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文字/小苑

編輯/小苑

引言

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開始逐步形成自我意識,對自己心愛的物品不再能隨意的對外分享。許多家長因此而擔憂,認為不喜歡分享是自私的行為表現,並運用自認為合理的教育方式"強迫分享",反而誘發了孩子的牴觸心理和不安全感。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案例分析

壯壯原來是家裡的獨生子,二胎政策開放後,媽媽又生下了弟弟。從全家獨寵的寶貝兒子到哥哥的角色轉換,壯壯度過了較長的適應期。以往玩具和零食都是自己一人擁有,現在卻不得不和弟弟分享,媽媽看著壯壯捨不得甚至有些委屈的小表情也有些心疼。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許多育兒專家都強調分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媽媽也因此橫下心要從小讓壯壯養成分享的好習慣,卻因為掌握不好方法,總是在壯壯沒有理解分享行為或還在牴觸階段時"強迫分享",造成了負面效果,使壯壯的佔有慾愈發嚴重,只要是私人物品離開身邊時就會感到明顯的焦慮不安。

不愛分享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正常行為表現,家長不需要過度緊張或大驚小怪,反而應理解他們不愛分享的原因,以正確方式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分享習慣。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孩子不愛分享的原因:

1、 家長的"強迫式分享"。

分享是一種良性的社會交往行為,能帶來社交認可與滿足,但"強迫式分享"並不能給個體帶來愉悅的感受,在內心並不認同的前提下進行分享,易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

為了符合家長的期望,做個懂事且樂於分享的好孩子,就違背自己的內心意願把心愛的物品交由其他人把玩,是一件不情願也不快樂的事情。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2、 孩子正處於自我邊界感的形成期

孩子從襁褓嬰兒時期到獨立行走,開口說話表達個人意願都是自我意識不斷形成完善的過程。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於自己對所處世界的控制力,而控制又體現於對自己私人物品的擁有和使用權。

因而,家長在沒有獲得孩子認同的情況下,就隨意將孩子的物品交由其他人使用會造成孩子極大的不安全感。自我邊界感的形成期中產生的分離焦慮和不安全感正是成長期孩子不喜歡分享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3、 孩子對分享的錯誤認知

家長未經過孩子的同意就輕易將他們的物品交由他人把玩保管,甚至有時忘了跟孩子說明歸還的時間。孩子容易認為家長所說的分享即表明物品的送出,意味著自己即將失去心愛的物品,導致他們錯誤認識分享的含義,將分享與贈與劃上等號。

在孩子的自我建構成長期,他們還不能成熟的理解和對待分享行為,對自己私有物品的把控能使他們獲得極大的安全感。不喜歡分享,或對分享行為表現出明確抗拒是孩子們成長時常出現的行為表現。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家長該如何做?

  • 首先,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換位思考,切身體會孩子在分享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在他們情緒狀態良好或對分享對象表現出明確的好感時,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鼓勵式分享,並及時對其主動分享的行為給予肯定。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 其次,尊重孩子私人物品的處置權。

家長應該多尊重信任孩子,為他們預留一定的私人空間,並將私人物品的處置權交給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決策權,促成他們自我意識的形成,也有效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與判斷力。有足夠安全感和物品所有權、使用權的孩子會更願意與他人分享,更不懼怕人際交往中的贈與或付出。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 最後,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分享觀念。

分享並不意味著失去,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與驚喜。家長應將是否與對方分享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在明確說明情況的前提下,培養孩子形成敢於分享、樂於分享、善於分享的好習慣。

家長應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分享觀念,帶著他們體驗分享帶來的快樂,並教會他們在未來發展中要多與他人分享經驗,合作共贏。

孩子不喜歡分享怎麼辦?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強迫分享”

總結

孩子不喜歡分享是成長髮育期中的正常行為表現,家長別大驚小怪,更不要因為焦慮情緒而"強迫分享"。培養主動分享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的適當教導及孩子在分享過程中自身實踐經驗的積累,家長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教導能更好的激勵孩子們進行自主分享。

想了解更多育兒技巧,可以關注我@小苑育兒知識冊,每天和您分享育兒經!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