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大山裡的致富牛 不是一般“牛”--地方聯播--貴州--地方--首頁

伴隨著春日暖陽,筆者來到了位於甕安縣天文鎮烏江村雲中組的貴州今牧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該公司的生態養牛場內,膘肥體壯的牛正在食槽前悠閒地吃食、飲水,該公司負責人朱江正在牛欄裡投餵飼料,並對牛的情況進行著觀察記錄。

“我們農場的牛全是生態養殖,肉質很好,一年兩次出欄,每次出欄銷售30頭左右。現在我們一直保持著100多頭牛的存欄量,這可花了7年的心血才有現在的規模!”看著優哉遊哉的牛,朱江笑著說。

朱江也是本地人,2007年畢業於貴州省畜牧獸醫學校的獸醫專業,之後又進了廣東溫氏公司工作了4年,有非常豐富的畜牧養殖經驗。2012年時,朱江有一次回到家鄉,有感於村裡老百姓們的生活較為困苦,於是下定決心想要幹出一翻事業,帶動父老鄉親們增收致富。

“剛好我是這個相關專業的,又有好幾年的畜牧工作經驗,我通過調查周邊市場,管理技術方面的學習,最後在家鄉選擇了做生態牛養殖。”朱江說。

7年時間如白駒過隙,憑著一份執著堅持,從最開始的10頭到現在100多頭,規模慢慢擴大。養殖場通過科學的管理和飼養,養的肉牛肉質鮮嫩、味美,打出了口碑,在周邊地區也有了固定客戶,三不五時還有人上門購買,完全不愁銷路。

“現在每年能有50萬—100萬的純收入。”牛越養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帶動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據瞭解,該公司實行“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從當地村民手裡流轉了土地400多畝,用來專門種值草料,以純天然原生態的理念進行餵養,保證牛的健康與肉的品質;同時,產業越來越大,就需要越來越多的用工人手,在種養殖農場內工作的全是當地村民,每天都有30個左右,最多的一天能有40多個人同時工作。據瞭解,公司養牛產業覆蓋了當地80%的建檔立卡戶。

劉維紅就是在養殖場內工作的建檔立卡戶,她家有7口人,父母親生了病,身體不便待在家裡,有3個孩子都還在讀書,全家的重擔都在她和丈夫身上。2018年初,劉維紅來到了養殖場務工,靠著務工工資,還有和丈夫在家務農,劉維紅2018年底實現了脫貧。

“在這裡工作還是很好的,每個月能有3200塊工作,家裡20多畝土地租了一半出去,留著一半自己種,丈夫在平時也去務工,收入真是比以前好多了。而且在家門口就可以工作,不僅能照看農活,還能照顧孩子讀書,日子是越來越好了。”劉維紅臉上充滿了笑容。

劉維紅的笑容也是對朱江現在成就的一個認可,對於正慢慢實現的當初理想,朱江內心無疑是很自豪的。不過這一路走來,他心裡其實更想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就是他的妻子吳曉鳳。

“如果沒遇到她,這麼多年來,可能在一些挫折上我就過不來了。”朱江這樣說到。

2014年,吳曉鳳還是遵義市湄潭縣一所小學裡的老師,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正在創業養牛的朱江。從此,世界上的少了一位吳老師,多了一個“養牛倌”。

“我和丈夫都有股子‘牛脾氣’,在一起後我也理解他,也想著為百姓做點事,所以就來這邊和他一起養牛。”吳曉鳳說。

對於辭去教師工作而跑到山村裡去養牛,當時吳曉鳳的家人很不理解,紛紛打電話詢問勸說。不過,正如吳曉鳳所說,她和她丈夫朱江一樣,都有股“牛脾氣”,認準了一件事後,就要把它做好。就這樣,朱江負責技術管理,吳曉鳳負責跑市場外銷推廣,吳曉鳳和朱江夫妻倆相守相攜。

如今,做出成績的夫妻倆還想繼續將產業做大,公司準備下步實行生態循環種養殖模式,把牛的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用以種植草料和外銷,實現生態循環的模式。現正在原有200平方米有機肥加工廠房的基礎上再建設1500平方米,建成後將預計年產5000多噸的有機肥,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百姓。

“ 他們以‘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示範帶動老百姓參與到他們產業中來,多虧了有他們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我們鎮的農村產業發展才會越來越好。”天文鎮鎮長雷光彬說。

據雷光彬介紹,近年來,天文鎮積極引進企業,根據“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形成了全縣最大的規模的養牛產業。同時,全鎮今年預計種植辣椒20000餘畝,烤煙5000餘畝,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成效。(甕安縣委宣傳部供稿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