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網絡暴力可以說是一種不見血的暴力形式,專業解釋認為“網絡暴力”是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等的行為現象,因為網絡所具有的匿名性、開放性等極大地賦予了施暴者更多的發揮空間。網絡暴民背後的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眾和狂歡心理的內在作祟

在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兔警官朱迪仔被採訪時說到,食肉動物可能會爆發前在威脅之後,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動物表現出對肉食動物的畏懼和敵意。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從專業角度來說,從眾心理是指個人收到外界人群的行為影響,從而忽視了自我的知覺、判斷,進而開始效仿大多數人的行為。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從眾心理這種社會化行為有點類似我們古代說的“三人成虎”理論,這在網絡暴民中特別常見。從眾心理是一種面臨群體一致性壓力下,尋求的一種安全感。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中,很多網民就是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表現為對熱點事件“人云亦云”,又或者單純的“隨大流”。在他們的潛在心理認為,“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我也就這麼認為的。”“既然大家都這麼做,那就是對的,所以我也就跟著這麼做”。通過這種從眾來尋求一種集體認同的安全感。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在這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中,網民的從眾行為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點事件,我們會迅速地通過海量的信息、視頻圖片等極具衝擊力的畫面來形成我們的印象。在事件還沒有水落石出的時候,網民就開始盲目的跟帖,並出現“一邊倒”的社會現象,這都是從眾心理在作祟。

經由從眾心理的蔓延,網民逐漸開始形成了以網絡為平臺的集體狂歡。這種集體性的狂歡心理是共同情感的表達。比如說一些人物、現象或者熱門話題引發了網友廣泛瀏覽以及討論,圍繞這些中心話題積極活動的網民形成一個群體,網民投身其中並不斷擴大這些現象,從而形成集體性的網絡狂歡。從從眾心理和狂歡心理來看,如果是對社會正能量的探討形成集體性事件固然是好,但如果成為網絡暴民狂歡的盛宴,那帶來的後果則可想而知。

沉默的螺旋:少數派的人單力薄

在網絡暴民的影響下,利用網民的從眾和集體性的狂歡心理,很容易將一個人物、一個熱點事件,形成一個“燎原之勢”下的全民事件。你或許會問,難道就沒有少數人意見嗎,他們為什麼不能出來遏制呢?

這就提到了傳播學中一個著名的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如何理解呢,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當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歡迎,就會參與進來,這個觀點就會越發廣泛地擴散和傳播。相反,一旦發覺某些觀點無人或者很少有人例會,即便內心是持贊同的意見,也會保持沉默。如此循環往復下,形成了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另一方則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拿之前網上很有名的產婦死亡事件來說,在剛開始的輿論一直圍繞“指責醫生不作為和醫院失責”的態勢中,少部分人提出應理性分析之後,這群少數人受到了大多數網友們的謾罵,大多數人因為害怕被謾罵而選擇了保持沉默,或者持觀望態度。在這件事件前期,“指責醫生”成為了一種主流聲音,而後來的結果則是產婦之過。這件事就說明了在“沉默的螺旋”影響下,大多數人選擇了追隨一種主流聲音,而選擇對少數意見避而不見,以免受到網絡暴力的波及。

“沉默的螺旋”可以作為連接事件影響和公眾意見的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的作用下,可以看出少數人不願意公開表開他們的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部分人寧可壓制自己的真情實感,也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甘願作出多數人的對立面。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這就造成了為什麼網絡暴力來臨時,很多人選擇就此沉默,不願公開發表看法的最基本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沉默的螺旋”將大多數人的想法推到峰頂,如果大多數人的想法代表的是網絡暴民,那麼洪水猛獸般的輿論可以輕易吞噬一個人。就像陳凱歌電影《搜索》裡那樣,剛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白領葉藍秋,因為在公交車上拒絕給老人讓座而成為全民抨擊的對象。當事人葉藍秋本想遠離負面的輿論聲音,但她發現無論在哪,都無法逃離負面旋渦的攻擊,於是在不堪重負下,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遠離紛爭。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於是我們發現,“沉默的螺旋”帶給網絡暴民的則是如浪潮般的海量支持,而那些渴望正義、真理的聲音則被埋沒,這對於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來看,可以說是致命的傷害。

知溝理論:網絡施暴者和理智分析者之間的心理差距

我們往往對鍵盤俠的理解是,他們的思想水平不高,而對那些理智分析的人,我們則認為他們思想成熟,具有理性的分析能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呢?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知溝理論”可以為我們解釋一二。

“知溝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提出的一種理論假說,他們看來,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更快地獲取信息,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從而導致兩者之間的信息、知識格局也有擴大的趨勢。

用傳播學理論探討網絡暴力:從眾背後的心理作用

傳播學家認為這種知識溝的存在,必然會分出兩類人,一類人是信息富有階層的代表,另一類人則是信息貧困階層的代表。這種“知識溝”的區分有點類似我們經濟學中說的“貧富差距”問題。只不過在這裡,“信息的獲取”代替了“收入的多少。”

但也有人會說,現如今互聯網的發達,海量信息的分發使得人人都有獲取信息的平等權,那麼“知識溝”也許會消失,請注意,蒂奇納的“知溝理論”並非簡單的限制在“信息量的獲取”上,它還包括傳播技能、知識信息儲備、社會交往、接收理解和記憶等諸多方面。

由此我們可以能分辨出,現如今,躲在網絡背後的“鍵盤俠”們也會和理智的中間者存在“知識溝”的差距。舉例來說,通過社交媒體,有些人利用它獲取實用的知識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網絡槓精、鍵盤俠們則只會沉迷追星,消遣娛樂方面。這樣,時間越長,彼此的差距越大,知溝的存在就更加無法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