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祕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儲君是一個國家皇位的繼承人,在中國儲君也被稱為了皇太子,《公羊傳》中記載:“儲君,副主。”也就是君主的副職,由此我們也可知儲君地位的重要性。

儲君制度的發展

儲君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西周建立後,國家實施宗法制度,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孩子有政治繼承權,不過嫡長子繼承製的缺陷也很大,嫡長子繼承製,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嫡長子繼承製中,只有嫡長子才有政治繼承權

這樣就會出現嫡子失德,庶子賢能卻仍然只能立嫡子的情況,嫡子年幼,庶子已經成年,仍然要立年幼的嫡子為儲君的情況。在後周時期,柴榮駕崩後,幼子柴宗訓即位,不久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政權,如果後周柴氏有年長的子嗣繼承皇位,趙匡胤要奪權就沒那麼容易了,主少國疑,天下大亂!

又如東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就因為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因,選擇智力有缺陷的司馬衷當太子,而沒有選擇比較精明能幹的司馬攸,國君沒有執政的能力,就必然會導致外戚干政,大權旁落,後來的“八王之亂”如要追究源頭,和司馬炎立儲君就有很大的關係。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晉武帝司馬炎

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如果立為太子的嫡子,品行端正,德才兼備,那於國於民都是好事,但是如果立的嫡子和司馬攸一樣,輕則皇權旁落,黨爭不斷,重則社會動盪,禍起蕭牆。

公開立儲君和秘密立儲的優劣對比

嫡長子繼承製有很明顯的弊端,但是就根本而言,這個制度並不能避免皇子們對皇位的爭奪,也因此在歷史上真正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皇帝,少之又少,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古代醫學條件不太好,很多皇后要麼是無子,要麼是生下了皇子,皇子卻早夭了,即便皇子能成年,未必就能在政治鬥爭中笑到最後。

當皇帝並無嫡子的時候,自然還是要在庶子中選擇一個接班人的,嫡子是因為出生地位高,在爭奪儲君的時候,有天然的優勢,但是當皇帝沒有嫡子時,其他的皇子們再次回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鬥爭自然也就激烈起來。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古代庶子沒人權系列

康熙皇帝執政晚期,嫡子胤礽做了三十多年太子,最後還是被康熙皇帝廢黜了,當胤礽再次被廢之後,康熙皇帝也沒有其他的嫡子,而胤祉,胤禛,胤禩等人為了儲君之位,爭奪得不可開交,雍正皇帝胤禛是爭奪儲君的勝利者,公開冊立太子會導致的負面影響他是深有體會的。

胤礽被康熙皇帝立為太子時,還在年幼,康熙皇帝對他給予厚望,但是這在無形中就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全天下的人似乎都盯著他,一點小錯就會被無限的放大,如果其他皇子沒有奪儲之心那還好,如果遇到的是胤禩這些覬覦皇位的人,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太子之位就是個活靶子。

胤礽被廢之後,太子的位子空了出來,其他皇子覺得自己有機會了,爭先恐後表現自己,朝廷中大臣們也不傻,誰不想在以後飛黃騰達呢?這難免就得選邊站,黨爭也就這樣起來了,實際上胤禩奪儲失敗,也就毀在了他人氣太旺上,太子這個位子就是個陷阱,胤禩爭奪儲君的意圖太過明顯,支持者眾多,連康熙皇帝都不得不提防他,胤禩出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兩次被廢太子的胤礽

坐在太子這個位置上的人是皇帝選出來的,但是這並不代表皇帝就信任這個位置上的人,帝王之家不能用尋常人的眼光去看待,皇帝的確也是有感情的,但是感情在他的皇權面前一文不值,因此太子雖然是皇帝選出來的接班人,但是當太子逐漸掌握權力後,一樣會遭到皇帝的猜疑,所以別覺得坐在太子之位上的人風光無限,其實如坐針氈。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雍正皇帝即位後,就決定取消公開冊立太子的制度,改為秘密立儲,最開始他的考量很簡單,秘密立儲皇子們不知道自己將要讓誰來接班,鬥爭的對象就沒有了,如果想成為國家未來的儲君,那就只能好好的表現,這樣九子奪嫡這種事情就不會在發生了。

對於皇帝來說,也不用為立儲的事情那麼操心了,對於比較器重的皇子,都可以進行重點培養,如果有能力接班,就進入下一階段的觀察,不用像原來,立了太子後,太子表現不佳想換人,又怕隨意更換太子動搖國本,秘密立儲就能給皇帝創造一個更好,更慎重的培養,選擇接班人的環境。

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是進步還是退步?

據說秘密立儲制度中,傳位詔書就放在"正大光明"的匾額後

結語

由此來看,雍正皇帝執政期間,開始使用秘密立儲制度和公開冊立太子相比,是具有進步性的,儲君的選擇會對國家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件事上,必須十分的慎重,秘密立儲制度,既減少了皇子之間的內鬥,還能根據皇子們的能力,讓皇帝在選擇儲君上有更準確的判斷,也更符合封建社會發展穩定的需求。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