書記

張進煊 (1908—1968年),合浦縣白沙鄉木巖塘村人。民國19年(1930年)考人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行政專業。 23年畢業後,到農林局新造糖廠任技術助理。25年6月,加人中國青年抗日同盟,並擔任該組織主辦的《時事週刊》編輯。26年1月,由錢興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張進煊通過在廣州的“合浦學會” 團結大批合浦同學,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是年2月,中共組織派張進煊回合浦五中開展工作, 同年10月,調回中共廣州市委搞宣傳工作。次年3月, 回廉州中學任教。4月,中共合浦縣特別支部成立,任書記。在廉州、北海、白沙、西場等地發展一批黨員,並相繼成立支部,領導合浦各地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1月, 成立中共合浦縣工委,任書記。28年2月,建立中共合浦中心縣委,任常委,負責民運工作。6月中旬,中心縣委遭國民黨當局破壞。8月,重建合浦縣工委,任書記。新縣委成立後,張進煊把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建立以白石水為中心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 發展黨組織和建立農民武裝。次年白石水根據地初具規模,為同年6月黨組織領導武裝反對漢 奸運米資敵的鬥爭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後,張調任南路特委委員兼茂名縣工委書記,為茂名黨組織從公開轉入地下的轉變,保存了力量。民國30年冬,回湛江赤坎特委機關負責幹部培訓工作。 32年春,因病回老家休養。34年2月,欽廉四屬全面舉行武裝起義,張帶病參加合浦武裝起義,後任合浦大隊副大隊長、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政治部民運科長等職。民國35年8月,黨組織派張進煊到越南解放區工作,擔任廣南省華僑中學校長。37年夏,調回六萬山地區, 9月,任合浦縣委書記,領導合浦黨員和群眾與國民黨當局展開鬥爭。次年6月病重休養。1950年1月, 張進煊任合浦縣徵糧總隊政委,大力組織支前工作,不久因病離職。1958年被扣上“地方主義頭子” 的帽子,開除黨籍和公職。1961年7月恢復公職,擔任縣皮膚病防治站副站長。1968年2月逝世。1979年4月經欽州地委批准,撤銷1958年對張進煊的處分,恢復黨籍和政治名譽。是年9月,合浦縣委為張進煊舉行追悼大會,隨後重立墓碑。

張之英:廣東海軍司令

張之英(1891~1960),字餘生,欽州小董人。廣東黃埔陸軍小學及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13年入伍,任排、連長,營附。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九團副團長。1928年任第八路軍總部獨立第二師四團上校團長。1929年任第一教導師副師長。1932年起任第一集團軍代理艦隊司令,廣東江防第一艦隊司令,廣東海軍司令。1936年任廣東綏靖公署少將參議。1947年任第二十二軍參謀長。1948年5月在陝西率部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陝西省政府參事室參事。1960年春在西安病逝。

張國元:陳濟棠辦公廳主任

張國元(1890~1956),字孟新,合浦常樂人。北京陸軍大學畢業。1927年初任第八路軍總指揮中將高級參謀,兼黃埔軍校高級班主任教官。1927年4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務處長。1928年1月,任第八路軍西路軍代理總指揮。同年11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中將總務廳長。1931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主任。1932年4月,任軍事委員會第一廳二處處長。1936年1月,授陸軍中將。同年底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2年5月,任廣東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退役,同年12月任合浦縣長,後因病辭職。

張枚新:粵軍師長

張枚新(1894~1953),廣東合浦人(一說南雄人)。廣東黃埔陸軍測量學堂、廬山軍官訓練團高級班畢業。歷任第四軍第十師營長,廣東編遣區第一師二團副團長、團長,獨立第五旅副旅長。1930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四師師長。1932年春調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副官長。1933年1月任湘贛邊“圍剿”軍右路第四師師長。1934年任江西蘇區“圍剿”軍南路軍第二軍四師師長。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1937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部高級參議。1941年9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其後被解職返鄉寓居。

張展宏(1929~),欽州人。中央軍校第十九期步科、南京中央步兵學校高級班畢業。1949年隨步校到臺灣,後任陸軍特種兵第二總隊中隊長、第三總隊大隊長、第二總隊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副總隊長。1977年任空降兵第三十一總隊少將總隊長。1981年任空降兵司令部少將副司令。1984年9月退役。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11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14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4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23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24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25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26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28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34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35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36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5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越州魂 2013-03-25 12:46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欽廉當代張氏名人

張雲海,合浦公館人,廣西華寶控股集團董事長,北部灣創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西華海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北海客家聯誼會名譽會長。作為北海客屬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張雲海多年來對家鄉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教事業等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大潮中,張雲海將在十年內計劃投入約250億元巨資,用於北海市城建、旅遊、房產、商業等方面的開發建設。

2010年3月,張雲海啟動了佔地5000畝、總投資46億元的北部灣創業園項目,用六到八年的時間,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發展導向,進行成片的整體綜合性投資開發,建設一個以電子科技信息為主題方向、集管理服務、科研創造、博覽信息、休閒度假、觀光旅遊、商務總部、生活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意科技示範園區,這為北海邁向“北部灣硅谷”的目標註入了新的動力與希望,為把北海建設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高地和生態宜居文明城市,都起到積極的重大推動作用。

2011年初,張雲海及其集團投資6.5億元興建的星都灣大酒店在北海開工,北海將依託這家五星級全海景商務度假型酒店,打造一個建築面積逾150萬平方米的城市濱海中央休閒商務區。這家高星級酒店位於北海銀灘西區北海大道與海景大道交匯處,佔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將超過150萬平方米,並按國際一流的標準化管理模式進行管理。該酒店的開工建設對於促進北海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酒店服務行業檔次、品位,加快宜居城市建設步伐,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雲海還投資建設了北海海景大道和合浦工業園區大道等項目。北海海景大道環繞北海半島而修建,全程約五十公里,被譽為北部灣第一景觀大道,現已成為工商繁華、市民休閒、遊客聚集的精品道路,並迅速形成了北海新的投資熱點。合浦工業園區大道作為鏈接北海市區和合浦縣城新的交通主動脈,北海工業園區和合浦工業園區新的發展主線路,迅速盤活了沿線土地開發,因之被喻為廉州灣沿岸發展的黃金大道。北海海景大道和合浦工業園區大道的建設,加快了北海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是北海“一帶兩灣”城市發展新格局的突破點,北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拓展北海旅遊產業的“風景線”、沿海資源保護的“樣板帶”。

作為客家人,張雲海長期支持地方發展建設,獎掖扶持文教,熱心扶貧救善,關懷客家事業。捐資30萬元曲樟建鄉30週年慶典, 購置150萬元的奔馳高級商務車給北海客家聯誼會,襄助100萬元辦好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向第24屆世客會捐贈價值2000萬元的5000條珍珠項鍊,捐助20萬元建立公館中學教育扶助基金,捐助50萬元建設公館一中,捐助150萬元汶川地震賑災……張雲海先生在多個場合一再強調,對所捐金額和捐款姓名等慈善事業不宜報道,人人應盡心而為,幫助有困難的人。張雲海先生這種“做好事不張揚”的高風亮德,令人十分欽佩,而在客家地區享有很高聲譽。

五郎 2013-03-25 14:36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打卡...

南海濤聲 2013-03-25 17:59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辛苦了

越州魂 2013-03-25 19:57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1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石康宗支

凡蟲 2013-03-25 20:03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也是一種文化一種歷史,:sure:

快樂小貓 2013-03-25 20:09

回覆: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d:D

越州魂 2013-03-25 20:11

回覆: 實拍欽廉張氏祖地張黃祭祖大典(多圖)

1個附件


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 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


上杭張氏始祖張化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