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精準扶貧取得成效

邢臺縣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縣服務中心”)為解決貧困戶內因不足問題,與晏家屯鎮鎮政府、邢臺縣扶貧辦共同啟動“創辦‘電商扶貧愛心超市’、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工作,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開展技術培訓,成效顯著。

“電商扶貧愛心超市”扶貧項目,通過以表現換積分、以成效換積分、以培訓換積分、以積分換實物的形式,讓貧困群眾在得到實惠的同時,鼓勵以獎代補、多勞多得,激發群眾主動脫貧、樂於脫貧、自主創業的內生動力。縣服務中心還通過提供個性化電商扶貧培訓,通過培訓送積分形式使貧困戶增強主動參與學習意識,培養一部分貧困戶創建網店自行銷售自產農特產品。

目前,縣服務中心開展貧困戶入戶以及鄉鎮培訓共160場,扶貧積分共計下發10000積分。晏家屯鎮愛心超市運行5個月已有200餘戶貧困戶通過獲得積分換取實物。

擺脫貧困內生動力不足

存在“弱勢思維”慣性。貧困群眾大多屬於弱勢群體,由於他們長期在社會上處於弱勢地位,在頭腦中往往形成了“弱勢思維”定式,雖嚮往美好生活但認為不可能實現,生活態度不積極,造成了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脫貧信心不足等問題。

存在“等靠要”的“懶漢思想”。在貧困群眾中,除沒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外,年齡適中且有勞動能力的人群完全有能力自主脫貧,但他們沒把脫貧的希望寄託在自身勞動上,而是寄希望於政府能夠多給錢給物,等補助過日子、靠補貼過生活,形成了對政府的過度依賴。

存在不願脫貧的“討巧”心理。在貧困群眾中,還有一部分群體已經達到了脫貧標準、超過了貧困線,但是他們認為帶著貧困的帽子“暖和”“舒服”,把扶貧政策當成國家給他們的“福利”,把能夠領到扶持資金當成“小聰明”,甚至當成炫耀的資本,這種投機取巧心理,造成了他們不願意摘掉貧困帽子的思想。

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不濃。在當前扶貧工作中,貧困群眾還沒有形成“我脫貧、我光榮”“我勞動、我光榮”的社會風尚,一定程度上出現扶貧幹部“熱”、貧困群眾“冷”的局面,缺乏有效手段充分喚起貧困群眾發自內心儘快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貧困群眾之間比學趕超早日脫貧的氛圍不濃厚。

精準施策電商幫扶計劃

縣服務中心針對晏家屯鎮貧困戶情況制定詳細電商幫扶計劃,一是委派新農人教育開展相關教育扶貧工作。針對新農人開展入戶培訓工作,首次貧困戶點對點入戶培訓並下發50積分,後期開展貧困戶鄉鎮統一培訓下發100積分,針對貧困戶通過培訓開展網上創業並實現增收的根據其實際增收情況下發積分500-2000不等,並針對其店鋪情況對其店鋪運營、店鋪美化、店鋪操作等等進行免費指導,對上行銷售快遞實行快遞費用減半等補貼措施。

二是晏家屯鎮政府提供日常積分獲取渠道。制定詳細的評分標準:每戶滿分20分。其中,居住環境4分、內生動力6分、配合工作8分、美德建設2分。設立獎勵積分制度:被評為“孝老敬親”“文明衛生”“脫貧致富”模範獲得流動紅旗的家庭獎勵10分,分別評選美麗庭院示範戶、家庭美德示範戶、勤勞致富示範戶若干戶獎勵100分,當年有考上大專、本科、研究生的獎勵100、200、300分,當年被評為縣、市、省文明家庭或者獲得相應級別榮譽稱號的一次性獎勵100、200、300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