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文/狟先森

1871年7月,日本派出的大使在天津与李鸿章商量两国签约之事,企图也能像欧美国家获得一些特权。但经过反复谈判,双方大体上同意以清朝的底本签约。两年后,1873年4月30日,双方在天津举行了换约仪式,《修好条规》正式生效。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图:《修好条规》日文本

条约第二条规定“两国既经通好,若偶有不公之事,必须彼此相助,以敦友谊”。但在一年之后,日本出兵侵略台湾,啪啪打脸了李鸿章引为骄傲的平等条约。

01 套路一:让清朝承认台湾东北部属于无人区

1871年12月,琉球岛上的60多个居民乘船,遭遇大风后飘到台湾东海岸地区,其中54人被土著民杀害,日本政府得知后,扬言向台湾兴“问罪之师”;1873年3月,一伙日本人再次遭遇台风后飘到台湾东南部,经清政府解救以后送回国内,日本政府“征台”呼声更涨。日本政府决定派出使团准备摸一摸清朝的底,没想到清朝真被套路进去了。

6月21日,日本使团的成员柳原前光来到总理衙门,假装对1871年台湾土著杀害日本人一事“遣使问罪”。最初衙门大臣还是界限分明,毛昶熙清楚地告诉柳原“掠害琉球国民与贵国何干”。

由于当时琉球还是清朝的藩属国,柳原自知理亏,便话锋一转问,清朝“对生蕃做何处置?”毛昶熙竟一口回答道“生蕃是乃我政教未逮所致”,潜台词就是大清对这片的土著人管不到。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图:李鸿章

柳原看到清朝大臣已经承认台湾东南部是一片清政府“未逮之地”后,立刻说既然“此乃政教不及之区,则只能由我独立国加以处理”。

毛昶熙的用语不慎,跌落到柳原等人设计好的圈套中,给了日本出兵台湾东南的“凭证”。

02:套路二:用外交转移清朝的注意力

1874年3月27日,日本政府派侦察员勘察登陆处的地形,并绘制成地图,武力侵台箭在弦上。4月9日,西乡隆盛的族弟西乡从道率领五艘军舰赶赴长崎成立了一支“台湾生蕃探险队”的侵台军。

5月2日,这支军队开始向台湾进发。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日本政府又派公使去北京“承办交涉之事”,打算用外交方式敷衍和拖住清政府。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图:西乡从道与士兵的合影

清政府对日本军事、外交双管齐下的方针没有丝毫察觉。总理衙门第一次收到日本侵台的情报还是英国公使在4月18日告诉的。紧接着,法国使馆人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等人陆陆续续到总理衙门谈论这件事,北京的当政者才重视起来。

5月11日,总理衙门终于发出了第一封、却十分矛盾的外交照会,质问日本“兴师前往台湾,何以未曾先行议及”文字不痛不痒,丝毫没有质问的语气。日本却在这张照会前,5月7日就已经开始登陆台湾了。

5月28日,日本第一任驻华大使柳原前光抵达上海,积极贯彻拖住清政府的策略。

面对沈葆桢发出的“敛兵回国”的警告,柳原拿前一年毛昶熙所讲台湾东南部是一片“未逮之地”当挡箭牌,声称清朝已经承认这是“无主之地”,日本“讨伐”的地方是不属于清朝管辖的“无主野蛮之地”,最后还不忘“一脸诚意”地说,出兵只是为了向台湾土著“问罪”,对大清依旧保持和平。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图:沈葆桢

柳原这番话竟然真拖住了清政府!

沈葆桢率领舰队到台湾后,宁可与日本舰船相安无事,也不打算支援土著居民抗战,更不敢向日舰进攻,眼睁睁看着日本军队占领整个台湾东南部。

03 套路三:自己被欺还要给日本数钱

日军登陆台湾时,正是天气炎热的季节。日军在登陆后就因水土不服出现了大量的疟疾患者。7月后,天气越来越炎热,等到8月份,几乎全军都得了疟疾。

这种情况已经很难实现长期占领的目标,再加上英美等国的外交威胁,日本政府打算撤退前,利用占领的地方向清朝勒索一笔钱。

7月中旬,柳原带着“谈判中不可露出欲求偿金之词色”的指示去北京谈判。清政府一开始就没想到根据日军士兵严重水土不服、外国使节干涉的有利条件要据理力争,竟然一谈判就打算给日本一点钱“促其退回台湾”。这一下,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朝次次被套路,竟然毫无还手之力?

图:柳原前光

10月31日双方签订《北京专条三款》几乎完全符合日本政府的期望。协议第一款谈到日本此次出兵台湾“是为保民义举起见”、“赔付”日军抚恤银50万两。本来是受害者的清政府却反过来还是称赞日军行为高尚。这真应了那句:被骗了还替人数钱。

当日本公然违背双方签订的友好条约,啪啪打脸清政府时,难道大清真不知道?

恐怕还是出于弱国心理下的害怕,假装不知道罢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 叶纲:《百余年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研究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