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該不該使用智能手機

作者 | 郭英劍

課堂上該不該使用智能手機

課堂上是否允許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本文中所說的智能手機,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常用的電子設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富爭議的話題。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有些學生在課堂之上使用電子設備確實是用於教學和學習目的,但也有數據顯示,有些學生則是心有旁騖,另作他用。

正因為如此,是否應該允許智能手機進入課堂,在教育者中出現了彼此嚴重對立並各自觀點鮮明的兩派。

反對派的兩大理由

對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持反對意見的反對派,大多數為家長,還有一部分教師,他們的理由倒是不多,但非常直接,也是人們所能理解的。

首先,課堂上,學生本應集中精力,但使用了智能手機之後,自然會分散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這樣的說法有調查結果作為佐證。

在美國舉行過一項全國調查,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K-12(美國12年制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表示,在課堂上因為數字技術而導致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人數正在增加。

在接受調查的教師中,75%的教師表示學生專注於教育任務的能力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在大學中所做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調查結果。密歇根州立大學2017年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參加心理學入門課程的學生花了三分之一的上課時間瀏覽了非學術性網站——儘管他們知道研究人員正在跟蹤他們的計算機使用情況。

在加州的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民族研究系任教的格里芬(Allia Griffin)教授說,她的課堂規則很簡單:“電話/電子設備必須關閉。”

理由很簡單:“電話讓人分心。無論學生在課堂討論或演講中多麼聚精會神,一旦桌子上或口袋裡產生了叮叮噹噹的聲音,學生都會受到影響失去焦點。”

對於一些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是難得的面對面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的場所,如果師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機,那麼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師生雙方失去了交流的機會甚至失去了交流的興趣。

其次,學生有可能不當使用智能手機,比如用於作弊,隨意拍照,甚至是上課玩遊戲。

為了避免出現智能手機分散注意力的現象,有一些美國學校採取了限制學生在校期間(school hours)使用手機的措施。有些還採用堵塞手機(線路)的手段來限制學生使用手機。

然而據報道,在美國這樣的規定是違法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是否侵犯個人隱私、濫用權力的擔憂。

挺用派的50條理由

堅決支持並允許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者,也不在少數,他們可謂“挺用派”。

對於應該允許學生使用電子設備,他們自然給出了充足的理由。

比如有人寫文章,提出了“課堂上可以使用智能手機的理由50條”。因為其中有大同小異的地方,我將它們做一概要,僅列舉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的必備裝備,有了它,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隨時搜索文獻資料。

第二,自我導向的學習、移動式學習,這些是未來學習的核心原則,自然需要智能手機這類技術手段的支撐。

第三,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用手機發短信,這是課堂管理問題,或者說是指導設計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第四,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創建自己的學習流程(workflow)和技術支持團隊,還可以支持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遊戲的學習以及各種各樣流行的學習方式。

第五,因為智能手機的存在,導致教師的地位去中心化,課堂教學更多地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可以聽到學生的聲音。學生可以通過各種軟件、平臺、社交頻道等形式發出自己的聲音。

第六,技術時代的數字化文本已經與非數字化文本變得同等重要。像YouTube中有很多視頻資源,可以隨時讓學生播放那些課堂教學所需要的資源。現在也有很多網上的虛擬圖書館、博物館等網絡資源。

第七,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有助於教師蒐集學生的相關數據等。

針對反對派所提出的觀點,挺用派也都做了一些回應。比如挺用派認為,如果出現學生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那麼,請去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吧。

在他們看來,學生之所以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還不是教師講課質量不高造成的?

我的個人經驗

在我個人的課堂教學中,經歷了一個從不允許使用到允許使用再到必須使用的轉變過程。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高校的外語教學都一直在使用電化教學,外語專業也是後來國內最早使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教學的專業之一。

我個人開始在課堂上使用個人電腦、投影與PPT等是在2001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後,當時中國高校的絕大多數教室尚沒有像現在這樣安裝有多媒體設備。

當時,雖然我在課堂上使用電腦與PPT,但我在第一堂課的課程要求中,都有明確規定,“除非緊急情況,學生在課程中不得使用任何電子設備,包括便攜式電腦、手機、iPad、iPod等。”

我之所以如此要求學生,是因為在我的課程教學中,需要學生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深入思考、積極發言。

然而到了2008年前後,隨著電子設備的廣泛普及,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快速發展,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空間的擴大更是一日千里,這使我感到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網絡上的知識即時地為課程教學服務,很多學生的疑問與問題,通過簡單的檢索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那麼,何不利用這樣的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呢?

於是,我轉變了思路,允許學生帶手提電腦來上課,在我講課期間,學生可以使用智能手機。

當然,我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電子設備的使用僅限於課堂教學內容的查詢等。

再後來,隨著電子文本的普遍使用,到了2015年,我已經要求本科生、研究生上課必須或者儘可能地要帶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用於課堂學習。

我個人以為,在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主要目的如下。

第一,使用電子文本。

有些閱讀文本,我直接使用電子文本。這樣一來,就不再將文本打印出來,而是直接在電腦上或者智能手機上閱讀,從而節約了紙張。

第二,藉助查詢功能。

一些基礎知識的即時查詢可以很快獲得答案。正如我們過去遇到問題會翻看詞典、書本、文獻資料等,那麼現在,遇到一些基本問題時,我會要求大家立刻上常用的網站或者有關數據庫去查詢,很快就會獲得答案。

第三,利用網上資源。

現在,網上免費的教學資源極其豐富多彩,我們應該充分加以利用。

比如,我是教授文學課程的,在網絡上有很多優秀的文學知識、文學課程與作家作品的介紹。

過去,對於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講解,我會要求大家提前預習,掌握基本的知識點,但在上課時,對於作家及其作品總是要花上幾分鐘提上幾句。

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作家簡介(mini-bio)的視頻,一般在3—5分鐘之間,簡單明瞭、圖文並茂,把作家一生做了極好的概括。我把它們拿過來,在需要時放映一下,效果極佳。

那麼,對於大家通常所擔心的,智能手機會影響與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我個人以為,這倒問題不大。

即使上課不用智能手機,誰也不能保證學生每時每刻都會集中精力。當過學生的都知道,聽課過程中,誰還沒有個思想開小差的時候?

關鍵是教師要安排好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

當然,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但凡教師課程安排緊湊、內容一環扣一環,教師講課精彩,那麼,學生在課程中“不當”使用智能手機,比如查找或者觀看與課程內容無關的內容的幾率就會大大下降。

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學生及其課堂表現有足夠的信心。學生到學校來是學習的,相信他們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利用智能手機為課堂學習服務。

總體來看,允許學生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無論效果還是結果都是利大於弊,值得加以提倡。

《中國科學報》 (2019-09-11 第7版 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