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吃了飯就要回城裡,真是因為沒地方住?

城裡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吃了飯就要回城裡,真是因為沒地方住?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古老的詩句,從古至今都驗證了我國人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前,家裡窮的時候,父輩的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的,大家都住在農村,對這句詩句的感觸不是很深刻。大家逢年過節也好,平時農忙的時候也罷,都會相互幫忙,所以能夠經常見面,在親戚家過夜也是最常見的。到了我們這一代,社會發展迅速,各家都把孩子送去上學,很多多孩子上學以後就在外面工作甚至定居,逐漸從"農村人"轉變成"城裡人"。這是好事,起碼在父母看來,孩子們不必在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才歇,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父輩們對此是欣慰的。

城裡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吃了飯就要回城裡,真是因為沒地方住?

但是,凡事似乎都逃不過兩面性這一說法。孩子們在城裡安家落戶,帶給家中親戚的除了欣慰還有無可奈何。以前,哪個親戚家來人,天晚了,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在親戚家住一宿,現在呢?好像大家都有了潛在的意識,不要住在"別人家"裡,哪怕是親兄弟或者叔伯們,都會這樣。是的,在過去,大家都條件不好,在哪家住一宿擠一擠,將就一夜,很正常,但現在,哪怕逢年過節回家一次,拜訪親戚,大家的腦海裡都有個意識,就是家裡擠,住不下,不要給人添麻煩!事實上,真的只是因為怕家裡人多,住不下嗎?事實並不全然如此。

城裡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吃了飯就要回城裡,真是因為沒地方住?

父輩們很多都已經進入知命之年,孩子們也很多已經是而立之年或者不惑之年。孫子輩的成了孩子們回老家過節卻最不願意留在農村住宿的群體。所以,在城裡工作定居的孩子,即便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回農村,也是因為孫子們的緣故,很多都不在親戚家留宿,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方面是孫子輩 的孩子們從小生長在城市裡,沒有經歷過農村大家裡大家和睦相處,可以相互住宿的生活。城裡的孩子無論去哪裡玩,父母都會叮囑早點回家,不要在別人家住宿等之類的,慢慢就養成了不住別人家裡的習慣。所以,回到農村親戚家,他們也不習慣留宿,甚至姥姥姥爺家或者爺爺奶奶家,都不習慣留宿,要回到城裡自己的家。另外就是嫌棄農村親戚家條件不好。農村的家庭很多還是比較落後的,這對城裡生長的孩子來說是最難於接受的,他們接受不了黑漆漆的土房子,接受不了沒有床墊的木板床,接受不了沒有馬桶的農家旱廁等。對於這一切,他們都是陌生的,所以,他們無法在農村親戚家裡安心的留宿過夜。

城裡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吃了飯就要回城裡,真是因為沒地方住?

如今,農村在不斷推進城市化,但是,還是很多孩子不願意回農村和親人團聚,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他們,只是他們不習慣那樣的生活。但是,在這一點上,我更希望父母可以帶孩子經常回家,和農村的親戚們多走動,讓孩子更好的體驗農村人的樸實和善良,更好的理解農村親人們的期望和祝福,也能更深刻的體會農村的變革。我想,讓孩子們熱愛生活在農村的親人們,這是最好的父母給孩子上的課程之一吧。城市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是,農村也可以教會孩子們很多他們在城裡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是成為農村不斷變革進步的見證者,這是再也無法重複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