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獵毒”的38天

歸來的第二個晚上,唐萬琴失眠了!

武漢的一幕幕,不停在腦海裡閃現:夜裡囑咐我“注意保暖,別凍著”的阿姨,你還好嗎?來接種疫苗的小男孩應該學會戴口罩了吧……

睡不著,唐萬琴起身,站在窗口眺望,像在武漢一樣,“凌晨兩三點的武漢,多少人見過?她,靜默卻堅強!”

在武漢“獵毒”的38天

疫情防控一線的“偵察兵”

“自2月22日‘出征’,前後一共38天,像昨天發生的事。”35歲的唐萬琴,是泰州市疾控中心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公共衛生管理、傳染病控制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積累了豐富的流行病學調查經驗。

2月27日開始,他所在的流調組配合當地疾控部門,接管了武漢協和西院門診的流調工作。流調,即流行性病學調查,是醫患之外距離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人。每天有多少確診、疑似患者?他們從哪裡來?去過哪裡?與哪些人有過接觸?所有這些,都需要“流調人”和“病毒"面對面,甚至零距離,一件件去追蹤、尋查。

業內,流調工作號稱防控疫情中的“福爾摩斯”,看似高大上,真正做起來實則需要耗費非常大的體力和心力。“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12點,15個小時,我們幾個人三班倒,厚厚的防護服穿上,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甚至上廁所都得憋著。”

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唐萬琴和隊友像“門神”一樣,堅守門診卡點,細細排查,一個不漏。“最怕外面下大雨,風一吹,棚子裡下小雨,真心冷。”冷風呼呼地灌,凍到最後,雙腿都失去了知覺。

“兄弟,咋樣?”終於下班了,間或有“戰友”前來精神慰問。

“年富力強,能挺住!”唐萬琴兩手一撐,做出露肌肉狀。其實,真的很累!除了“站崗”,他每天還要對存量的病例通過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有時為了調查好一個病人,往往要排查密切接觸者上百人,喉嚨都喊啞了。”

在武漢“獵毒”的38天

你們就是網上說的“蘇大強”嗎?

繼續堅守!

門診流調滿雙週的那晚,恰好唐萬琴值夜班。“夜裡有風,有點冷。”唐萬琴記得清楚,是因為遇上了那位阿姨。阿姨發熱,而且肺部有炎症表現,但不典型。“她看上去很焦慮,也很害怕,連問我幾個怎麼辦。”阿姨有個大家庭:兒子、兒媳婦、兩個小孫子……老人生怕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要是傳染給家裡人,我就是大罪人了”。

看著眼前這位和自己母親差不多大的阿姨,唐萬琴心裡非常難受,“她一點不關心自己是不是能扛過去,而是擔心家人會不會被感染。”沒有用程式化的方式,機械詢問調查表上的問題,唐萬琴開始和阿姨“聊天”,拉家常。溫馨的氛圍中,阿姨回答了唐萬琴的所有問題。

“安全回家,耐心等待核酸檢測結果。”

“好好。”阿姨走了幾步,又轉身回頭,“小夥子,你是哪裡過來的醫生啊?”

“江蘇過來支援的。”

阿姨激動了,“就是網上說的‘蘇大強’嗎?謝謝你們遠道而來,辛苦啦!風大,你注意保暖,別凍著啊。”

唐萬琴雙眼,瞬間溼了!

在武漢“獵毒”的38天

來來來,叔叔教你戴口罩

說到在武漢遇上的最棘手的工作,唐萬琴坦言是為武漢市兒童預防接種門診注入“江蘇智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武漢市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工作都按下了“暫停鍵”,尤其是兒童預防接種已停診近2個月,社區居民無比焦急。江蘇疾控支援的沌陽社衛中心,3月底快速恢復,憑啥?

“那個點我們去了10多次。”社衛中心細微之處皆可見“江蘇印記”。一樓二樓的“環線”通道改為“單行線”;接種門診的電梯、熱水桶都已停用,塑料門簾也被紮了起來,防止用手觸摸的風險;疫苗接種的取號機和留觀結束後的掃碼設備也都停用,改為人工登記;考慮到小朋友爬樓梯可能會攀附欄杆,必須每天定時進行細緻消殺……

“他們用的《預防接種健康申報單》也是我們設計的。”唐萬琴說,像時間段精準預約、建立健康申報制度、擴大留觀區域等措施,都是江蘇預防接種門診恢復過程中形成的好做法,積累的好經驗,這次全部毫無保留地“複製”到了武漢的基層社區。

那天,有位年輕媽媽帶兒子來接種乙肝疫苗。留觀的半小時,小男孩時不時盯著唐萬琴望,還笑。“叔叔教你戴口罩好不好?”唐萬琴忍不住想自己的兩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才2歲……

在武漢“獵毒”的38天

健康所繫

性命相托!

“這必然是我人生

一段難忘的經歷

因此

無論怎樣的付出

都是值得的。”

武漢歸來

唐萬琴惟願

一切安好!

◆通訊員:陳興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泰州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