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直面現實的時候了

張守營

金融危機,這個令很多年輕人覺得非常遙遠的事情,如今在此次疫情的不斷衝擊下,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如果僅是就事論事,從專業的角度來談金融危機的話,相信這樣的書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金融危機簡史:2000年來的投機、狂熱與崩潰》這本書之所以引起筆者的興趣,是因為筆者發現本書寫得很生動,它並沒有使用太多的專業詞彙,也沒有像寫論文那樣嚴謹古板,整個讀下來就像是在看一本小說。

本書簡明生動地講述了自古羅馬時代至今的數輪金融泡沫及其後果。作者鮑勃·斯瓦魯普是一名“70後”的年輕的評論家,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投資管理人,在印度和英國接受教育,獲得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宇宙學博士學位。他的這本書跳脫出年代順序,圍繞人類的劣根性,鞭辟入裡地審視了週而復始的投機狂熱與自我破壞。

透過過去2000年間所發生的的金融危機,斯瓦魯普認為,我們看到的是永遠不變的人性,危機總是規律性地發生,而人類又總是在事到臨頭的時候拋棄理性,為經驗、情感和環境所左右,我們也很難做到居安思危。

誰又能想得到,國家債務違約的事情早在公元前377年就在古希臘發生過,當時,十個城邦從提洛島的阿波羅神廟大舉借債,之後出現違約。

1987年華爾街大崩潰“黑色星期一”,1990年日本經濟崩潰後經歷“失去的十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致使“亞洲四小龍”的金融和政治格局的徹底重組,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我相信,投機狂熱的反覆出現和由此產生的金融困局及其巨大破壞力,是金融體系所固有的。”《1929年大崩盤》的作者加爾佈雷斯一直都在他的著作裡強調這點。

筆者認為,上面的話同樣也適用於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看似荒誕,實則是對於商家狂熱逐利的最好詮釋,這就是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所固有的,任何時代都有,儘管形式不同,實質都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無論如何去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這種事件仍然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當然,公眾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大家有道德評判的權利,政府有監管的權力,哪怕明知道事情總會治標不治本也仍然要去做,就如同生活,總要進行下去的。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認為,說到經濟衰退與蕭條,其實是個人性問題,經濟學家應該拋棄“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是完善的”這個美好而錯誤的假設。

危機可以避免嗎?我們是否可以創造出一套簡單的預警系統?有人嘗試過,但最終的結果卻意外說明了,我們人類是多麼的不善於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們也很健忘,我們往往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因此“監管和危機的循環往復也就不足為奇”,“危機和監管註定會像黑夜和白天那樣輪迴”。

有效市場是現代金融的核心理念,斯瓦魯普認為,這是一個謊言,危機週期性地發生卻總是難以避免,表明市場內在的不穩定和脆弱。如果忽略危機中的人為因素,就如同忽略歷史前進的動力。

“因為人人逐利,所以我們可能無法阻止危機”,斯瓦魯普認為,理解如何管理危機,並儘可能地削弱危機對經濟和社會政治的影響,仍然是一個重要目標。在系統性風險之外,聽任經濟危機發展,往往導致政治和社會危機。

危機來臨,人類應該團結起來共渡難關,但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了團結起來有多難,這也是人性,人類的劣根性。正如作者斯瓦魯普所言:繁榮與蕭條歸根結底是由人造成的,現在是直面現實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