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說“無為”(道德經),老子的傳家寶

十幾年前,出於愛好,曾反反覆覆的詠讀(道德經),並且,根據自己詠讀之後產生的感覺與譯者的白話相比較,總有不如意之處,後來就不愛看白話,只讀原文,顯得原汁原味。

(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記得讀了半年後,寫了一篇關於老子無為主張的後感。最終不知所蹤。老子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倡導者,也是在文章中明確的提出了對立論述的繼“周易”之後又一位名家大儒。使中國的自然哲學早早的以道的形式流傳於世,啟智於民。“道可道非恆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截止今日,尚無一人一學派突破和超越這一哲學論述的蓋鼎之論,世界始終以這樣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相信將來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也不會有大的超越。

(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在老子的心中,“無為”有多種含義在裡面。一是“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一是“無為而治”,一是“無為則無不為”。當然,看法因人而異,各有各的看法,求同存異哈。完全正確的意思只有老子自己知道,解鈴還須繫鈴人,現今這個鈴恐怕解不了,參天量地,後人觸得一鱗半爪,他山一石,也已幸事。

(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第一種,無為而治。聖人坐北朝南,垂黃裳而天下治。指的是不刻意不人為,一切順應自然,就像大禹治水,順勢而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守其位,各安本份,雞犬之聲相聞,老死各不相犯。無為而治有積極的一面,有“有時終是有,無有莫強求”,意思在裡面,安貧樂道,不惹是非。也有消極的一面,當人類日益強大,自相殺伐,不進取不改變的人和國,都已消亡了。

(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第二種,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指有作為有擔當的賢人和首領,或是希望成為有作為有擔當的賢人和領袖,道,簡單理解為處世之道,引申為管理天下的才幹和治理方式。為,是參與其中,不爭,不與民眾爭奪名與利,不與民眾一般見識,處處做表率。夫唯不爭,故莫與之爭!一個領導不在乎名和利,處處做百姓的領路人,下屬還有什麼苛求呢,只有吾日三省吾身了!所以,周毛領袖至今讓人念念難忘!已是聖人之道也,不過,這是老子居高臨下,說與賢人聽,從普通人的價值觀來看,不會只滿足於重在參與,還是希望一分耕耘一份收穫。

(道德經)裡說無為,老子的傳家寶

第三種,無為則無不為。也是老子(道德經)

裡面的重點。無為,顯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為而不爭的簡稱,無不為是指萬民景仰,人人擁戴,聖人所到之處,欲辦之事,無不令行禁止,通暢無阻。為而不爭是處世之道,無不為則是處世的目的,是賢人達到目的的最高境界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絲去,人人如此,則天下是太平安樂,夜不閉戶的理想國了,不可否認,老子的治國理念高攀入雲,了不起。但他忽略了人性的特點,動物性的存在,是原始的,可以遏制,難以根治。加上環境變遷,人性喜新厭舊的特點,老子的這美好願景最終化為虛境。難以實現。

但是,老子(道德經)裡的“無為”的治國理念的積極意義依然存在。只有做到了無為,才能實現無不為,實現上下同心的大同世界。進一步理解,無為之意可以化作: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為官者,愈高位愈要遏制貪念,遏制私慾,無欲則剛,才能幹得久、幹出政績,造福於民。為民者要幹一行愛一行,而不是朝秦暮楚,頻繁跳槽,才能出成績,出效益。古人云:行多不富,就是這個道理。老祖宗這一高深理論,日本人學得了精髓。

天下有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源於更新也,更新,源於對立也。故,對立是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