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精神上傳承父親之道是孔子說的最大的孝,這種說法對麼?

純藍瀚海


對於古代的孝道要秉著“揚棄”的態度,一味不加識別的繼承,就是害人害己,荼毒下一代!

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我們看各位大家都是怎麼解釋的!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好,這裡面那個“合理部分”幾個字是楊先生補進去的,符不符合孔子原義我們下面慢慢看。

而朱熹在《四書或問》中發揮得更清晰:

"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為之心。......其不可改,則終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則又非常之變,亦不可以預言矣。善讀者推類而求之,或終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不得已,則不待三年而改,顧其所欲如何?但不忍之心,則不可無耳。"

這段話,我以為可以做本問題之正式問答。即不改父親之道,是因不忍之心。

朱熹強調的是這個愛父親的孝心,至於具體的措施因時制宜,反不那麼重要。

所以,無論是楊伯峻還是朱熹都是對孔子的觀點加以自己的理解。孔子說的話是一個具體的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孝道的標準,但是標準是死的,人的理解是活的,朱熹就認為發自對父親內心的孝才是最重要的,刻意地去符合規定的標準也沒有必要。

我覺得這倒符合現在的時代。對父母孝不孝要發自內心,儘可能讓他們高興,父母去世發自內心的不捨,外在的並沒有那麼重要。由於在傳統社會,葬禮往往舉行得很隆重,有各種各種禮節,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不該哭,都有規定,所以就算是平時根本不孝順的人也會表現地痛哭流涕,甚至直接暈倒!以證明自己是孝子,有很大的作秀成分!像這種就是典型的虛偽不孝,應該予以鄙視。

就問問,你做給誰看???違心的孝道不要也罷!

對於今天來說,孝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首先要有人與之之間的平等以及互相尊重,其次才是孝。古代的孝是不平等的,建立在等級觀念之上,這是堅決要拋棄的,不能因為是父親,就無條件要求他服從你,服從你對他所有的安排和期望,這是對人性的摧殘,這是對人格的不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孩子,然後發自內心期望他好才能贏得孩子對你的尊重和孝,這都是自然而然的。

現在看到很多家長正在用儒家的不加“揚棄”的“孝”來要求孩子,這無疑是在荼毒孩子幼小的心靈,不知不覺像孩子灌輸了等級觀念,愚忠愚孝等等壓抑天性的糟粕,還美其名曰,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學,國學並不是只有儒家,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也應該兼收幷蓄吧?

所以還是要慎重,弘揚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要一家之言,更不要直接開歷史倒車!


逾洋史話


正確,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果慈a


謝謝各位的回答,我們討論孔子的教誨真收穫不少。大家各抒己見,又能互相啟發。我的本意是用我的理解,引出各位的高見。以便更好學習。

我們學習的原則:【準確理解】孔子的原意!在【準確理解】的前提下,再生髮自己的感悟。如果理解不到位,說再多都是錯的,那就沒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