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夕峰,相信看過《封神榜》的讀者都知道,周武王在擊敗商朝統治之後,對於幫助其擊敗商朝有功的諸侯實行分封,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制度分封制,最終也導致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相互分裂。那麼為什麼相隔千年的時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繼續實行類似的國家行政制度呢?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平衡各方勢力,為鞏固大明王朝的統治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區別。周朝的分封制是以論功行賞的方式,從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周朝,當時的社會環境還處於部落形式慢慢步向具備封建的社會的雛形。

當然這時候僅僅是雛形,還不算是一個成熟的體系,可以說當時所謂的諸侯國也只是以一個部落的形式存在。而最初的分封制像前面所說到,周武王在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後,對於身邊的文臣武將論功行賞。

其中,在《封神榜》中大家最為熟悉的姜子牙,就是作為首功的功臣被分封到齊地,也就是後來春秋時期諸侯國中齊國的開國君主。說到這裡可能各位讀者覺得對於有功勞的大臣進行封賞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因為這些國家,造成最直接顛覆周朝統治的罪魁禍首甚至導致國家分裂。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然而時隔千年,在推翻元朝統治平定各方軍閥勢力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實行了類似分封制的藩王制。從另一方面來看,藩王制的可以說是分封制的升級版。它不僅去掉了王權旁落的危險,更加是大力地加大了對於後代的好處,為什麼呢?

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生,但是他也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管現在的功臣對他有多麼的忠心,畢竟自己還是在位威懾力還在,如果把地方封給功臣並且掌握軍事權,難免會擁兵自重對明朝以後繼位的君主造成威脅。

所以朱元璋聰明的地方在於吸取了分封制的特點,並且把土地和兵權分給自己的兒子,這樣出於宗族血緣的關係。即使以後有地方的勢力坐大,起碼也不至於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外姓人的手上,也就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講的藩王制。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如果一切按朱元璋部署進行下去,順利地傳位給了一直跟隨自己打天下建立明朝並且為望極高的太子朱標,可能今天的歷史就會完全不一樣。但是在朱元璋落實了藩王制的政治制度後不久。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標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外出巡視,在巡視結束後返回京城不久就因為生病離世,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本來以為順利的傳位人選突然間去世,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即使再挑選以為皇位繼承人,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未必會真心臣服於新的繼承人嗎,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會導致大明王朝分裂甚至覆滅。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殘殺功臣,為繼承人掃清障礙

中國的封建社會上歷來都是兄終弟及,而當時威望僅次於朱標的是四皇子朱棣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在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除了太子朱標以外。而當時威望僅次於朱標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是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或許朱元璋對於朱標愧疚,在眾多皇子之中朱元璋並沒有選擇任何接替自己皇位的人選,反而選擇了太子朱標的兒子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在選定了繼承人並且公告天下的時候,朱元璋也開始為孫子朱允炆請掃掉所有的障礙。可能各位讀者會有疑問,既然朱元璋還在並且親自確立了繼承人,為什麼還會做出殘殺功臣這樣的事情呢?

就像上面所說,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燕王朱棣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中都是戰功赫赫。而這些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們都是對於兩人心服口服,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曾經是兩人的下屬。在朱元璋看來畢竟各個地方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而朱允炆又是他們的侄子,對於朱允炆的最大威脅可能就是這些大臣了。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明初藍玉、胡淮庸等為首的文官集團,極大限度地把持了國家朝政。而且這一批人可不是朱允炆所能控制的,畢竟這些人都是曾經跟著朱元璋立下不少功勞,如果朱允炆在登基之後要對他們動手,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導致國家內亂從而讓外族人繼續乘虛而入。

不管怎樣這些事情都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也就在晚年也就安插各種罪名,讓曾經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一個個地倒在他的屠刀之下。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藩王勢力坐大,削藩失敗導致無人能抵擋靖難之役的發生

公元1398年,在為孫子朱允炆清除掉一切有可能的威脅後,明太祖朱元璋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撒手人寰。同年,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繼位史稱建文帝。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朱允炆繼位之後首先要面對的難題他的各位叔叔,也就是在全國各地手握兵權的藩王們。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像前文所說到分封制和藩王制的區別在於,分封制是通過當時大臣對於周天子的忠誠來進行維繫,而藩王制的是通過血緣關係來進行維繫。

這樣的特點造成結果好處和弊端也特別明顯,首先我們看看優點的方面,通過血緣來維繫的統治在開始時候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因為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跟隨著他一路打天下走過來,不可置疑的是對父親的忠誠,如果不是太子朱標早逝那麼在明朝初期各地的藩王基本上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相反的,大家都知道血緣關係超過三代五服,基本上已經是稀薄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那麼對於皇帝的忠誠度也就不會那麼高,並且各地的藩王手中還掌握著兵權那麼只要有人有異心對於中央集權的統治可以說是岌岌可危。朱元璋其實也是知道其中的弊端,但是在他的規劃下這樣的事情起碼也是三代以後的事情,在這過程中他的繼承人有很多的時間去處理這樣的隱患。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在朱元璋去世一個多月後,雖然朱允炆內心由於血緣近親的關係十分不願意造成家族內的分裂,但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無奈之下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公元1399年,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在齊泰、黃子澄的協助下朱允炆下令削廢五王。一向擁兵自重在封地內擁有著各種享受的藩王們,日子過得就像土皇帝一樣舒服,都說人在享受過權利帶來的好處後,突然之間剛登基的侄子要罷免他們這樣的權利對於各地的藩王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今天能收回對於他們的權力,說不定不久之後就可以隨時要他們的性命。

在朱允炆下令削藩的同一日,遠在北平封地的燕王朱棣也起兵造反。當然我們都知道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凡事都需要講究師出有名,即使是造反燕王朱棣也因為齊泰和黃子澄的主導的緣故,對外說有人禍亂朝綱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對當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城發起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在前面說到,朱元璋當時因為各種罪名殘殺功臣為朱允炆掃清障礙,但是同時也造成了軍隊內部原先能征善戰的將領全部被屠殺。在爆發“靖難之役”後,由於新提拔上來的高層將領對於軍隊的威望不足,甚至有大部分的將領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

相反曾經跟隨朱元璋打敗元朝和各方勢力的燕王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就擁有先天上的優勢,所以短短三年的時間,燕王朱棣也就一路勢如破竹地攻陷了首都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在宮廷大火中徹底失去蹤跡,退出了在歷史的舞臺。

靖難之役|朱元璋如果不制定藩王制和殺功臣,朱棣會謀反成功嗎?


縱觀歷史,作為父親朱元璋允許他的兒子們在封地擁有兵權一來天下初定各方的隱患還是存在的,這樣的安排無疑是對於早期統治有利。但是歷來帝皇都是多疑的,在殘殺功臣這一件事上直接導致了燕王朱棣謀反後朝中無將可用,也是對於朱允炆的一種不負責體現。各位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