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很多路,靠的都是自己”


“我走過很多路,靠的都是自己”

圖片來源:堆糖網

1.

三月份末,和朋友阿敏有過一次長達三個小時的電話聊天。那時她告訴我,她想要考研,考和數學相關的專業。因為她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專業。

我鼓勵她,堅持自己喜歡的。

到最近和她的一次接觸,她告訴我,數學專業太難了,她一點基礎都沒有,買了課程還是聽不懂,想要換一個文科的專業。但文科自己也沒有基礎,感覺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辦。

我對她說:“沒有什麼是容易的。想想你考研的初衷吧。數學看不懂,一定是你急切地想要去做某些東西。有些東西是急不來的,該花時間的,一定需要你大量的花時間去做。你想拼命省去的,到最後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原點。”

其實,接觸過身邊很多考研的學生,我多多少少能夠理解一些考研學生的心態。

很多人當一開始有考研的一點點意向,但不知道該報什麼學校、專業時,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拿著一些自己都沒有太想清楚的問題去請教老師。

而請教的問題一般都是:這個學校好不好考,這個專業難不難考,到時候方不方便就業。

抱著這樣的心態,考研對於他們而言,是一件特別難、特別不好拿主意,且特別容易放棄的事。

在初步模糊地確定院校、專業之後,他們可能連報考院校每年的錄取分數線、複習科目都不會去官網親自查一下,而是直接在網上或者線下機構去聽相關輔導老師的考研規劃。

下一步,就是被忽悠著買各種課程。

這基本上,是很大部分考研學生的常態。

可是,你會發現,在這當中,幾乎沒有他們本人太多的思考性東西,這使得他們作出考研這一決定顯得那麼草率、那麼容易動搖。

也正因為如此,給了相關考研輔導機構很大的盈利市場,也呈現出近年來考研機構層不出窮的奇觀。

2.

而在我看來,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這個信息密度極大的社會,我們缺的從來不是某一門具體的知識,而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這種“智慧”體現在人生的各個方面,且貫徹一生。

小到回答一個問題,解決一道題目,完成一篇論文。

大到如何做出擇業選擇、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何學會一門技能。

而當下知識付費時代,大部分個體每當需要做出某項抉擇或者學習某一門技能或參加某項考試時,習慣性的做法是,參加相關輔導機構,或者付費購買大量資料(不管這種資料暫時對自己有沒有幫助)。

而在我看來,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或者學習什麼具體技能,而是先從內在的自我出發,去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件事。

只有當你清清楚楚地把做一件事情最本原的緣由找到了,才會有能力、有毅力、有決心去應對接下來各種未知的挑戰。

以考研為例,當你有考研的意向,但不確定備考哪所學校,哪門專業時,你最應該做的,是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尋找,去反問自己想要考研的原因。

之後,再最大程度貼合自己的心意去決定院校、專業。

這些決定好之後,你需要認清自己當前的現狀(備考的難度、你的學科基礎、大致的時間安排),並停止自我否定。

當以上這些最根本的自我認知解決好之後,才是應該思考如何去備考的問題。

第一步,去備考院校的官網查給出的備考書目。更細緻一點的,用一個小本子,記下至少近五年備考學院相關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之後,根據每年的分數線趨勢,算出錄取平均分數線。在此基礎上提高10—20分,以此作為自己備考的目標,再將這些總分分別規劃到各科需要考的分數上,以此為各科目標,做相關規劃。

第二步,以上這些確定之後,可以以時間為橫座標,以複習進度為縱座標,制定自己每輪、每月、每週甚至每天的複習安排。

在這過程中,你可以去網上看一些評價比較高的分享帖子,以此為參照,制定屬於自己的複習規劃表。

以上兩步做到位了,到了第三步,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只需要在複習的過程中掌控好自己的複習進度,並適當調整複習策略以及隨著複習深度的遞進,適當地給自己增添一些額外的複習資料。

在這中間,可以根據自己每個階段的複習感覺,去決定需不需要報相關的輔導班。

我們會發現,很多到最後考研狀態不佳,甚至棄考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開始最根本的自我問題都沒有想清楚,人云亦云跟著大潮流被忽悠報名各種輔導班,之後由於複習壓力以及意志的不堅定,導致最後即使花了上萬元報班學習,依舊一塌糊塗。

而有的人,即使一份錢不花,憑藉自己堅定的信念以及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實時的學習掌控力,到最後也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所以,有很多事情,特別是學習類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有沒有錢沒有多大關係,全憑你自身是怎麼想的,又是一步步怎麼做的。

3.

以閱讀為例。直到現在,我也從未去報名過市面上的相關讀書班,我的錢更多的是花在買各種紙質書籍上。

一方面,相比於電子閱讀,我更習慣也更偏愛紙質書籍閱讀的感覺;另一方面,在我認為,市面上大部分的讀書班,其實很大部分針對的是人的惰性心理。

這種惰性心理表現在,一是不願意花時間收集閱讀書單,所以他們會為報名者提供各種高質量的書單;二是很難靜下心來閱讀書籍,所以他們會有領讀欄目甚至為你深度講解書籍內容。而深度講解這一塊,是很多人報班閱讀的重大原因之一。

但對我而言,首先,我每半年會給自己制定詳細的閱讀書目,小到哪些作家,哪種類別的書籍,大到總體閱讀數目、每個月的閱讀書目。

這些,在半年之前,我就早已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態做好規劃,之後在不斷地閱讀中,積累下一份閱讀清單,在這當中在大進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適當地調整每個階段的閱讀進度。

其次,對於很多人關心的“閱讀深度”問題,在我看來是一個“偽命題”的存在。

一方面,每本書籍並沒有絕對的深度之說,重要的是,你在閱讀當中有沒有自己的收穫,有沒有獲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另一方面,隨著閱歷、年歲的增加,當你重新閱讀各種書籍時,閱讀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所謂的深度也會不斷加深。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心熱愛讀書,且願意為它花費時間,並能夠做到靜下心來去閱讀書中的文字。

有了這樣的心理之後,你需要做的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去花時間尋找一些適合自己的書籍,比如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看得懂的書目入手,慢慢地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增加自身的文學素養。

之後,慢慢建立獨屬於自己的閱讀體系。

當你能夠做到這一步,剩下的只是一步步地跟著自己的步調去享受閱讀帶給你的快樂,或是知識上的,或是精神上的。

而這些比盲目地、功利化地報一個閱讀班要好得太多太多了。

4.

現在市面上,小到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輔導,大到各種技能培訓、早讀訓練,甚至升學規劃。各種輔導機構基本上沒有窮盡。

而很多人抱著一種心理上的惰性去參加各種培訓機構,遊走於各種學習訓練班之中。

乍看起來是求知心理較強,其實想想,不過是企圖以碎片化的學習,掩蓋自己思維上的惰性。

真正到最後有用的東西,一定是經過自己深度思考併產出的,這個過程誰都無法教會你,只能靠我們自己沉下心來,去閱讀、去思考、去實踐,再去閱讀,再去沉澱,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循環。

一開始可能報名輔導機構能夠對你有一些幫助,但當你真正地想要有所獨特產出時,這些輔導所學知識甚至會成為你的阻礙。

你需要去突破一直以來接受的“框架”思維,去重新跳脫出來,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但對於有的人,也許一開始自己慢慢琢磨很痛苦,但這個過程中自學所收穫到的種種感悟,是任何人都無法教會的。

而這樣的學習方式,一開始進步速度可能是極其微弱的,但當真的慢慢越學越深入之後,會呈現指數式地進步梯式。且這種方式收穫到的學習思維會內化為你以後學習任何一項技能甚至做事的潛在意識。

放長遠來說,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抉擇與挑戰,而這些只能靠我們自己。

任何心理上的惰性,都會在時光的長河中呈現出來,並付出應有的代價。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莫過於,自己做自己的老師。

當你有一天回首過往,會很自豪地對自己說:“我走過很多路,靠的都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