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一次会议讨论中,参会人员几乎都在吐槽当时的美国总统,而有一个人却异常沉默。

当被问及为何不参与吐槽时,这个人只是简单地回答“有一天我可能有机会影响他,如果真能做到,我不想做一个伪君子。”

几天之后,总统致电了这个人,诚挚邀请他提供一些培训。

这个人便是史蒂芬 · 柯维,直至去世前,他先后受邀会见了31位国家领袖,其中包括4名美国总统。

史蒂芬 · 柯维出生于1932年,是美国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巨匠”,被誉为“人类潜能导师”

而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更是浓缩了他的思想精髓,指导并激励了全球数亿人,是一部具有意义非凡的先锋巨作。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史蒂芬 · 柯维无疑是近代史上最卓越的领导力大师,无独有偶,距今2500年前,中华神州大地曾出现过一个伟大人物,他以传授生活礼义和领导者准则为终生志业。

他的儒学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被奉为经典,这个人就是孔子。

当阅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尽管史蒂芬 · 柯维与孔子间横亘着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但这些习惯准则,与儒家学派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更加印证了思想无国界这一说法。

好的思想能够渊远流传,为世人所奉行和追随,必定有它精粹之处。

以史蒂芬 · 柯维总结的这七个人生信条为线索,结合孔子儒家思想,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一:积极主动

柯维所诠释的“积极主动”核心内容在于把自己当成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受制于外在环境。

消极被动的人总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我无法改变的事”上,死抠他人的缺点、周遭不如意的环境,一味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充满负能量。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抱怨?

“我工作做不好是因为公司制度有问题。”

“考试不及格是由于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业。”

“比赛失利了都怪今天的跑鞋不合脚。”

“我抽烟、酗酒、逃课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消极被动的人总有理由为自己的不如意买单,而少有人能做到如孔子般的圣贤之人,把精力放在改变自身而谋求成长。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称赞他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能好学不辍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积极主动的人把目光聚焦于自己影响圈范围内的事情,通过改变习惯、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不抱怨、不推卸,从而通过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来进一步提升掌控事态发展的能力。

孔子反观自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有品德才识之人,我们应向其学习,面对品质低劣之人,不是抱怨和指责,而是通过他人不足来反省自身,这是孔子积极主动的态度。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二:以终为始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

有人在葬礼上问死者的朋友,

“他留下了多少遗产?”

对方回答,

“他什么也没带走。”

当一个人在盖棺定论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牢记自己最终的使命和愿景,并以此为目标不懈努力,不被途中的分岔路所干扰,就算做到了以终为始。

在与弟子谈及志向的对话中,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使老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这便是孔子“以终为始”的体现,始终秉承“仁者,爱人”的理念,并用一生付诸实践,未曾偏离航线。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三:要事第一

假如在你面前放一杯水,一杯石头和一杯沙子,必须把这三样东西装进一个瓶子,你需要怎么做?

有人可能会先放沙子,再放水,最后放石头,当你最后把一个个石头往瓶子里面投时,会发现水不断从瓶口溢出来。

比较靠谱的做法是,先放石头,然后放沙子,沙子可以填充石头间的缝隙,最后放水,沙石间的小缝隙还能容得下水,这样瓶子的空间得以最大化地利用。

瓶子就是我们的时间,石头代表最重要且紧急的事,想要充分发挥时间的价值,关键在于事件次序的安排。

因此史蒂芬 · 柯维提出了“要事第一”的管理原则。

孔子则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通过回顾自己的一生来阐述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十五岁到四十岁最重要的是学习领悟,五十、六十岁是重在安心立命,七十岁是随心所欲且不僭越规矩的阶段。

时间管理的第一奥义,在于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安排并一以贯之。

倘若孔子在十五岁时便想着如何安身立命而忽视学习,恐怕世上也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位德道兼修的集大成者了。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四:双赢思维

给你讲述一则小故事。

一个卖棉被的和一个卖包子的商贩。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同时住进了一家破庙。

两个人互不理会,一个吃饱了包子睡在庙里东南角,干冷着!一个盖上被子睡在了西北角。干饿着!

两人都拉不下老脸来主动去找对方。

结果第二天早上,一个冻死了,一个饿死了!

由于双方的固执己见,最后造成两败俱伤。

如果他们懂得合作共赢,建立友好关系,就不至于酿成如此悲剧。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比起二人的愚蠢行径,这两头驴似乎聪明许多。它们懂得改变相处模式来解决冲突,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而双赢的核心,在于一个“和”字。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原则,也是历来帝王的治世之道。

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战乱时期,但他在政治主张上始终坚持以德治国、以理服人,才能国泰民安,让君主得到爱戴,百姓得以聊生。

《论语·为政篇》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来治理百姓,百姓有一种被剥削感,内心却没有真正归顺于君主,如果用礼德来同化百姓,百姓就有了归服之心。

故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众星共之”是孔子

“双赢思维”的目标,彰显了为政之人的大格局、大胸怀。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五:知彼解己

孔子与弟子颜回周游列国时因战乱食不果腹,七天没吃上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讨要了些白米煮饭。

饭快煮好时,孔子见颜回用手抓起锅里的饭便吃。

孔子假装没看见,也没有加以指责。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

“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就抓来吃了。”

孔子因自己对颜回的误解而愧疚不已。于是后来便有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感悟。

先理解别人,再表达观点何其重要!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于人”,

了解对方的需求,同样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习惯六:统合综效

有一天我问3岁的儿子:“1+1等于几?”

儿子脱口而出:“11呀!”

我继续追问:“难道不是等于2吗?”

孩子煞有其事地解释道“左边一个1,右边一个1,加在一起不就是11嘛。”

好像又有那么点道理。

成人的脑海里早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式,1+1等于2是大脑的惯性反应,殊不知1+1还能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答案。

养过水族箱的人应该都知道,有些鱼是不适合混养的,如果箱里养了小鱼,再放一条地图鱼进去,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此时1+1便小于2,得不偿失。

相反地,一根筷子可以轻易折断,两根筷子有点费力,一捆筷子摆在你面前,可能用尽吃奶的力气你也拿它没辙,这时1+1便发挥了“统合综效”,其效能远远大于2。统合综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假如史蒂芬 · 柯维能穿越2500年的时光,来到孔子面前,

问道“孔圣人,您认为的统合综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答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尊重不同个体的才情与心智,如有意见不同,那对方的主张必定由我尚未体会的奥妙,我当虚心请教。但孔子又不是不加以辨别地全盘吸收,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便改之。

习惯七:不断更新

史蒂芬 · 柯维认为“不断更新”是属于自我提升和完善的一种原则。这个原则孔子在《论语·学而篇》展现地淋漓尽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践行者,仍然感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怕追赶不上学习,怕掉队,这是对自身成长的强烈渴望,这个信念与“不断更新”的人生态度别无二致。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样看来,史蒂芬 · 柯维提炼的七大原则“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不断更新”

,与孔子的“革故、守信、和谐、鼎新”等思想一脉相承。

但相比之下,七大原则更适用于个体发展,更多地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儒家思想侧重于“道”,其蕴含的处世之道,倡导的民族精神,所树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思想无国界∣回到2500年前,史蒂芬·柯维与孔子穿越时空的对话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