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整個NBA球隊老闆們都不想要的球隊,如今成了香餑餑


近2年夏天整個NBA球市大增長,很多資本家都在紛紛入手想要買下一支NBA球隊作為投資。但是想想7年前,整個情況還截然不同。

7年前,整個NBA球市都是處於慌亂之中,停擺危機就在當時所有老闆的眼前,很多NBA老闆紛紛露出想要賣掉球隊的意願。但是如今的市場上,沒有一個人願意出售他手中的球隊。這7年,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回顧這段歷史,這五年的經驗對於如今的聯盟主席亞當蕭華來說,未來又會有多少危機等著他去親自跳過。

在2010和2011年,一共有6支NBA球隊老闆易主。而自從那以後到今天,一共只有6支球隊變更了球隊老闆。這合起來的12支隊伍代表了聯盟百分之四十的實力,所以這件事兒值得好好說道。而且當下的聯盟就是非常穩定的存在?還是說有其他的因素在主導這個聯盟?

7年前,整個NBA球隊老闆們都不想要的球隊,如今成了香餑餑

解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在2010年和2011年有這麼多球隊出售?

第一個原因,那一年全球在遭遇經融危機。雖然這個理由看起來是多麼得離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世界經濟如果出現危機,美國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自然也會遭遇最大的影響。很多球隊老闆在這一年紛紛出手轉讓球隊,很多都是因為在其他投資領域虧了不少錢,沒法投入更多的錢去建設球隊,在對其影響最低同時還可以出手獲得不錯的回報挽救自己主營的領域的時候,綜合考量之下選擇了出手球隊。

但是也不是所有球隊都是這個原因,比如底特律和華盛頓奇才這兩支球隊的老闆售賣球隊的原因就不一樣了。這兩個球隊的老闆年事已高,隨時可能終老。為了評估自己的財產,他們的妻子紛紛幫他們把球隊賣掉了。而接手的老闆們則是賺大了,比如接手底特律活塞的湯姆戈爾斯,在2011年就以3億2500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了底特律,這筆錢在今天看來無異於在搶劫。另外一位老闆泰德也是拿到了奇才的經營權。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他們的老闆覺得自己的球隊一直都是一支弱隊,沒有機會去掙大錢,對於掌控球隊不再有任何興趣。奇才老闆賣出奇才僅僅報價4億5000萬美金,而76人更是以一個更低的價格轉手。

說真的,在2011年,幾支球隊被一個低估的價格進行了轉讓。

7年前,整個NBA球隊老闆們都不想要的球隊,如今成了香餑餑

隨後2011年就發生了停擺。其實不用說,停擺肯定也影響了球隊老闆之間的交易。

2011年停擺開始到最終結束大概用了16場常規賽比賽的時間,但是這背後老闆們的經營風險卻與日俱增。當時聯盟的財報顯示當年一半的球隊處於虧損狀態,也沒有統一的多出來的收入進行分成,大部分球隊都處於虧損。在NBA,老闆們都知道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比賽,在比賽持續停擺的狀態下,老闆們開始擔心整個賽季都會因此報銷,同時又擔心自己在談判桌上要給球員太多工資,雙重壓力下,最終老闆們聯合起來在十一月的時候達成了一致,願意放棄和球員爭執的大約3億美金的合同,趕緊讓比賽重新開始。在新合同裡,每支球隊即使是在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時候也是允許破產。絕大多數隊伍都應該掙錢才能繼續經營。

但是新合同在當時仍然沒有解決黃蜂(現在的鵜鶘)的買家問題,直到後來聯盟才在當地找到了一個買家願意買下這支球隊。

隨後經濟刺激來了,新的勞資協議以及新的電視轉播合同的介入,所有看起來搖搖欲墜的球隊全部都團結在了一起,因為球隊老闆們都非常清楚,球隊要開始掙錢了。

在2013年,克里斯漢森用5億3500萬美金買下國王隊,創造了當時最高的NBA購買記錄。但是這筆投資如今看起來卻繼續看漲。因為一年後,雄鹿隊的出售價格就上漲到了5億5000萬美金。在球隊新老闆看來,在當下NBA的球場上甚至是球場外,每一塊地板上都是錢。

7年前,整個NBA球隊老闆們都不想要的球隊,如今成了香餑餑

2014年,原來的快船隊老闆出言不遜辱罵黑人,存在種族歧視,在聯盟和老闆夫人的調解下,老闆夫人最終決定將球隊賣給前微軟創始人史蒂夫鮑爾默,價格卻是驚人的20億美金!

20億美金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高出了太多人的預計。當然,我們只看到了鮑爾默為這支球隊的投入,卻沒有想到這筆投資依然值得。

幾個月以後,NBA官方就宣佈了新的轉播合同,每支球隊每年可以從電視轉播商那裡掙得大約8600萬美金的合同。考慮到以前只有3000萬美金,即使除掉球員接近一半的工資,這裡仍然比原來的多出來2800萬薪水,而這僅僅是因為簽約了新的轉播合同,並沒有多做一件事兒。

所以如今老闆們都在掙著錢,在有了大量曝光的情況,整個聯盟的泅渡價值將會越來越高,在未來,任何一支球隊的交易出現一筆超級巨大的合同,大家也不必再感到有任何的驚訝。因為NBA自身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商業聯盟,在這裡,商業和經濟體育的結合,值得很多體育組織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