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烈日下站在機坪等飛機”:空中第一道防線抗疫紀實

“第一組,CZ6875航班將於10:05到達,停靠101機位,需要排查。”

醫護小組:“收到!”

“第二組,MF8219航班將於10:15到達,停靠19機位,需要排查。”

醫護小組:“收到!”

……

“第十組,HU7851航班延誤至凌晨3:15到達,停靠122機位,需要排查。”

醫護小組:“收到!”

“第十一組……”

醫護小組:“CZ6902航班已核查完畢,能否正常下客?請指示!”

醫護小組:“MU9878航班已處置完畢,我們小組可接受下趟任務!”

醫護小組:“向您彙報CZ6878航班的處置情況,能否收到?”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對講機的“救護”頻道每天都處於“忙碌”狀態。

線路對話過於“擁擠”時,對講機就會傳來指揮席位的協調聲:“請各小組不要搶頻道,一個一個彙報。”

這些忙碌的聲音來源於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防控組調度席。

隨著航班量日益增長,由急救中心醫護人員、安全檢查總站、航空安全保衛部及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等單位100多名成員組成疫情防控空中第一道防線“守門員”。

王蕊花,是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急救中心護理部護士,疫情期間被抽調到機坪開展航班排查工作。

她說:“我慶幸自己也是‘戰鬥’隊伍中的一員。”

和王蕊花一樣被抽調到機坪開展航班排查工作的醫護人員和各崗位工作人員,每天以對講機發音為令,在機坪上等待航班落地。

每個航班分一組“排查隊”,每組保證有一個醫護人員,為旅客測溫、查看旅居史。

航班密度大的時候,一小時內有20多架飛機降落,每個小組平均每天排查20多個航班。

有些航班上還有中轉旅客,為了不耽誤旅客的下一段行程,必須保證在飛機落地前到達停機位。

“寧可在風雨中、烈日下站在機坪等飛機,也絕不讓全機旅客等我們。”這是組員們一致的目標。

為了不耽誤時間,大家每天儘量少喝水,

一個航班的檢查工作結束後,便坐在救護車上“待命”。

王蕊花記得,大年初一,第一次下機坪工作,大雪紛飛,氣溫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

電腦屏幕顯示當日進港航班量達180多班,當天值班的40多人分成11個排查小組。

大家迅速穿戴好口罩、手套、護目鏡、連體防護服、鞋套,奔上航班。

“身著防護服,進入機艙溫度升高,不透氣的防護服迅速打溼衣衫,離開機艙寒風吹過,溼冷的衣服讓人立刻感到全身冰冷。”

直至第二天凌晨3時許,才結束最後一架航班的工作,“走出機艙,發現月光下的停機坪格外美麗。”王蕊花感慨。

夜班小組繼續將產生的醫療垃圾打包、貼好標籤統一放置在醫療垃圾暫存點。

打掃完衛生,時鐘顯示已經是凌晨4時,“一頭扎進被窩,不到5分鐘就聽到了同伴的呼嚕聲。” 王蕊花說。

到了三月中旬,天氣回暖,在機坪工作對於王蕊花和同事們來說又是另一番“烤”驗。

裡層穿著急救服、反光馬甲,外穿隔離衣、防護服,戴上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

跨上救護車、登上客梯車、攀爬舷梯、進入機艙是他們每天不斷重複的動作。

“一架航班排查結束,向席位反饋排查情況時,都要在機艙口透透風,深吸一口氣再按下對講機,不然總感覺氣不夠用。”

3月23日22時許,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暴風雨來襲,王蕊花一行接到通知,遠機位航班已落地需要排查。

小組四人立刻登上救護車前往101機坪,窗外,雨點狠狠敲打在救護車玻璃上,隨著噼噼啪啪的雨聲,流下一道道水痕,打開車門的瞬間,狂風夾雜著陣陣寒意,隔離衣被風吹得凌亂飛舞,機坪上已水流成河。

來不及猶豫,組員們裹緊隔離衣,把對講機和旅客登記表揣在懷裡,快速衝進機艙內。

王蕊花開玩笑說:“還好我們幾個都是‘重量級’人物,不然就被風吹走了。”

有一次,王蕊花一組接了一趟有308名旅客的大型客機任務,測溫檢查工作耗時40分鐘左右。

“感覺像洗了個‘免費’桑拿!”王蕊花笑著說。

同事都是95後,問他們累不累,都笑嘻嘻地說:“不累,睡一覺就滿血復活,比起那些援助湖北的醫療隊隊員,這都不算事!”

王蕊花說,自己飯量比以前增了兩倍,吃份米飯套餐還要加一桶泡麵,體重反而降了。

“工作減肥兩不誤,到了夏天就能穿上心儀已久的長裙了,想想心裡都美滋滋。”王蕊花笑著說。

王蕊花自述:

作為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疫情防控空中防線第一道“守門員”,我們將立足崗位,嚴守“家門”!疫情不散,我們不退!

我們更期待山河無恙,早日摘下口罩、脫下防護服……

“我想回家緊緊抱抱六一小寶貝,帶他去感受春天的暖陽,離開家時他一拐一拐扶著牆剛學會走路,晚上家人發來視頻,小傢伙竟然一搖一晃從臥室走到了客廳,搖搖擺擺的樣子像只圓滾滾的小企鵝,瞬間讓我熱淚盈眶……

還想逛逛匯嘉時代、萬達廣場,想買一條漂亮的裙子、再美美吃頓火鍋……

記者問到工作中最難的事是什麼?

王蕊花說:“我們不怕病毒感染,因為我們相信自己足夠專業,就是擔心情緒激動的旅客。”

“不過也沒事,我們可以多解釋解釋……”

(記者郭玲 通訊員張曉琴 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