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文、古"境界

書法的"文、古"境界

宋鳳洲

書法的學習、創作和欣賞,最高的標準是"意境"。這個意境,就是書寫者通過對漢字形象的表現,注入自己對藝術的認識、理解、審美和欣賞的情感。從而實現自己和讀者,對所書寫的漢字產生某種形象的聯想,或某種意象的感悟。進而,使書法的書寫,不僅僅再是漢字的基本筆畫技法,結構和章法,也不僅僅再是筆墨本身所固有的形質。而是獨立於這些書法基本三要素和文房四寶作用之外的,一種特殊的因人而異的精神氣宇和人生境界。

書法,能夠體現文靜、文質彬彬的文雅氣象;能夠體現古樸、古香古色的古典風格,這就有了"文、古"氣息,或叫"文古境界"。

這裡的"文",指的是文氣、文靜與柔和,不粗暴、不猛烈,似中庸的禮儀和舉止。他要求我們的書寫,是平心靜氣的,是文明的,是應該把文字內容同時考慮在內的,嚴謹慎重的藝術勞動或藝術創作。只有這樣,書法作品才能夠達到不激不勵,不火不燥,不乖張不粗野;才能夠成為既有情又有節,既有內涵又精到細緻的好作品。這裡的"文",還賦予了文采的內容,使我們的書寫,不僅使文字煥彩,更要行文載道。藉以教化社會,美化語言,美化心靈!

所謂"古",就是有古典氣韻。書法是中國藝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大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悠久,到了唐代已至輝煌。所以他是古老的藝術,也是經典的藝術。書法作品有了古風古韻,才有深度和厚度;書法作品有了古風古韻,才有文雅和高雅。那麼,古風古韻從哪裡來?主要來自兩種修養:即"人品修養"和"文化修養"。古人最重人品的塑造,最講德行的修養。《周易》比較早的記錄了古人修身礪行的標準,如:"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以反身修德"。所有這些修行,都是為了提升自我高大的"君子形象",從而不敗地立足於社會,立足於人心。因為,人品卑劣,書品也不可能高尚。歷史上因人廢書的事情屢見不鮮!另外,提倡人品修養,也可以以德養書,淨化書藝,去掉或減少因人心汙濁給書法藝術蒙上一層穢氣!古人也很重視文化修養,這一點不用多說,"學而優則仕"就是比較到位的註腳。毛主席也是高度重視文化,他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沒有文化,就不好攀登藝術最高峰。書法藝術更需要文化,因為它的實質是直接塑造文字。對文化的修養,將直接有助於對漢字本身的形象、音韻和含義,有更原本的,更準確的,更深刻的,甚至於更有發展眼光的認知和理解;對文化的修養,將直接有助於提高對漢字的藝術修養,把更多領域或更多姊妹藝術的優秀精神融化在書法藝術中,使書法藝術,不斷得到加強和充實,始終不脫離健康軌道。要使書法有古風古韻,必須學習古人,必須學習經典書法,必須向古代優秀書家看齊。只有先繼承我國書法的優秀遺產,我們才有可能達到古人已有的藝術高度,才有資格和能力去超越古人,才有希望進一步創新我國的書法藝術。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提倡"文"和"古"的最終目的。

在今天書法熱的大環境下,提倡書法的"文、古"精神,更有重大意義!因為在近幾十年階段裡,正是書壇和書法家們,忘記了前賢書法的"文古境界"這個優秀理念,丟掉了"人品修養"和"文化修養"這個優秀傳統,才使我們今天的書法,沒有抓住根本,很少繼承遺產。許多時候,熱衷於五花八門的表面形式,痴情於兒童般的玩弄筆墨,不恥於不倫不類的狂怪醜陋,忘形於自高自大的不副名利。我們應該看到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失誤和書法環境的悲哀!假如有誰不相信,可以把當今譽有盛名的書法大師大腕、著名的、成名的書法家作品或展覽獲獎作品,放到古代先賢碑帖那裡做一對照,優劣立判!我們不是要多餘地美化古人,也並非要有意識地鄙視今人。而是要使我們書法行業,書法愛好者有個比較清醒的頭腦,樹立個優秀的學習目標,為我國特有的古老書法藝術,做個捍衛者和傳承者。

本文所述吸納了北京大學張辛教授的理論觀點

2012.7.2


書法的


書法的


書法的


書法的


書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