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有句話叫“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德國也恰恰是這樣一個有準備的國家,德國的迅速崛起,不僅僅得益於其統一後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正確的決策,也要歸功於其在發展前期所做的大量準備工作。從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到19世紀末的近30年時間裡,德國人用驚人的速度走完了英國人用一百多年走過的路,迅速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經濟的發展早在19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悄然顯現,到1870年,德國工業總產量比重就已經超過了法國,佔據當時世界的13.2%。而經過近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讓德國經濟總量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世紀的總和。此時的德國已經由一個分散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 ,進入了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德國普通農民

統一前經濟發展不均衡,仍然是一個分散的農業國。

統一前的德國,除了普魯士、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等這些傳統工業區外,普遍還存在很多落後的農業區,全國有將近60%多的農業人口在從事農業生產和森林生產。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農業區每年有幾十萬的德國人背井離鄉,到國外去尋找就業機會。在普魯士東部地區有很多以莊園為主的經濟,由於這些莊園遠離城鎮、交通不便和落後的經營方式,許多莊園主資不抵債,於是他們不斷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給予財政支持。以上這些問題都表明,德國在當時仍未擺脫分散的農業國的消極影響,即便是已經存在的一些工業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於長期的國土分裂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嚴重製約了本國經濟的發展。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19世紀中期德國版圖

統一和對外戰爭,是德國經濟真正進入高速發展的起點

政治的統一和集權政府的建立,為推行統一的經濟發展政策創造了有利條件。從19世紀70年代上半期開始,政府相繼頒佈了商業法、營業自由法、民權和遷徙自由法、統一度量衡法、保護國外商業法以及對郵政、交通和金融機構事物的管理法等。1873年7月政府公佈貨幣法,1875年1月規定馬克成為唯一的支付手段,隨後又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為帝國銀行,進而統一了全國的貨幣制度。1879年,通過保護關稅法,提高進口稅率。關稅法不僅增加了政府的關稅收入,而且讓本國產品壟斷了國內市場,保護了正在發展中的國內工商業,也穩定了容克地主的農業經濟。以上這些舉措徹底消除了統一前地方經濟的分離狀態,加速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從而為商品經濟的廣泛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

而直接引發德國經濟爆發的事件,便是1870年德意志取得對法戰爭的勝利,法國支付了50億法郎的賠款並且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的煤鐵產地,50億法郎的鉅額賠款對德國擴大生產起了一種“輸血”的作用。而吞併阿爾薩斯-洛林礦區,讓這塊資源豐富的地區與有著豐富的原煤儲量的魯爾礦區連成一片,從而獲得了更為實際而又持久的資源優勢,成為德國重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新財力的注入和新資源的獲得,讓這個新統一的國家取得了迅速完成工業化的決定性條件,對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軍工業的發展,成為帝國的特色經濟支柱

從三次王朝戰爭到爭奪歐洲霸權,繼而爭奪世界霸權,發展軍工生產一直是德國的既定國策。在德國國內,軍工業不僅被視為必不可少的國家利益,而且被當作繁榮經濟的重要手段,整個德國都認為軍備是讓德國經濟不斷進步的條件,對於德國來說,軍事工業的發展其經濟意義更是遠大於其政治意義。德國的軍費支出更是從1879年的4.3億馬克,猛增到到1913年的21億馬克。巨大的軍事支出讓克虜伯、施圖姆等軍火企業得到飛速發展。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克虜伯兵工廠

克虜伯大炮在這期間不僅壟斷了德國軍隊的軍火供應,也讓它從全世界的軍事訂單中分得一杯羹,1870年至1913年,克虜伯軍火工廠的僱員從7千人猛增至8萬人,就可以看出對當時德國軍工業發展的影響。最後的發展事實也證明,德國軍工業的快速發展的確直接帶動了相關重工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帶來鉅額的訂單。

完善的德式教育體系成為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助燃劑

在德國,由於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度,19世紀70年代已經基本完成了近代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讓全國的文盲率從1865年的5.5%降至1895年的0.33%,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在60年代就已達到100%。通過調整中等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等措施,形成了規模性的三級教育網。

由於中等教育體系的建立,讓德國的普通工人在閱讀、寫作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讓工人的工藝水平以及數學計算能力等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工人,成為一支具有高智能、高技術水平的新型勞動力大軍。在高等教育方面,自1810年創立柏林大學以來,教學與科研、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以及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已成為德國高等教育辦學的普遍模式。1811年創辦的布勒斯勞大學、1818年創辦的波恩大學、1862年創辦的慕尼黑大學,都參照了柏林大學的模式來創建。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1840年前後的柏林大學

德國高等教育十分重視教學與科研密切結合,出現了一批專業性強的大學,比如被譽為化學家搖籃的基森大學,被譽為數學家搖籃的哥廷根大學。同時造就了一批受過專業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特別是出現了一批集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為一體的複合型人才。由於他們的創新成就,也為德國後來居上並呈現跳躍式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中心。

這個時期的德國出現了一批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的科學鉅子,例如創立了細胞理論的馬蒂阿斯·施萊登和特奧多爾·施旺;創造了現代化治療方法的保羅·埃爾利希;最先提出能量守恆定律的羅伯特·邁爾和赫爾曼·赫爾姆霍茨;提出量子理論的馬克斯·普朗克;發現了結核桿菌和霍亂菌的羅伯特·科赫;化學家奧古斯特·凱庫勒、維克托爾、埃米爾·菲舍爾、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發現無線電波的亨利希·赫茲,發現x射線的威廉·倫琴;以及發展了細胞病理學的魯道夫·維爾肖;創立歐幾里得定律的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裡曼、卡爾·魏爾斯特拉斯等。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奧托及其發明的內燃機

在技術領域也產生了一系列應用性的新成果。1866年工程師西門子研製了第一臺發電機,成為電氣化時代來臨的第一個重要發明。1876年奧托和朗根製造出第一臺以煤氣為燃料的四衝程內燃機,帶來了動力機械應用上的另一場革命。工程師戴姆和迪塞爾分別用汽油和柴油所進行的革新,直接為汽車的發明創造了條件。1886年,工程師本茨設計製造了世界第一輛汽車。

在化學、光學、機械製造領域的一系列的創新,也讓德國製造穩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化學工業方面,到20世紀初德國已經擁有化學專家、工程師五千多名,這些人幾乎壟斷了有機化學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正如經濟史專家卡洛·奇波拉所斷言的:“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比英國和美國工業進展的更快。”

德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點:增速快

德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不僅僅表現在國力的強盛上,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更是被世人津津樂道的。首先我們從當時世界各強國的年工業增長率來看,1874年至1890年,英美法德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7%、5.2%、2.1%、3.5%;1891年至1990年則變為1.6%、3.5%、2.6%、4.8%。從上面兩組數字可以看出德國工業增長速度越來越快。1870年至191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由13%增至16%,而同時期的英國則由32%降至14%,法國由10%降至7%。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德國重工業

重工業和化工業在當時德國的經濟發展中已經佔有相當大的比重。1870年至1900年,原煤開採量從3400萬噸增至1.49億噸;鐵產量從139萬噸增至852萬噸;鋼產量從17萬噸增至665萬噸,到1900年德國的鋼產量已經佔到世界總產量的3.75%。鋼作為當時的新材料,是機器製造業的基礎,這也是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機器製造業中,電機制造和造船業的發展尤為突出。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德國化學工廠

自從70年代以後,以威廉·胡夫曼為代表的一批化學家將英國合成染料的技術傳入德國後,化學工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1870年至1900年,德國酸、鹼等化學原料的產量增長了7倍,染料的產量增加了3倍,均已躍居世界第一位。1900年德國6家最大的染料公司共僱傭化學專家500人,而同時期的英國僅有30-40人,所以無論是在從業人數還是在專業教育程度上,均已超過了他們的英國同行。到1900年,德國已佔據世界染料市場90%的份額。

新能源發展巨人

這一時期,電力工業和電氣工業作為新能源逐漸發展起來。發電機和電動機在19世紀50、60年代問世,90年代後遠距離輸電線路形成,成為當時發展最快的產業。從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出現了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器公司,從1890年開始,兩家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競爭不但讓兩家公司得到迅速發展,而且加速了德國電氣化的實現。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維爾納·馮·西門子

到1906年,德國電氣工業僱傭工人數量已經由2.6萬人猛增至10.7萬人。隨著電燈技術從美國的傳入,有軌電車的鋪設和城鄉輸電系統的不斷擴大,電氣工業已成為德國的主導產業,在利用電力能源方面已位居世界第一位。1913年,德國電氣產品已佔世界總產量的34%,而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僅佔據29%。

交通運輸業革命

鋼鐵、化學和電氣工業的巨大發展,也讓德國交通運輸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德國地處中歐平原,河流基本以南北走向為主,沒有貫穿東西的河網運輸,同時國內也沒有與英國可以比擬的近海航運的條件,這些都制約了本國工業的深入發展,打破地域交通限制成了德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德國鐵路運輸

統一後的德國為打破國內交通網絡的侷限性,開始實行鐵路國有化併成立鐵路局,這個舉措讓鐵路修建出現了新的高潮。統一前,德國擁有7180英里的鐵路網,到了1880年,德國鐵路總長度已經達到2.02萬英里,鐵路建設密度已居於歐洲最高。鐵路國有化讓票價和運輸成本不斷降低,高效和廉價的鐵路運輸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並刺激了新興工業、重化工業的迅速發展。

在內河運輸方面,隨著國內運河擴建以及輪船動力的革新,內河航運也獲得較快的發展。到1879年,杜伊斯堡港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口、國內最大的輪船製造中心、國內水路網的中心,它向西部輸出糧食和原料,向東部輸出煤和鋼鐵製品等。與此同時,海運也獲得新的發展,自80年代以來,漢堡、不來梅兩個濱海港口經過不斷的擴建和開拓海外新航線,已成為海外貿易的樞紐。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德國運河

海運的發展也讓不來梅和漢堡也逐漸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到80年代,德國已能製造任何等級的商船和軍艦,結束了從國外買船的歷史。1910年,德國的船舶噸位已達300萬噸,德國已經形成了一支足以與英國海運相匹敵的船隊,確保在所有海域都有德國輪船行駛目標的達成。

經濟高速發展塑造了一個新德國

工業和海運的迅速發展,直接推動了德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從1880年至1900年,德國進出口貿易額由57.37億馬克增至103.98億馬克,不僅數額增加近一倍,而且貿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口產品中糧食、原料的比重不斷增大,出口產品中工業品的比重持續上升。德國商品已經遍及全世界,“德國製造”已經成為當時德國產品的代名詞。1913年,德國的國外投資為300億馬克,而同期外國在德國的投資僅50億馬克。就這樣,德國在不足30年的時間裡徹底地完成了工業革命,實現經濟騰飛,開創了由後發展國家步入一流強國的經濟奇蹟。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工業革命中的城市化

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深刻改變了德國的人口結構和城市化,首先,人口總數由1871年的4100萬人增長到了20世紀初的6500萬人。1871年,德國城市化人口為1479萬,佔總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總人口上升至3897.1萬,佔總人口的60%;1871年居住在10萬人口以上城市人口為196萬,到1910年已經達到1382萬。德國城市柏林人口由1820年不足20萬人,發展到1910年的200多萬人,人口迅速擴大了10倍,成為歐洲當時歐洲第三大城市和世界第五大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十分顯著的。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工業革命中的城市化

除此之外,德國城市類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一些有著自身資源優勢的城市,發展成為新的工礦業中心城市群。一些新興的港口城市,像漢堡、不來梅、基爾,科隆,法蘭克福等,則因為在工業生產和內外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都成為重要的港口城市。

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工業革命的完成,也讓德國輕重工業比重發生重要變化。德國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採取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原則,這讓重工業生產在帝國成立後獲得更快的發展,這也就是開頭所說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德國在最開始就已經為後續經濟爆發奠定了穩定的基石。從1880年至1900年,工業品輸出額中生產資料產品的比重已由27%迅速升至39%,德國已成為典型的重工業國。由於德國很早就實現了知識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模式,憑藉其儲備的知識力量和科學技術,德國工業已經具備了科技化,隨著科技水平和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培養出了一支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生產勞動大軍,最終使德國能夠超越英、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化工業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