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中國香文化源遠流長,從目前現有記載來看,香最早出現在上古時期,宋代丁謂《天香傳》中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

對香文化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的有3種因素,祛病、祭祀、文人雅事。

祭祀必不用多說,現代生活中一說到香,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寺院、廟堂等祭祀場所。上古時期除了用香祭祀以外,還會作辟邪除穢之用。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香在中醫配藥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其中蘇合香就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香料。《本草綱目》中記載:“蘇合,氣香竄,能道諸竅臟腑,故其功能闢一切不正之氣。”說的就是蘇合香有調理五臟的功效,能祛腹中諸疾。

宋真宗就很推崇蘇合香。

據《墨客揮犀》記載:“王文正太尉氣羸多病,真宗面賜藥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闢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對稱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

宋真宗的這個酒之所以能讓王文正身體康復,就是因為裡面加了蘇合香,可見此香的藥用價值。

唐代以前,中原的香料並不多,唐代中後期才逐漸由西域諸國傳入中原。范曄在為《和香方》所寫的短序中說:“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木奈)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其實除上述香料以外,可能還有很多其它的香料並不產於中國,因此,香料也是珍貴之物。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對於香文化的發展,古代文人雅士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尤其宋朝時期,焚香、插花、掛畫、點茶成為文人雅士之間的主流活動。古代文人除了品香之外,還會編撰香譜、製作合香、設計香具、制定香席儀規等,並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活美學和哲學思想。

品香之法

說到品香,最快想到的便是“紅袖添香”。古代文人在讀書時旁邊多會有妻子或是侍女為其添香,燃香的方式多為隔火薰香,具體是把燒好的炭埋一半在香爐的香灰裡,把香灰壓成小山形狀,再在香灰上面放上雲母片,將香粉或香丸放置在雲母片上,藉著下面炭火的熱量,香氣便會慢慢散發出來。

如果是睡前讀書,可添沉香,有助眠的功效,香氣也比較淡雅;如果是晨時用香,可單添檀香或者以檀香、乳香、玄參合制的香方,有清熱醒腦的作用。

除用炭香之外,還可以用線香,明朝初期以前的香稱為“箸香”或“棒香”,因當時制香為純手工搓制,故而做出來的香較粗,到了明朝後期才出現一個叫“唧筒”的工具,和現在的注射器差不多,用此工具才做出了較細的線香。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使用箸香或線香時應注意保持約1米的距離,即可觀煙霧繚繞之美,又可聞到淡淡幽香。

香還可以與茶、琴、書畫等項目相配,古代文人聚在一起品茶、品香、鬥詩、作畫,被引為雅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有“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的詠香詩句。

合香制香

對合香的較早記載出現於東漢時期的《黃帝九鼎神丹 經》:“結伴不過二三人耳,先齋七日,沐浴五香,置加精潔。”

其中“五香”是指青木香、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香。

古代文人追求情趣、意境,因此,在用香的時候也會想盡辦法配製自己喜愛的香方,就連香器及焚香方法都有很多講究。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今有香不見煙;

素馨欲開茉莉折,底處龍涎示旃檀。

平生飽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燒香七言》楊萬里

古代文人中制香高手頗多,如王維、李商隱、傅鹹、傅元、黃庭堅、朱熹、蘇東坡等。蘇東坡曾在子由生日的時候,用檀香木製成的觀音像和親手合制的香篆做為禮物贈之 “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斗香之雅

周嘉胄《香乘》卷十一有載,“韋武間為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劣,曰香會”,說的是雅會斗香。這與鬥詩、鬥茶的形式差不多,都是古代文人雅士閒居里的娛樂項目或者是精神追求。

古代文人斗香極為講究,從香品方面來說,香氣的風格、香霧的形態、留香的時間等都極為考究苛責;從香具方面來說,香爐、香案的形態和材質以及周圍的環境需要與香品的氣質相投。

明朝文震亨《長物志》中有曰,在花園中焚香,最適合在天然形成的山石之上放置木鼎式的香爐,便更見山林野趣,有返璞歸真之感。在香室中,則常佈置一些用於觀賞的名貴沉香,形如山巒起伏的沉香木,配以托盤托架,謂之沉香山子。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除此之外,文人雅士們還會將陰乾香草製成的香囊繫於衣袖中的肘臂上,香氣自袖筒中隱隱散出,可謂袖底生香。唐馮贄《雲仙雜記·大雅之文》中有記:“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灌手,燻玉蕤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

楚國詩人屈原也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其中所提到的江離、辟芷、秋蘭都是香草的種類,除以配香囊以外,這幾種香草也體現出了屈原的品性高潔。

古代文人的用香之道

由此可見,古代文人雅士對香的推崇已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除了實際的用處外,更有尊敬與禮節的意味,正是因為他們的崇敬與熱愛,“香”才能在後世發展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度藝術品質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