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魏延是蜀国名将,他很早就率部投奔刘备。刘备对他极为信任,在称帝后提拔他为

镇远将军 ,命他驻守汉中。在魏延镇守汉中时,曾有魏将郭淮与费瑶来犯,被他败于阳溪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魏延剧照

正因为有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才能安心数次北伐。他还配合诸葛亮,先后斩杀魏国名将王双张郃。如此战功赫赫的一位名将,最终却落得个”叛蜀“ 的罪名,被自己人所杀。

魏延之死实质是蜀国内讧的结果

后世多认为魏延是死于背叛蜀汉,这实际是受到了《三国演义》误导。《三国演义》是一本倾向性很强的小说,因此存在较多失实的情节。比如他借诸葛亮之口说魏延长有反骨,这明显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为将其描述成一个投机取巧者,《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还虚构了魏延杀旧主韩玄,为刘备献城一事。实际上,魏延

很早就投奔了刘备,《三国志》中记载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而魏延的死,实质是蜀国内讧的结果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三国演义》连环画

蜀国从一开始就不是铁板一块。蜀国境内主要有三股势力:首先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主要成员有蒋琬费祎杨仪、马谡等;其次是东洲系,主要成员有法正、李严、董和、董允等;最后是益州系,主要成员有黄权、李恢、马忠、王平等。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实质是魏延与荆州系的矛盾。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魏延与杨仪都上表后主刘禅指控对方谋反。后主问掌管国事的费祎谁可以相信,费祎力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最终魏延被部下马岱袭杀。杨仪和费祎都是荆州系成员

,二人急于杀掉魏延实在是荆州系与魏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诸葛亮雕像

魏延与荆州系的矛盾体现在北伐的战略上。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扩大蜀国版图,震动魏国,使其不敢主动出击;高层次

是直接扫灭魏国,兴复汉室。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意识到蜀魏终究实力悬殊,高层次的战略一时很难实现。因此在接下来的北伐中,诸葛亮均采用低层次的战略,即逐步扩大蜀汉版图,以起到震慑魏国的作用。魏延一直不愿意放弃高层次的北伐战略,他曾向诸葛亮献上”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对此他多有怨言,”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在临终前意识到魏延可能会大举北伐,因此将国事交给费祎、蒋琬二人管理,将部分军权交给杨仪,以起到制衡魏延的作用。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二人的矛盾彻底激化,荆州系借机将魏延除掉。魏延和杨仪二人的矛盾只是魏延之死的导火索,本质是荆州系为继续贯彻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魏延与后主刘禅之间也存在矛盾。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成了蜀汉的一号人物。他战功赫赫,且”善养士卒“,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反观后主刘禅才登基不久,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在后主刘禅看来,魏延对他的威胁要超过杨仪对他的威胁。且魏延由于”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得不到蜀汉三股势力的支持,因此更容易除掉。除掉魏延当然是蜀国的巨大损失,对于”乐不思蜀“的刘阿斗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魏延之死还和其性格缺陷有关

蜀汉很多名将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比如关羽张飞

二人,一个”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一个”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最终都获得个悲催下场。但关羽和张飞二人要比魏延幸运许多,毕竟他们没有留下污名。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关羽塑像

魏延不仅被自己人所杀,还被扣以”叛蜀“的罪名,悲惨结局的背后也和其性格缺陷有关。

魏延第一个性格缺陷是居功自傲。魏延在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镇守汉中期间,他的”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即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围守策略,多次有效化解了魏军的进攻。因此魏延逐渐居功自傲起来,对诸葛亮不采用他的”子午谷奇谋“一事耿耿于怀,还批评诸葛亮为”“。魏延这种居功自傲的性格,在统治者看来是极难驾驭的。因此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和荆州系都欲除之而后快。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魏延第二个性格缺陷是没有容人之心魏延杨仪都是诸葛亮北伐时的重要功臣,一个坐镇汉中,对魏军起到牵制作用;一个负责蜀军的后勤保障。诸葛亮对他们都加以重用,但两个人心胸都不算宽广,互相看不起且经常发生争吵。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是魏延与朝中大臣关系的真实写照,他居功自傲,连诸葛亮都敢批评,何况是其他大臣。因此朝中大臣对他多有不满,在他与杨仪自相残杀时,群臣也多站在杨仪这一边

魏延的第三个性格缺陷就是容易冲动。

诸葛亮死后,蜀军首先要做的是班师修整。魏延却以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打算率军攻打魏国。这给了杨仪打击报复他的机会,杨仪以此指控他准备北上降魏。以魏延当时的地位,确实没有叛蜀的理由。但他因为内心不满诸葛亮临终的安排,”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打算兴师北伐却是冲动之举。丞相尸骨未寒,他就要攻打魏国,不仅招致大臣的不满,也失去了民心

总结

魏延没有”叛蜀“之实,却死于自己人之手。魏延的死主要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虽然他战功赫赫,但极难驾驭,被荆州系所不容。加上后主刘禅刚刚登基,立足未稳,他在军中的地位无疑对后主形成威胁。因此在诛除魏延一事上,刘禅和费祎、杨仪等人达成一致。

魏延的性格缺陷使他四面树敌,做不到明哲保身。狭隘的心胸使他没有容人之心,也建立不起自己的势力,即使没有杨仪,也会有其他敌人。他居功自傲、容易冲动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学不会明哲保身。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丞相死了,他却还惦记着”天下之事“,想”率诸军击贼“。在魏延的字典里没有”后退“、”忍让“二字,他当然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但也绝不会做叛蜀降魏之事。

魏延之死是由蜀国内讧造成的,也和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

后来,蜀汉终究为”自毁长城“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在姜维北伐时,面临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