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都去哪兒了?

我的家在浙江


上世紀愛書人和文學青年喜歡逛書店,那時候書店很樸素,而且很單一,一種是國營的新華書店,另一種是街邊的鋪子,有的甚至就是晴天外面支出去的一個攤子。


但隨著網絡發展,電商崛起,特別是大的電商售書平臺,改變了人們的圖書購買方式,書店的人流量大幅萎縮,曾經每條街都會有的小書屋、書攤,都到哪兒去了呢?

1. 搬上網了。

一些頭腦靈活的書商,把自己線下的書店也開到了網上,通過某寶、孔某等網絡平臺,早早地轉型成功,也開始積攢了人氣和美譽,成為愛書者收藏夾中的一員。


2. 增量轉型。

仍然在線下賣書,但不只賣書,還賣飲料、咖啡、輕食甜點,相信這樣的書店你也見到過,它們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有的已經發展成了連鎖,像方所、西西弗等已經成為年輕人休閒的場所。


3. 大店穩穩的。

以新華文軒為代表的大體量老書店,仍然是書店的主流,不僅有線上銷售,而且有強大的線下門店,這也依賴於它們強勢的出版支持和官方銷售渠道,是老百姓,特別是學生、家長購書的主渠道之一。

看看自己的身邊,書店確實比以前少了,但每年電商平臺書的銷售量還是看漲,希望看書的人越來越多。


藍山繪本心讀寫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紙質讀物逐漸失去往日的魅力。

很多知識、文章等,通過網絡,借用各種平臺,可以有多種展現形式,既生動、有趣,最重要的是比較方便。因此,專業書店舉步維艱,很多實體書店也就消失了。

實體書店數量的減少,不等於實體店的消失,絕大數存在市場上的是專售學生的教輔書店。學生的練習冊、輔助工具書等大多用需用紙質樣式展現出來,這樣便於學生快速圈閱、前後翻看。其實,這些書店存在的秘訣在於:聯合某些出版社,動員授課老師給一定的回扣,搞壟斷銷售。這是一個利益鏈,獲得最大好處的是老師,所以屢禁不止。其實,如果沒有老師的配合,學習類書店數量會更加萎縮。


我愛我家182574152


很開心來回答你的問題。

書店去哪兒了?書店還在原來該在的地方。

我們南陽市有三個新華書店,其中兩個都還在原來的位置,最大的新華書店位於新華西路,建設銀行的對面,少說也有30年的歷史了。我以前喜歡去逛逛,偶爾買本書,後來去的次數越來越少,印象中店面也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做過幾次大的改動,比如,增加了錄音帶,光盤櫃檯,把櫃檯售書,改成了自助挑選的超市模式。後來為了增加收入,還把以前的櫥窗位置租給了眼鏡店創收,可見經營不是很景氣。早些年在它周圍形成了南陽最大的圖書市場,一家家個體書店圍繞著它,生意遠比這家新華書店紅火,後來城市建設的緣故,這些個體書店都搬遷到指定的市場。

書店是一個城市品味的象徵,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提現,新華書店是一塊金字招牌,它也是一些文化人士和學生時常流連的地方,所以這麼多年了,南陽的這個新華書店依然存在,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帶動了圖書市場的發展,早年有幾家起步較早的個體書店,也成了本市規模較大的圖書經銷商,他們有時隨著城市的擴大而變更著經營地址,有的則固定在一些名校的周圍。由於他們經營方法靈活,範圍廣,這點是新華書店不能比的。

書店都去哪兒了?書店也是商品的經營者,那個地方受眾多就去哪兒,那個地方房租便宜,他們就去哪兒,雖說當前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實體書店的經營受到了影響,但書店不會消失,畢竟,書店是一個城市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曾是人們生活中的寄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源泉,它存在的意義,超越了人們對商品需求的一般認知,賦予了它更多的精神層面意義。

所以,書店在它該在的地方,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