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的未來:Coinbase和KuCoin正引領一場加密「新基建」

作者:碳14

編輯:黑土


交易所的未來:Coinbase和KuCoin正引領一場加密「新基建」

可以預見的是,加密貨幣交易所下一個時代的競爭將構建在「技術基建」之上。只有技術基礎打牢,交易所才能承接住流入行業的「新錢」,促使行業健康發展,同時也從交易所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中心化交易所本身就會成為行業巨大的風險點,甚至是發展的障礙。

「為什麼你越來越不敢參與加密貨幣交易了?」

對於任何一個在行業裡呆滿三年的老人,這都是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特別是最近在「3·12」大跌中損失慘重的交易者們,他們的感觸尤為深刻。

一、中心化交易所當下的問題

拋開價格因素,交易者不敢交易加密貨幣的最大原因,是對加密貨幣交易所本身的不信任。當投資者選擇把幣存在某個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要為此承擔風險。運氣好的,不管交易過程中有沒有賺到錢,資產總是安全的;運氣不好的,就像在2014年把幣存在門頭溝的Tim Drapper,他在那場浩劫中一共損失了幾萬個比特幣。

有了門頭溝事件的慘重教訓,老手們開始對中心化交易所心懷警惕。囤幣黨應運而生,他們呼籲投資者把買來的幣放在硬件錢包中,不要放在交易所裡。但這群人終究還是小眾,大多數人的心態還是:「存錢包是不可能存錢包的,又麻煩又不方便交易。玩幣就是衝著它的高波動性,不能交易要我死囤就相當於結了婚結果夫妻一直分居,還不如一開始就去玩股票。」

結果,大多數人還是把幣放在交易所裡。雖然囤幣黨一再呼籲,但大型交易所地址中的比特幣數量卻越來越多。

後來,在門頭溝之後,又有了Fcoin的跑路。

如果說門頭溝死於黑客盜幣,那麼據Fcoin創始人張健的說法是,Fcoin死於內部數據出錯導致的虧空以及後面的決策失誤。而與Fcoin一個時代誕生起來的幾百家小交易所,則死於內部捲款逃跑。甚至還有小交易所在最後一天的公告中向用戶這樣寫道:「我們決定跑路。」

中心化交易所前期的發展史,是一部暴富和跑路的歷史。然而,縱使中心化交易所暴雷不斷,交易者們依然離不開它。因為交易是加密貨幣行業的剛需,而交易所則是承載剛需的場所。剛需者會在歷史的教訓中探索出一條道路來,但不會讓自己無路可走,而經過歷史篩選出來的交易所們也開始從小做大,逐漸成為龍頭。從13年出現的火幣、OK,到17年出現的幣安、庫幣,19年出現的抹茶,無一不是這麼走出來的。

那麼,現存的這些加密貨幣交易所就一定安全嗎?不一定。大型交易所很少跑路,但往往死於丟幣。2019年3月,龍網被盜,損失資產超500萬美元;2019年5月,幣安丟了7000枚比特幣,資產規模超3億美元……在門頭溝之後,黑客的眼睛仍然盯著資產肥沃的中心化交易所,試圖從他們那裡偷走更多的資產。

即便黑客不去偷竊,用戶在中心化交易所購買的幣種就一定在那裡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中心化交易所有可能挪用用戶代幣去做別的生意,雖然他們很少給用戶利息,或者利息少的可憐。這件事已經在Steemit事件中得到了證實,包括幣安、火幣等交易所都參與到了這件醜聞中去。幾大交易所挪用了用戶代幣,把票統一投給了孫宇晨,最後社區只能選擇硬分叉出另外一條鏈來對抗這種行為。

除了資產安全問題外,交易者們還擔心大型中心化交易所操縱價格。在許多炒幣社群裡,中心化交易所操縱價格已經成為了他們最大的擔憂之一。這是因為,某些中心化交易所既下場踢球,又上場做裁判員。他們一邊看著用戶的交易數據,一邊自己也培養團隊在場內交易,而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無疑比所有交易者都全面。這種不對等的局面,也被一些交易者稱為「從信息上割韭菜」。

由於交易場所不夠公正客觀,一些機構投資者便對加密貨幣交易敬而遠之。毫無疑問,這妨礙了整個加密貨幣行業的長遠發展。

二、出逃去中心化交易所

被中心化交易所折磨得夠嗆的用戶(尤其是有錢、有理想的「老人」),開始逐漸探索另外一種交易方式。從比特幣白皮書開始,加密貨幣從業者就認識到了「中心化」的弊端;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吊死在「中心化交易所」這一棵樹上?

2017年以後,以太坊上的DEX概念逐漸火熱起來,最終在2019年演化成了DeFi概念。一時間,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借貸市場、去中心化穩定幣等概念十分火熱,也收穫了資產市場數以億計美元的投資。

中心化交易所這麼「操蛋」,去中心化交易所受到追捧簡直是天命。

很快,一些人認為去中心化交易所是未來交易所的未來形態,並且認為中心化交易所最後會被取代。以幣安為主的中心化交易所巨頭也開始嘗試推出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避免自己在這場革命中被幹掉。

不過,經過幾年探索,去中心化交易所也顯露出了一些弊端,其用戶規模也一直受限。這其中包括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市場深度不夠。交易場所是一個聚合場,參與交易的人數越多,掛單越容易成交,交易體驗也就越好。然而,由於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人數較少,一個在中心化交易所中能夠馬上成交的掛單,放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就可能不那麼容易成交。這直接導致了大部分人根本就不願意去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

其次是交易費用高昂。由於去中心化交易所建立在鏈上,上面的行為需要耗費gas,它便不可能像中心化交易所那樣隨意掛單撤單。對於一些交易者來說,他們可能只是在某一個時候想要掛單,但某個時候不想做這筆交易,就會把單撤下來。按照中心化交易所的收費政策,因為這筆交易沒有成交,因此也就無所謂手續費的問題。而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這種行為背後都有相應的費用。

最後一個問題還是黑客攻擊。去中心化交易所內部有一句笑話,戲稱大家都是在「為黑客打工」。其實這句話放在DeFi領域同樣適用。

今年4月初,有攻擊者利用Bisq交易協議中的缺陷,以個人交易為目標,竊取交易資金。該交易所最後承認,大約有7名受害者的3枚BTC和4000枚XMR被盜,價值共計25萬美元。

而就在上週末,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借貸平臺Uniswap,以及中國最大的去中心化借貸平臺Lendf.me被黑客利用重入漏洞實施了攻擊。

據Peckshield,在 Uniswap 的攻擊案例中,攻擊者利用此漏洞消耗盡了 Uniswap ETH-imBTC 池約1278個 ETH。而在 Lendf.Me 中,攻擊者則利用它來任意增加內部 imBTC 抵押金額,並通過從其他可用的 Lendf.Me 交易中借入10多種資產(總價值約 2,524 萬美元),目前預估損失超2469美元。(碳鏈價值注:截至發稿,Lendf.me大部分被盜資產已被追回。)

幣乎創始人咕嚕也踩了Lendf.me的雷。他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是:「作為在Mt.Gox丟過幾十個BTC的人,我對中心化平臺的風險認識應該說是充分的,一般不會將資產長時間地存放在中心化平臺上,尤其是在當前缺乏監管的行業大背景下。這讓我對DeFi有天然的好感。」但他同時也承認,DeFi存在著包括「智能合約代碼安全性引入風險」在內的六大風險,呼籲投資者遵從「分散原則」。

從一系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知道,去中心化交易所以及其背後的大DeFi概念都是很好的嘗試方向,但是離行業真正成熟還有較為遙遠的距離。

三、交易所行業未來:向Coinbase和KuCoin學習,做好技術「基建」

梳理完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歷史,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未來究竟在哪兒?一個好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很大。如果拉到長期來看,幾乎可以重新寫一本書了。但如果在當下來看,筆者認為,Coinbase和KuCoin(庫幣)是目前交易所們可以參考的案例。Coinbase是西方世界最老牌的交易所之一,KuCoin誕生於東方,全球用戶基礎也很堅實,兩家交易所都很低調,且技術基建非常強大。而「技術基建」正是筆者想在本文中具體闡述的。

1、從以營銷為中心轉向以技術為中心

在2017年加密貨幣驚天暴漲後,用戶紛紛蜂擁進加密貨幣交易所買幣。從2017年到2018年,誰能成為媒體的聚焦點,誰就能獲客。從2017年到2018年,營銷才是交易所的王道。

而在2019年,當所有已經進場的用戶對各種營銷手段都疲憊不堪後,「賺錢效應」又成為了交易所獲客的重點。憑藉資金盤項目,抹茶在這輪風潮中一躍而起。

然而,到了2019年下半年,隨著國家對加密貨幣行業整治力度的加大,幣圈的「營銷手法」和「賺錢效應」都隨之收斂。在Bakkt上線後,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們加入到加密貨幣行業來。和上一輪的散戶不同,他們在意的不是營銷噱頭,而是資金安全、交易體驗,以及交易所本身是否合規。

2020年,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幣安和OKEx等交易所重演當年的營銷和抹黑套路,但反響一般,甚至還被行業公開譴責。這說明整個行業的生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戶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普通的營銷手段已經失效,甚至還會引發反感。

我們可以斷定,在正規軍入場的今天,交易所們是時候把重心從營銷轉到技術上來了。否則,就算你把用戶吸引到了加密貨幣行業,但是因為本身的技術太爛,最後用戶還是選擇了其他交易所。這樣一來,你就變成了給其他交易所導流的中轉站,得不償失。

Coinbase和KuCoin是以技術為中心的交易所代表,美國加密貨幣媒體The Block此前在統計各大交易所人員構成時發現,Coinbase和KuCoin的技術人員佔比是最高的,均超過50%。這種對技術的專注,也是曾投資騰訊、小米、攜程等互聯網巨頭的IDG資本在眾多交易所中選擇這兩家並投資的原因之一。

2、增加交易所的公開透明性

孟巖曾經說過,如果中心化能夠做到公開透明,那麼它可以達到和去中心化一樣的效果,同樣也能解決信任問題。當前,交易者們對中心化交易所的深深不信任感,正是根植於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中,即交易所的信息並非完全公開透明。

那麼,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技術尚不發達的情況下, 如果想讓交易者信任中心化交易所們沒有刷量和操縱市場,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交易者們儘可能擁有和交易所一個水平的信息。在這個方向上交易所們有沒有改進空間呢?答案是有的。

根據交易數據推送能力,目前加密市場上的交易產品服務可以分為三個級別:Level 1,只推送價格;Level 2,推送價格和數量;Level 3,推送價格、數量以及訂單ID。隨著服務水平從Level 1到Level 3逐步遞增,用戶拿到交易所推送信息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在Level 3中,基本意味著交易所將行情數據最快傳遞,且全程透明。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交易所(包括幣安、火幣、OKEx)只給予了用戶Level 2級別的數據推送,即只推送價格和數量,但這麼做顯然是不夠的。

這是因為,當處於L2階段時,加密交易所可以在其他用戶反應前,利用程序篡改,優先完成交易所自己插入的掛單,讓自己獲益、用戶受損。這也就是在加密貨幣社區保守指摘的「交易所操縱價格」。但在L3狀態,由於每一筆交易數據都清楚呈現(L3可以顯示交易所的每一筆交易),從根本上杜絕了交易所作惡帶來的不公平交易。

然而,L3本身技術挑戰大。對信息及時推送性能、網絡優化和服務器負載都是巨大挑戰,因此還鮮有交易所去挑戰這一「難題」。在加密貨幣現貨市場上,當前也只有Coinbase和KuCoin具備L3數據處理能力。而同時在現貨和合約產品都具備L3級別的數據推送能力的,只有KuCoin。

但對於傳統金融投資者來說,Level 3幾乎是一個基礎性的“設施”,沒有足夠的透明性,他們很難帶著大資金進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雖然幣安、火幣和OKEx上的交易用戶雖然多,但old money或者持觀望態度,或是隻敢在Coinbase、Bakkt等高度合規平臺上交易。

加密貨幣交易所如果想要長遠發展,必須向Coinbase和KuCoin學習,提高數據服務的公開透明度,進行「自我革命」,消滅留給自己的作惡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用戶的真正信任。

3、用「新基建」保證用戶資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要讓一個用戶對交易所有信心,交易所還必須守護好用戶的資產安全和交易安全。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光靠一張嘴是說不出來的。

幣安在多次被盜後,建立了SAFU基金,用於賠付用戶被盜的資金;而沒發生過大規模安全事故的Coinbase和KuCoin,也未雨綢繆的啟用了“保險”機制。作為美國的合規機構,Coinbase的合作對象是美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 insurance),而KuCoin則通過與新加坡資管機構安託合作,資金由全球最大的私有保險經紀公司諾德保險(Lockton Insurance)承保。

此外,加密貨幣市場是一個極具波動性的市場。在行情不激烈的情況下,三大交易所(火幣、OKEx、幣安)都經常出現宕機,更不要說在「3·12」大跌中,幾乎是無一倖免了。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投資者來說,極端行情交易所繫統不穩定導致的服務暫停是致命的。因為加密貨幣市場是一個24小時內不斷交易的,某個交易所暫停交易,可全局的交易仍在繼續。這樣一來,你只能眼睜睜看著其他交易所幣價暴跌,但自己卻無法將已經宕機的交易所上的幣種賣出。

Coinbase和KuCoin鮮少因為宕機而上新聞。Coinbase的解決方案是讓其位於芝加哥的團隊持續優化內存撮合引擎,使其能支持單交易對百萬訂單。因此在極端行情下,其他交易所出現卡頓甚至拔網線等情況時,交易服務依然能高速運行。對此,KuCoin的對策是更靈敏的動態擴容技術,在大行情來的時候,可以更迅速的擴充服務器資源,來應對大流量的衝擊。這些都是值得其他交易所學習的。

四、小結

目前的加密世界,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在系統穩定性、行業透明性、風控安全性等方面與傳統金融世界差距較遠,使得資金從傳統世界流向加密世界進程緩慢。

可以預見的是,加密貨幣交易所下一個時代的競爭將構建在「技術基建」之上。只有技術基礎打牢,交易所才能承接住流入行業的「新錢」,促使行業健康發展,同時也從交易所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否則,中心化交易所本身就會成為行業巨大的風險點,甚至是障礙所在。

在區塊鏈被納入國家新基建範圍之時,也是時候啟動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技術「新基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