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起跑線,慢速培養造就幸福孩子

急媽媽和孩子的故事

在我的臨床心理諮詢工作中,常常遇到焦急不安的媽媽和惶惑的孩子。

L的媽媽非常典型,連訴說孩子症狀的時候都是急匆匆的,好像是誰在她身後催促她,眉頭緊皺滿臉都是“我很急”,好像恨不得她講完了孩子就會好起來一樣。而孩子則是低著頭一聲不吭,惶恐不安地偷看媽媽,似乎生怕媽媽會突然斥責他。

L媽媽是一位典型的“快媽媽”。從孩子兩歲的的時候就急匆匆地教孩子認字,就這樣讓孩子匆匆忙忙地提前學習,一直到孩子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一直讓孩子成績名列前茅,保持著“聰明、懂事”的美譽。但是,初中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孩子第一次沒有進入年級前十名,被媽媽嚴厲地批評。孩子接下來的考試一次比一次差,等待他的是媽媽是更為嚴厲的斥責,中考的時候,L的成績一落千丈,還患上了強迫症。這下媽媽更著急了,一方面逼著孩子在暑假好好看書,另一方面緊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孩子一出現強迫性動作她就制止。一個月後,L的症狀嚴重到每隔幾分鐘就必須抓一下東西,否則就像什麼東西在抓自己一樣難受。

F也是在媽媽的壓力下長大的,上大學之前她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全家人都對F的未來給予超高的期望。在高考考場上,F焦慮不安,連最簡單的題目都做錯了。第二次進高考考場,F還是緊張到大汗淋漓,最終只能無奈地成為了一個二本院校的大學新生。大一、大二的時候,F的學業成績直不錯,到了大三專業課階段,F發現自己不再突出。她開始注意到媽媽一直讓她忽視的美貌,為了能夠更加美麗,F開始減肥,體重已經從50公斤跌到了37公斤。當孩子暈倒在教室裡,媽媽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孩子的身體怎麼了,而是“孩子的學習要被耽誤了”。

這些急於培養孩子“成功”的媽媽,以愛的名義從一開始就奉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付出了超常的時間、精力,可以說是把自己都“奉獻”給了孩子,卻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給了孩子無形和有形的壓力。一方面破壞了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讓孩子正常的心理和大腦發育都受到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讓孩子在媽媽強迫性注入中失去了經歷失敗的機會,自我被壓制,只能被動地被媽媽推著走,隨著長大,他會發現自己無法找到自我,內心充滿彷徨和不安而失去了自我認同,而新世紀的社會不確定性的特點又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自我認同是幸福和成功的必須。

成長受阻,所以這些“急媽媽”的孩子通常只能在小學,最多到高中階段保持優勢,然後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諸如強迫症、社交恐懼、軀體化障礙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和生理問題。

那麼作為一個媽媽如何才能培養出幸福和內心豐的孩子呢?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經驗告訴我,可以等待的媽媽才能有機會做“足夠好的母親。

忘記起跑線,慢速培養造就幸福孩子

慢速培養怎麼做

慢速並非說媽媽忽視孩子,讓孩子像野草一樣成長,而是媽媽能夠順應孩子成長的規律,鼓勵那些不夠快的孩子能快半步,對那些已經足夠快的孩子能夠悄悄推一把。讓孩子能夠通過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有效互動,真正瞭解到自身內在的感覺自我意識,並能夠與外部評價平衡,在成長經歷中適當的經歷失敗和挫折後更加了解“我是誰”,達到“自我認同”,這些孩子一定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將自己的潛力最大地釋放出來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就如L雖然是個男孩子,但從小有些嬌氣,成長中有些不夠努力,媽媽要做的是從他感興趣的電學入手,和爸爸一起激發他對學習由衷的喜愛,讓他自己感覺這是我想要的,我在為自己學習。而F因為家庭環境的關係,已經非常努力了,缺乏自信和勇氣,她需要的是父母在她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催促甚至斥責。沒有人能夠代替孩子去成長每個孩子只有走自己的路,對自己負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慢速培養的另一個意義是父母的心平氣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常常會多動、注意力渙散,而情緒穩定、能夠傾聽、理解孩子的行為方式和成長過程的母親,能根據孩子的特點順其自然地加以引導孩子,促進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熱切地期望孩子幸福而非成功,使孩子更自信,性格更穩定。

慢速培養的內容還包括媽媽能夠花時間審視自己和自己的婚姻

媽媽的幸福可以促進孩子的幸福。媽媽需要經營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一方面和孩子的爸爸好好經營感情。養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家庭共同的事情,讓爸爸加入到養育孩子的過程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媽媽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有一個可以把自己解脫出來的另外一個世界,使自己“流動”起來的東西,緩和因撫育孩子引起的各種痛苦和矛盾。只有這樣,媽媽才能夠重新微笑起來,可以正確看待自己和孩子。

F的媽媽就屬於完全沒有自我,她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將所有的期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自己的婚姻也是一團糟,讓孩子感到不僅要為自己活還有為媽媽活,而這個媽媽還是一個自怨自艾的的媽媽,正是這種壓迫性負擔和無力感最終導致F陷入到過度減肥這種心身危險的境地。

在諮詢的過程中,L的父母每天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全心全意陪伴L,無目的下棋聊天,傾聽煩惱和歡樂,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感受,鼓勵孩子自己提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並且自已去解決。半年之後,L就變得更為自信,和同學關係也變得更好,學業成績在母親沒有管的情況下還獲得了進步。L說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父母是真心地愛他,他因為愛而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父母的投資產品。

所以,我想對那些投注了太多心血的媽媽們說:與其說問題在孩子身上,還不如說在媽媽身上更合適。對孩子心靈成長的不瞭解,認為孩子的行為與期望不符,對孩子進行所謂的糾這些偏執的行為會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嘗試停下腳步等等孩子也等等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