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神、養神、守神、煉神?


如何收神、養神、守神、煉神?


在傳統文化當中,精、氣、神三者被視為人身中之“三寶”。其中,神尤為重要。《素問·移精變氣論》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足則身體強健.神衰則身弱力虧,神在則生命存在,神去則生命凋亡。從中醫診治的角度來看,神的充沛與否也是用來判斷病人預後的重要根據 :有神氣則預後良好,失去神氣則預後不良。強化神的功能,能提高人的整體生命運動狀態,隨之而來的將是自身命運的重大改變。


下文將逐一介紹收神、守神、養神、煉神、省神等具體方法。


一、收神

財富有外財與內財之分。外財是世俗中的金銀財寶,而內財則是人身中之寶貝。“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三者當中又以神最為貴重。


收神就是要儘量摒除各種情愫的干擾,把內財中的“神”收歸於自身。神是各類思想意識活動的主體,我們注意、牽掛的事情越多,對神的消耗也就越大。誠如恩格斯所言,當我們佔有一個事物的時候,這個事物也同時佔有我們。這是說事物佔有了我們的精神,過多地被佔據,我們的精神就會被“五馬分屍”。神的獨立性、整體性被牽絆、分割,神的功能就會打折扣,它的靈明本性也就會受到屏蔽。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是“物來則顯,物去則空”,始終保持神的靈明之性,智慧則會自然彰明。平常的時候神多是外放,所以我們應該注意體會神的回收。神是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它也需要能量的滋養。


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


1. 目視前方,目光在天邊集中於一點,然後目光勻速回收,隨著兩眼輕輕閉合,目光收回到腦中心。隨著目光的回收,神也就收回到了腦中心。


2. 兩眼輕輕閉合後,輕輕地轉動眼球,向左轉三圈,向右轉三圈,神就收回到頭裡面去了。


二、省神

覺察、檢查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叫作能察與所察合一。經常這樣做,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開悟或明心見性。減少精神的外放,將其回收至體內,能夠強化精神的穩定性。古人認為定能生慧,“慧”就是智慧,智慧增加,能力增加,拋開私心雜念,而獲得大善德與大公的境界。


省神應以“正心”為起點。正心是指端正心性,使自己稟一身之正氣。《大學》對正心的要旨做過這樣一番闡釋,其中說道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意為修養品性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只要心中還存有
憤怒、恐懼、喜好、憂慮等雜念,一個人就無法做到正心。


糾治不良習氣也是省神的一項基本功。每個人都會與生俱來秉受一些固有的習氣,如愛慕虛榮、性情急躁、好大喜功、陽奉陰違、見利忘義、固執己見、貪圖享樂,或是心拙口夯、膽小怕事、頭腦遲鈍、心胸狹窄、自暴自棄、胸無大志、鼠目寸光、得過且過、乖張暴戾等。為何人的天資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朱熹曾說過,“人稟陰陽五行之秀氣以生”,各人所得的木、 火、土、金、水之氣的質量與多少不等,因此所生出的臟腑各不相同,而人的情感、心智、氣質又以臟腑為物質基礎,故而人與人之間的秉性會有種種差異。煉神中糾治不良習氣的過程,就是要通過學習、反思與內省,首先發現自己在心理與道德上的不足,且一經發現絕不姑息,堅決予以祛除。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道德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超出凡俗境界,與聖人比肩。


培養慎獨之功是省神的必修課。慎獨意即一個人在獨處時仍謹慎不苟,“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中有這樣一段話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意為那些沒有品行操守的小人,平時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見到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後,一面遮遮掩掩,企圖文過飾非,一面又裝模作樣,做一些表面文章來掩人耳目。慎獨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品行操守,省神之功要“誠於中”,毋自欺也,這樣才能真正把神收歸自身,使能察與所察合一


三、守神

神收回體內之後,還要守神。所謂守神就是要繼續注意自己的神。通過守神,可以讓神意的能量不對外產生作用,從而減少它的消耗,強化它的功能。一個人產生情緒的時候也可以守神,因為神是最精細的一種物質,而情緒的產生與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的氣化有關。神的精細程度高於情緒,因此守神可以讓情緒層面的物質被更加精細的神的層面的物質“化”掉。用此法還可以化性格,因為相對於神來說,性格也是比較粗糙的事物。


守神的觀念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遺憾的是,守神法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守神較早見於莊子提出的“純素之道,唯神是守”。《莊子·刻意》中載 :“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莊子認為精神可以通達四方,上接蒼天,下及大地 ;精神存於天地之間,能化育萬物。饒是如此,精神卻無形無跡。所以,最素樸的道就是持守精神,不失本真,如此而已。


醫家經典《黃帝內經》更是在開篇就明確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恬淡虛無”就是要使自己保持虛靜狀態,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言“至虛極,守靜篤”,則真氣就會自然沿經脈循行不息。“精神內守”意為守神,是指讓神氣安安靜靜地守在體內,而不使其佈散於外。


世人終日心浮氣躁,俗事纏身,愁腸百結,勢必令氣機逆 亂而百病叢生。“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正是對治之法,只是它要求我們改變思維的指向,由習慣性地指向於外轉為指向於內。只有把精神專注於內,我們才能對外在的物質條件、榮辱褒貶等一概淡然處之。《內經》中描述過一種“樸民”,稱此類百姓有“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之德,故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但時至《內經》時代,“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的現象就已經普遍存在了。黃帝也因此而發問道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正所謂“嗜慾深者天機淺”。一味地沉溺於感官享受,一定是因為自己智慧淺薄,內在財富貧乏,才會借攫取外在財富以彌補內在的不足。殊不知智慧不能用外物替代,而只能借守神之功使之日益隆盛。守神不僅是根治身病之法,也是治療當代人心靈疾病的良方。


四、養神
近年來,常有媒體報道某人因連續工作數日而猝死,某人因長期加班導致猝死,某人因數日連續網遊而猝死……這些猝死的案例都是由於精神消耗過度所致,養神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適當的休息是恢復精神的必要手段。“休”和“息”都是 會意字,人靠在木頭上或人像個木頭似的待著為“休”,把自己放在自己的心上為“息”。古人又說“陽進陰退為息”,即陽氣增加、陰氣減少就是“息”。“息”能夠使精力、體力得到恢復。
反之,陰氣增加、陽氣減少,“陰進陽退為消”。在日常生活中,作為“陽中之陽”的神消耗了,需要休息來使之恢復。通常意義上的養神是指排除一切雜念,使自己的內心處於平靜狀態,但我們在這裡說到的養神則更進了一步。如果我們能夠覺知自己的神,就可以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神收於內,注意它寂然不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神意層次的能量不再向外消耗,而是回到神本身。這是一種高效的休息,能使神氣更加充足,神意更加靈明,智慧和能力日益隆盛。把自己精神層次的能量養住,使神“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常寂光土”,成為精神穩健、強大的人。


五、煉神

這裡討論的“煉神”既不是針對道家內丹術中的“煉神還虛”而言,也不是針對“平易明白切實處玩索涵養,使心地虛明”的學問修養而言,我們討論的是廣義上的煉神。它強調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神意的靈明之性,使自己的心地澄澈透明。


遇到事情,精神穩定,物來則顯,物去則空,恢復神應該有的境界。遇到麻煩事情儘量不慌亂,穩住陣腳,這樣可以鍛鍊神的穩定性,也可以鍛鍊神的整體功能。精神獨立,不為嗔喜毀 譽所累,不被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牽絆,不使自己有憤怒、乖戾之氣,悲思、抑鬱之情。


煉神的核心是要從事上煉神。現實世界色彩繽紛、光怪陸離,充滿形形色色的誘惑,金錢、地位、榮譽、美色、奢侈品等等無一不讓人心醉神迷。煉神就是要在危險、誘惑與坎坷面前,保持“方寸不亂”“寵辱不驚”“不以一得為喜”,也“不以一失為憂”的穩定心態。


煉神的基礎是要有足夠的閱歷與智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位置 ;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黑的位置 ;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這就是道德。三句話中,每一句都有前提——對世俗中人所向往之物雖已深諳其道,卻甘願安守平常。以當今的現實生活為例,布衣平民人微言輕,未能染指腐敗,還不能算是道德的表現。身居其位,利益置於前而心不為其所動,仍保持清廉操守,深知沽名釣譽之道而甘願默默無聞,這才符合“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德評價標準。因此,忽略“知其白”,單純強調“守其黑”是錯會了道德的意旨。


總之,神是一身之大主,也是身體整體之產物。當整體性好了,周身氣血流通,神亦得養,神為陽中之陽,神亦養形,相輔相成,便能“階級神明”。


選自《覺知心理學》,甄青川 劉力力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如何收神、養神、守神、煉神?

覺知即修復,覺知的本能人人具備,而且方法也很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