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少时读《故乡》,只记住了闰土插猹的图画。皎洁的月光下,一个留着辫子的少年,内穿一件小肚兜,脚踏弓步,扬起手中的三角钢叉;地上,是一片瓜地,一只小小的猹……

离乡多年,再读《故乡》,才发现,故乡,是每个异乡人的精神寄托,是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抛开鲁迅先生文中的批判性,《故乡》带给我更多的,是对童年的回忆,对故乡的怀念,以及那一缕乡愁。

童年

对故乡最好的回忆,该是童年,无论生活条件是否艰苦,童年给人的记忆大抵都是相同的,因为童年是我们初心萌生和安放的地方;是彼此无忧无虑的所在;是月夜中撒下一片清辉的光;是夏日里林中此起彼伏的蝉鸣;是雪后沉甸甸的白了头的松树和雪人;是小河沟中的摸鱼捉虾;是光着屁股比赛撒尿;是赤着脚争相奔跑……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童年的追忆,实在能引起太多人的共鸣。用箩筐捕鸟,海边的贝壳,只是跳的跳鱼儿......是鲁迅先生的回忆,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童年各有不同,童年的记忆却是如此的相似。

我记得用箩筐捕鸟的招,就是在《故乡》中学的,那会正上初中,学完课文,回家就迫不及待的准备了。家在农村,箩筐和谷子都是现成的,用根棍子支起来,拉一根很长的线,同几个伙伴躲在门缝里等着、窥着。鸟是没有捕到一只的,因为家里的鸡时常踱过来捣乱,忙着赶鸡,鸟就吓怕了,再也不敢来。但也不是毫无收获,等得不耐烦了,就不赶鸡了,让它钻到箩筐下,当鸟一样的捕,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捕鸟玩腻了,就玩弹珠——一般就是家里的跳棋——相互碰;或者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瓶盖盖在一起,中间填充砂石以增加重量,缝隙处用纸填满不至于脱落,玩的时候右手手指扣住另一个瓶盖,一挤,填起来的瓶盖就弹射出去了,打中别人的就算赢。有时为了赢别人的大瓶盖,一个人可以跪在地上练习瞄准练几个小时,腰也不酸,腿也不痛。这样的游戏对孩子来说,乐趣是无穷的。但家人都很头疼,因为家里的瓶子疏忽间就没了盖儿,衣服裤子也不禁穿,膝盖那个地方很容易破。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还有打翻板、抓石子儿、滚铁环等等,现在想来,每一个游戏,在童年时,都有无穷的乐趣。即便是放羊,撒泡尿在草地上,然后坐在石头上,细细看几头羊将草皮一寸寸啃尽,都是如此的富有韵味。

除此之外,小动物也是不能放过的。为了看蚂蚁排队出来搬运食物,经常拍一只苍蝇,放在蚂蚁旁边,用一个小石头压着,让蚂蚁回去搬救兵。我至今还记得我们邀请蚂蚁搬救兵的歌词:

黄丝蚂蚁儿请请,黄丝蚂蚁儿邀邀,大官不来小官来,小官不来大官来......

多年以后,当心中烦闷,无法入眠,想起这歌词,仍忍不住面带笑意,眼含热泪。

童年时的耐心似乎是无限的,童年时好奇心也貌似是无穷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但回忆起来,对内心的触动大抵都是相同的。因为那样的无忧无虑,是成年后为生活奔波的我们所羡慕而不得的。也正因如此,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故乡,终成为了我们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行囊

故乡之所以成为故乡,是因为有着别离。

离乡,行囊是必不可少的,行囊中的物件,是母亲怎么装都装不够的。

古人的行囊,就是一块大大的布,折叠起来,两个角系上,斜跨着,就远行了;后来,行囊变成了手提箱,往地上一放,用手拖着,就远行了;再后来,行囊变成了后备箱,啪一声盖上,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就远行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囊越来越大了,但行囊,却永远显得那样的小。行囊中的物品,貌似怎么装,永远都装不够。

行囊应该是这世上,最为沉重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家乡的物品,更多的是家人的关心,离开那一瞬间的亲情牵绊。背起、拖起或盖上行囊的一刻,始终都有一双双关切而不舍的眼神,一声声千万小心的嘱咐。行囊,虽然越来越大,但自古至今,它的分量,都是一样的。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离乡时,行囊中装着的,是家乡的特产:腊肉、蔬菜、瓜果......;出国时,行囊中装着的,是祖国的特产:老干妈、方便面、辣子......。

故乡的意义,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在国外时,故乡,是自己的祖国;在国内,故乡,是自己的省份;在省内,故乡,是自己的县;在县内,故乡,是自己的村;在村子,故乡,是自己的家......

作为中国人,无论富裕或清贫,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会给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安放与寄托的地方,这个地方,可大可小,无论是国,还是家,在内心深处,我们都称其为故乡。

乡愁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故乡都有着极其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来源于我们对祖与根的追溯,对乡与土的依赖。正是这种情感,让我们在远离故乡后有了乡愁。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柔肠百转,读哭了多少游子。鲁迅先生的《故乡》,同样说尽了乡愁。

乡愁,一方面是对故乡的思念,另一方面,是与故人“相见犹不识”的惆怅与悲叹。

《故乡》中闰土的转变,带给鲁迅的就是这种悲叹。童年时,鲁迅是“少爷”,但孩子眼中,都是玩伴,两人无话不谈,亲密无间;中年时,鲁迅是“老爷”,在闰土眼中,曾经的玩伴,已经高高在上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鲁迅先生的感慨,不仅仅限于那个时代,今天的我们,同样不乏类似的感慨。很多人感叹成年后的自己,变成了闰土,想必也有类似的心境与境遇吧?只不过现在的我们,不称呼对方为"老爷",而是"老板"。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少时的玩伴,再次见面,也早已变得无话可谈,寥寥几句问候后,就是长久的沉默,所谈的,无非也是高就、工资、待遇,婚否之类的话题。而曾经一起捉鱼、爬山、抓蛐蛐的游戏,仿佛都在刻意的回避,偶尔提起,大都长久的感叹:那时侯,还真是无忧无虑啊!

这感叹,充满了羡慕与无奈。我还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假期,我在家中,偶遇从穿开裆裤就一起玩耍的发小。

我说:"回来啦?",他笑笑:"嗯,回来了,你什么时候回的?","昨天刚回"。我们彼此微笑着,再没一句言语,错身走远。

那一刻,我才真的觉得,童年,是真真确确已经离我远去了,童年的印象,也已经开始逐渐模糊了。

想起两年前的一个上午,老哥离乡时的一句话:几年漂泊后,其实挺羡慕我们的父辈们的,虽然条件艰苦一些,但一家人都在一起,未曾远离,苦点累点,没有离乡的愁苦;而如今,虽然条件好了,却各奔东西,天各一方,多了乡愁与思念,想来实在是一种无奈。

那一天,老哥更新了一条心情:年年此时小别离,半肩责任半肩情。

我看后,百感交集。我们都肩负责任,为更好的明天奋斗,但奋斗时,往往失掉了其他的美好,得失之间,的确很难说清楚。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但时代是进步的,我们无法因为乡愁就否认了奋斗,也不能在奋斗中忘却安放初心的故乡。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正因为我们在进步的同时,有着寻根的本能。乡愁虽给人以愁绪,却也让人不忘初心。

不能常归故乡,那就多忆忆故乡,只因故乡是我们初心萌生的地方,是灵魂安放的地方,在进与退,行与忆中,或许我们能够走得更远。

后记

今年的清明,陪着孩子在老家玩耍,我找出一个小小的肉骨头,放在一只金黄色的蚂蚁面前,看蚂蚁独自拉扯半天,无可奈何回洞搬救兵去了。

看着三岁的娃娃蹲着身子,一路跟着蚂蚁着踱着步。我仿佛间依稀看见,曾经的我们,趴在地上,撅着屁股,望着那只小小的蚂蚁,嘴中反复在哼唱这那首歌:

黄丝蚂蚁儿请请,黄丝蚂蚁儿邀邀,大官不来小官来,小官不来大官来......

重读鲁迅《故乡》|故乡,是我们始终未曾忘记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