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這個學校建校61歷史了,建在偏僻牡丹江小村莊,但是招生來源於全國各地。並且就業特別好達到95%以上。這就是黑龍江農村經濟職業學院。

本身地處偏僻農村,而且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職業學校,吸引力在哪兒呢?

一、以往就業率高,口碑相傳,吸引更多的全國各地學生來學習

有很多學生特別是外省的表示,身邊有認識的親朋好友,在這個學校畢業以後,找到對口的專業,而且工資理想。

目前有很多家長都擔心職業技術學校就業的問題,學生親眼看到了結果再來學習,更有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更有方向感,更努力。

而且全校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都是特別的自信,對自己的未來、學業、就業包括創業,這就是對學校的信任吧!

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二、教學方式新穎、引發學生的興趣、愛好

這所高職它是國家級的百強職業技術學校,教學獨特,有影響力的。特別是理論聯繫實際,不講書本枯燥的理論。強調動手能力,比如計算機課,親自上機、拆機,農業專業親自上田野裡種植。畜牧專業直接給別人提供技術指導。

三、學校百強職業學校,吸引多人帶著理想而來

因為這個學校61年的歷史,所以更值得信賴,有些本身就從事農業的人,想在這裡進一步提升,學習,做新時代的科技農人。聲望、教學能力吸引了一大批人。很多人帶著理念而來,學習更刻苦。更認真。

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四、不願意死讀書,更多的實踐機會

學校1900畝面積,大多數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有很多學生參與進來,學生很有成就感。從起壟、開放水、打藥、結果、銷售全親歷。從地膜、小苗、肥料等自己投資,大約2500元,五人一組,自己銷售。真正的生產、銷售一體。

這樣做有三點好處:

1、更好的讓他們學習知識。親自經歷,印象深刻。

2、讓學生體會父母大人的辛苦。生活的不容易。

3、可以有團隊集體精神,互幫互助,集體榮譽感。中間有過困難,有過勞累,但堅持就是成功。

收穫以後自己去賣給商人,收穫了8000彩椒,價值4600元。自己和商人去談判,自己收款,自己去分這些錢。這些彩椒會出口到俄羅斯,所有的農產品都和市場相接。葡萄供應給當地的市場,畜醫專業和當地的企業合作,提供疫病監測。

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五、競爭力大、有優勢

核心訂單培養、合作培養、收徒制這樣的模式,提前瞭解企業文化、企業需要的專業提前對接。企業就會很願意要這個學生的學生。到了企業直接可以生產很快見效益,直接瞭解企業文化,可以直接融入企業。不是紙上談兵,有真本事,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有人紙上談兵,有人實踐性強,企業當然願意要後者。就業競爭力很大。非常有優勢。

六、響應國家高職擴招,吸引一大批特別的人加入

今年高職擴招,這個學校分配一千多名,這些人由各個縣推薦,一年學費各市縣承擔,其它二年這個學校來承擔。

來的時候是農民,畢業就是新型農民。畢業之後大專學歷。學習前種植水平、產業技能單一。畢業以後產業文化,技術體系、營銷理念會大幅度提高。也會適應新業態,新模式。學校不但承擔學院教學,還承擔了鄉村富裕的責任。

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七、學校專業調整重視產業升級模式。

學校的專業不是一成不變的,以調整產業升級模式所需人才為導向,老師的教學模式、技能都提高。一個教授以前課本理論知識特別好,自己也加大實踐到實驗基地親自去實踐,現在實踐能力特別強,面對多年的農民也可以大膽講課。

下鄉指導,舉辦培訓班都注重產業模式的調整,看市場所需要的是什麼,對症下藥。缺什麼我有什麼,要什麼我會什麼。名師出高徒,高水平的老師必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學生。所以就業好,去的很多都是稀缺行業。

每年高考後,很多家長都盯著名校,哪怕專業不好也要去,圖個名,有很多高校專業真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有些專業畢業就失業也是有的。有的專業奇缺,人才缺口很大。#泛文化寫作營#

高校應該學習一下這個黑龍江農村經濟職業學校。所開設的專業都是有用的,可以直接對口市場的。理論直接聯繫實踐的。

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什麼生源足、就業好、特火?

國家教育部也出臺消息,高職新增了九個專業,2020年實施。反應了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專業傾向於技能型、實用型。一方面解決了某些行業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有一些新興行業看起來冷門,但是未來前景也是超好的,中國大量的缺技術性人才。未來這方面的人才工資、待遇不會比本科差。前景一片看好!

這所建在田野上的職業學校,61年的歷史底蘊,歷年來良好的就業口碑,理論結合實踐,特別重視實踐的教學方式,提前佈局企業所需專業,提前瞭解企業的文化,快速調整專業,適應產業結構化升級,紮紮實實培養真本事的作風,是它在眾多職業學校中脫穎而出,並且火爆全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