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杨隆山生于1914年阴历三月初七,世居周至县尚村乡水云屯村南堡,驰名关中的明代金石学家赵崡就是水云屯村北堡人。老师幼小的时候,赵氏藏书楼——傲三楼犹然矗立,流风余韵,郁郁恂恂,熏陶着老师的心灵。家里清寒,可是,父亲对他的读书很看重。他八岁入终南山麓甘水之滨的静修学舍,从学于关中国学名师李沉斋、李萃亭昆仲门下攻读经史、古诗文。老师杨隆山刻苦好学,记诵力强,很快成为李氏昆仲门下的高足。之后,任教于甘西小学(之前为静修学舍)。也许是幼年时总流连在赵氏的傲山楼下,他对书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钟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医院里,我去看望,我们又谈到著名文化学者陈鼓应,他把陈鼓应称为“陈鼓应教授”,语气之间大举称赞,这已不是第一次了,这都源于他对老子《道德经》的尊崇。当我告诉他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在很多书店又有卖时,他立即问,“是不是?”精神又来了。我又说《庄子注译》也有卖的,是中华书局本,他的声气更高了,问“是不是?”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师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说“那你给我也买一套!”我说,行。我还告诉他,古旧书店有路闰生的《柽花馆文集》,一套十册,很好,就是价有点高昂,几次都想买,终未下狠心。老师问,“多少钱?”我答:“300块呢。”他说,“有价值,攒钱,你攒钱把它买回来!”直到如今,我总还是想起老师。言犹在耳,语之凿凿;音犹萦心,容貌詹詹。每当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由得涌起一阵悲戚。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杨隆山老师

老师晚年以书法享誉陕西,成为一代宗师,但是他的初衷却在文学。他对我说:“我年轻时的愿望是当一位作家。”他时常向景梅九主持的《国风日报》副刊《十字街头》和宋绮云的《西北文化日报》投稿,“农三”笔名时常见诸报端。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老师就写了一首纪念长诗,发表在《十字街头》。多年来,老师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爱好,笔耕不辍。1979年春,楼观台文管所邀请老师襄助工作,从此,他长住楼观台这座道教第一福地,一面研讨、体悟老庄学说,融之于书法;一面撰写楼观历史沿革的文章。还常常奔赴西安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以为考据。为了给楼观台创造优秀的文化氛围,他亲自摘抄历代名人吟咏楼观台的诗文,并写信征集到一大批现在看来已经是中国当代大师的书作,上海的王个簃、谢稚柳,杭州的沙孟海,广州的商承祚,福建的沈鄞寿,宁夏的胡公石,南京的沙曼翁,还有陕西的宫葆诚、刘自椟等,都寄来了自己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全部镶嵌在楼观台说经台的碑廊上,成为璀璨的文化风景,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壮举。老师自己的书法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广泛地刊刻在庐山、西湖等旅游胜地,并入编香港汉荣书局等书法集中。随着对书法精神理解的更加深入,他的书法也在陕西乃至全国书法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人都知道在终南山楼观台,有杨隆山这么一位高蹈退隐的老书法家,并热切地前往拜访。

记得,老师从遵义返回水屯后,交给我一篇写参观遵义会议故址的文章,后发表在《陕西日报·周末版》上。当我把样报送给他时,老师一面阅读,一面评论,脸上泛出喜悦之情。但是,老师在书法上的影响要远远大出他的文名,他对书法可以说是宿根早慧。八岁,他就为邻村大戏台书写擘窠大字,一时间小书家之名远近传扬。1938年夏历十一月二日,李沉斋先生因为操劳过度,终于里第。老师以入门弟子奉命书丹《德教碑》,书宗魏碑,沉凝肃穆,俟碑帖散出,关中士林莫不赞叹。

老师生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教员,公务员,西北粮食局、陕西省粮食厅秘鲁、秘书长 。1957年反右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被改正后离休 。为学是关学一脉;为文宗陶渊明、李杜、白居易和苏轼。寄居楼观台后,老师潜研老庄学说,崇尚清静哲学。去世时,老师的孙女延化在跟前守着。延化说,那天早晨她爷自己下去在外面理了发。晚上,延化要给他洗脚,他也没推辞,直到临终,他都没有一点痛感。往常,老师都是自己做这些事,不假手儿孙,不享儿孙的清福。老师把自己拾掇干净整齐后走了。我心里奇怪,也觉得神秘。老师一生艰苦备尝,坎坷困顿,两入囹圄。前一次,在西安东大街国民党省党部的牢房,坐老虎凳,坐电椅,受尽酷刑,但他坚不吐实,不出卖师友;后一次再陷缧绁。之后就是长达22年的苦难,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他始终坚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以,每每看见灾厄历尽依然坚强的老师,我心里郁结的一些块垒自然地就风流云散了,得到平静。陌生者觉得老师冷漠,不好接近,但其实他是很热切的,与人为善,也不与人争持;宽怀大度,从不将往昔的恩怨萦系于心,更无睚眦必报之念,而总是秉承点滴恩惠即涌泉报之。

有一次,我问他,当年坐国民党省党部牢房时怕不怕?他的脸立即涨红了,他挺直了胸膛,说:“怕么!咋能不怕呢?”说完却话锋一转:“那你不能交待,你一交待,其他人就完了!”语气甚是坚决。坐牢时他已经35岁了,有家有业,儿女待养待哺。而和他同牢房的汉中狱友在夜半被提审,再无音信。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报纸发起“难忘的一日”征文活动,老师立刻动笔写了篇文章——主要描述先他出狱的先生李萃亭走过他的牢房时和他说话的情景。

2000年前后,对于关中地区风物感兴趣的文化人,如果常去楼观台或者重阳宫,又或者对这些景点书法稍微感兴趣些,想必应当都是见过下图的“老子祠(貌似现在已经更换了)”和“聚仙亭”的。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一些人,大概对这些字因为常常见到,反倒熟视无睹了。当问到这些字的作者背景时,一般人常会茫然。

我的家乡,有幸和先生同在一处。

对这位书法行家,我颇有一些了解。

余生也晚,未曾亲眼得见先生创作,但关于他的事迹,多少知道一些。

我自小就知道,镇上的一些牌匾、一些大小景点的碑额,常常有他的题字出现。

但他,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杨隆山为楼观台书写聚仙亭牌匾

在以后的成长中,我渐渐知道了,杨隆山先生更为全面的人生经历。

杨先生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八岁起在村中祠堂私塾读书,15岁求学于当地国学名师李沉斋、李萃亭兄弟。求学的五年期间,奠定了他精湛的经史和古典文学基础,同时也为他研习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徐怀若谷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杨隆山先生为重阳宫撰联并书写的对联: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

20出头时,时局大变,他的老师、有党员背景的李萃亭,锐意革新,将学舍改为小学,广招热血青年,作为老师的杨隆山,自然也深受熏染。

1940年秋,时任周至县长以“赤化”之名将学校关闭,将李萃亭、杨隆山以及几位教员逮捕入狱,关押将近一年,众人倍受摧残。李萃亭因病和折磨辞世,杨隆山和众位教员, 不久出狱。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之后,在友人的推荐,杨隆山去了西安。在那里,他有机会结识寇遐等书法名家,同时他在唐楷、魏碑以及《曹全碑》上狠下功夫,30出头,在西京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建国初期,他被调任省粮食厅担任秘书,同时主编内刊《陕西粮食工作》,因为他实践能力极强,曾被当时的省长赵寿山表彰。

1978年,杨隆山离休。这之前之后,他的书法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之前,他以书法为痴念,聊以自慰;之后,他应邀到楼观台文管所帮忙,文从沈梦了解,他用书法和阅历,为当地旅游文化的整理贡献了不少心力。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对楼观台的文化发展,杨隆山做了一件其他人很难完成的事儿——邀请全中国最有名的书法家刘自椟,宫葆诚,钱君匋、沙孟海、胡公石等数十位书法名家,以楼观台文化为内容,各尽其能,创作作品,然后被当地文管所雕于碑上,以资纪念……

在民间、在书法圈,虽然杨隆山并没有担任较高的职务,但他的字获得了较高的认可,甚至有“陕西第一行书”之称,但他对此并不以为然。

据闻,杨隆山先生对于书风的追求——秀逸,典雅,不俗,不燥。对当时就已经流行的那种狂、怪、乱的书法,先生十分厌恶。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他愈到晚年,就对自己的成就不满足,感叹自己虚掷了太多年华,等到理解书法的时候,已经到了人生晚年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有愧于“书法家”的称号。

1998年6月的一天,杨隆山度过85岁寿辰不久,与世长辞。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书法家杨隆山先生传略

姜崇智

(注:姜崇智,笔名耿川,周至县已故知名学者、优秀教育家、楹联学家)

凡到过终南山楼观台的人,都知道那里曾住过一位老书法家叫杨隆山先生。

到了楼观台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登台道口牌坊上隆山先生手书的“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七个醒目大字,字径60公分左右,庄重、挺秀、神采摄人,来往游客,说不清有多少人驻足观赏!多少人摄影留念!

先生晚年在楼观台住了十多年。这个钟灵毓秀的道教“天下第一福地”,是他人生旅途的落脚点,是他书法艺术最后结出硕果、成名成家的基地。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先生名国栋,字隆山,笔名溪邨,晚署二曲野叟、闻仙庐主。1914年农历三月初七日出生于周至县东乡小水云屯(今属尚村镇)一普通农家。八岁起入邻村大水屯赵氏祠堂的村塾读书五年。尽管所学不多,毕竟把他引进了文化之门。他也初露头角,与同龄比,记诵快、识字多,特别是毛笔字写的过人。

大水屯是个不寻常的村子。晚明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赵崡就是此村人。民国初年,当年赵氏的书斋、书楼、祠堂遗迹尚存。乡间还盛传着有关赵氏写字的秩事秩闻,特别是悬挂在祠堂的清代周至翰林路德,为赵氏书楼“傲山楼”撰写的“醉墨堂中石不能言胜金玉,拥书楼上山犹可傲况丘陵”那副字迹清秀,涵义隽永的板刻对联,对少年杨隆山印象最深。他受赵、路二大师的遗风熏陶,从小就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年方十三就为邻村大戏台书写对联,一时少年能书之名,附近村庄时有传闻。

他十五岁至二十岁受业于当地国学名师李沉斋、李萃亭兄弟创设的“静修学舍”攻读经史、古文。勤奋好学,学业出众,深得二师器重,成为李氏门中的得意学生。这六年,对他来说,既奠定了深厚的学业基础,书法更由野入文。

“九·一八”后,二师为实现其教育兴国主张。毅然于1932年学舍改为新式学校,于是“周至县私立甘西小学”便应运诞生。隆山先生是首届学生,追随乃师毕业后随即执教于甘西。由于知识渊博,教学得法,深受学生敬重。1938年初冬沉斋校长逝世,门人为之所立“道教碑”即隆山先生以魏体字书丹。碑拓散出,引起周、户边界人士极大震动。其时,他刚二十四岁。

抗日战争开始,甘西小学居然成为一所有名的进步学校。在共产党员校长李萃亭领导下,杨隆山这位热血青年,倾向革命即由此开始。以后又结识曾在校任教的地下党员张景文、王礼、齐裕森、武梦名等人。他热烈拥护中共各项主张,积极写作进步文章,宣传抗日救国, 因而遭到国民反动派的残酷迫害。1940年秋,伪周至县长田杰生(cc特务)以“赤化”罪名将甘西小学封闭,隆山先生与萃亭校长及另外两名教员先后被捕,押赴陕西省党部调统室监狱,备受摧残折磨。经多方营救,1941年初夏,他们先后出狱。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隆山先生出狱后,避居西安,便改原名国栋以字隆山行事。经友人介绍,受雇于陕西省田粮处工作。由此遂混身于旧政权下作公务员八年。在处内担任过科员、主任科员、秘书等职。

进入大城市,眼界开阔,见识宽广,又直接、间接受当时陕西著名书法家寇遐等人的影响,书艺大有进步。其时,他除继续在唐楷、魏碑上下功夫外,又开始学行书《集王圣教序》、《智永千字文》,并以《礼器》、《曹全》为主学习隶书,同时奏刀制印,涉猎篆书,均有成就。因此,当时不少人求他书碑写匾,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了一定的书法名声。

1949年5月,西安解放。隆山先生以旧职员被留用,参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西北粮食局,时年35岁。由黑暗的旧社会,一旦进入新社会,精神为之振奋。又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在甘西形成的进步思想,很快便成为机关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先后担任秘书、科长。经常参与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屡受表扬奖励。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举国上下忙于抓政治,抓经济,因而对书法这门艺术,在朝在野似乎无暇顾及。因此,书法在隆山先生的生活日程上也被无形中挤掉。这是大势使然。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1954年底,他被调陕西省粮食厅任政务秘书,兼主编内刊《陕西粮食工作》。1956年由他执笔写成的《陕西省粮食厅工作总结》,受到赵寿山省长在省政府例会上的表扬。当年毛主席要求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和省市厅局都书写书面汇报。省粮食厅按照要求,又有隆山先生执笔首先写成。商业、财政厅曾参照仿写。从此,隆山先生竟成了省财粮系统非党干部的有名人物。

风云莫测,横祸袭来。1957年冬,因为他说了真话,竟被打成“极右分子”。12月12日下狱,判刑两年。其时他已四十二岁。

变故非常,生活发生了巨大跌差!1959年底,“刑”满释放,被遣返周至农村,继续作专政对象,遭批挨斗已成常事,从此蒙冤受屈长达二十二年之久。

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生活尚且难以糊口,何言其它!书法自然而然地远离他而去。长期丢掉自己酷嗜的书法,是他最痛心的。但信念不泯,他相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语)。他认为历史的曲折终将过去,并暗自祈祷,期待着祥和幸福的时代早日到来!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隆山先生人生机遇的最好时期。错划的“极右”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正当桃红李白、春光明媚的时候,他扬眉挺胸地回到阔别很久的国家干部行列。悲去喜来,感激零涕!惟年已周甲过五,垂垂老矣!遵从组织安排,退休改离休,转回原籍周至县“易地安置”。其时,我便撰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用以安慰。联语是:

一生两缧绁,说红道白,是非险乎沉海底。

三中起春风,涤污荡垢,毁誉终于曝人间。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离休十多年间,隆山先生为周至的社会主义事业,默默奉献余热。

他曾担任过周至政协六、七、八届(1981-1990)常委,并参与《周至文史资料》的编审工作。

1979年8月,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应邀到楼观台文管所帮助工作。他为楼观台的文物管理和开展旅游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楼观台是道教古观,终南名胜。“文革”后,图书、档案、资料荡然一空。为重建楼观档案,他数九寒天,几去西安,出入于西北大学和陕西省图书馆查抄文献资料。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辛工作,1980年初写出具有科研价值的两万余字的史稿《古楼观》。北京中国道教协会会刊摘要发表。1982年在陕西省文博科研会上进行交流。稍后,又搜集编辑出版《历代名人题楼观诗选》(56首),内部发行。

楼观有两种有名的石刻本《道德经》,唐刻的正书“楼正本”和元刻的古篆书“高翿本”。为便于人们阅读,隆山先生对前者分章、断句、标点,由文管所印刷成书出版。对后者注了正楷详文,因经费困难,未能出版。

先生对楼观台文管所做的又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就是征集国内书法名家的作品。他亲手用毛笔字书写信函进行联系,满意地征集到以书写唐、宋诗题楼观为内容的珍贵作品二十余副。这些书作者都是驰名中外的名老书法家:刘自椟、宫葆城、王个簃、钱君匋、商永祚、沙孟海、沙曼翁、沈寿、蒋维崧、胡公石等。文管所随即刻碑镶嵌于碑廊,使楼观的石刻文物大增光彩。

由于他成绩卓著,1988年荣获西安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先生命途多,道路坎坷,书法造诣受到严重限制,中年时成就不大。近十多年来,在楼观台这块风水宝地中,他悉心研究,无间临池,书法艺术取得了重大成就。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多次参加省内外和一些国际性书法展览。江西的庐山、陕西的华山和八仙宫、安徽的颍州、西湖碑林、四川的太白碑林、贵州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海南的琼崖碑林······都收藏有先生的书作。特别是1990年为周至仙游寺书写的陈鸿《长恨歌传》,约一千四百余字,字径一寸,刻碑十通,并列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吴道玄留下的诗画遗迹、苏东坡品茶赋诗的名刹之中,特别令人注目。1992年又以楷、行、隶三中书体为道教圣地楼观台文官所书写的巨作二十二条屏。这两组鸿篇巨制,是先生留给桑梓的瑰宝。专家、学者评价颇高,称赞周至不愧为山青水秀、人文荟萃之乡,杨隆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8-1991年由香港汉荣书局出版《中国当代书画选》和《中国当代书画选—大陆部分》分别收印了先生的两幅书作;199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出版的大型书法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先生亦有佳作编入;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陕西老年书画学会编印的《陕西老年名家书画选》都分别收印了先生的作品;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隆山先生的名字也被光荣地编列条目;其他如浙江椒江市、山东潍坊市、河南周口地区文联等多家出版的书法、传记专辑,也把先生的作品和事迹编入其中。1997年陕西老年书画学会还专为先生录了像。

隆山先生是位“丰产”的“有求必应”的书法家。他为省、县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书写的作品不计其数。向老未减报国志,老树逢春更着花。隆山先生以书法报效国家,服务桑梓,功不可没。

隆山先生是是中国书协会员,更是陕西省书协最早的会员之一,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理事兼楼观台分会会长。

隆山先生之于书法,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却没有具体师承,但凭天分、好学、勤奋,走的路正,终于成名成家。他学字是从楷书入手,宗法晋唐,早年学欧,以后又学颜、柳、赵及魏碑,并学篆、隶、行、草,主学二王。故其行、草洒脱而不靡弱,楷书以魏碑为基础,端庄、秀逸而有筋骨。陕西省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刘自椟曾评价说:“陕西的行书,我看现在最好的就是周至的杨隆山老师了”。(见1999年3月27日《陕西日报》韩健畅《书法家杨隆山先生追记》一文)

诚哉斯言!

近年来,他上溯殷、周、秦、汉、唐,下涉宋、元、明、清,广泛研究,探索书法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精勤实践,对书法的美学认识进一步地加深,书法品格日益升华,已臻人书俱老之境。但他对自己的成就并不满足,常恨自己的不幸,虚掷年华,于书法捂到过迟,成就不大,有愧书家称号。

隆山先生对书风的追求是典雅、秀逸、无俗、无躁、无悍、无霸之气。他最厌恶那些流行书风中的狂、怪、乱头粗服。他认为,引人向上,陶冶情操是书法艺术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书家的精神世界如何,必然要内化于书艺,这是定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常以此自勉并勉励后进。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他认为书法称作东方艺术之明珠,有其独特的技法为基础。所谓传统,就是前人在创立和发展这门艺术中留下的宝贵遗产。从传统学是学的学书的必由之路,不如此就不能掌握基本技法,窥见书法艺术的奥秘,并进而登堂入室。但学古不是目的,要学古不泥,能入更能出,最后熔铸百家,形成自己的面目和风格。他说,如果把学书过程概括成公式,那就是:无法-有法-无法。必须经过两个飞跃,最后的“无法”才是“通会”之际的高境界。功夫到此,才可以言书有成。他认为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否定传统,随心所欲,妄图自创新路。

书如其人。书家的主体精神决定书法艺术的品格。为人一等,方可得上乘艺。隆山先生爱好文学,对哲学、史学也有一定研究。他为人正派,不苟言行。他富有“书卷气”的书艺正是他品德学养在书艺上的反映。特别是在楼观台的十多年,领略林泉风光,服膺老子学说,审美境界愈来愈高,欣赏先生的作品,如面对寒潭秋水,一派静穆、明澈、虚灵之气扑入眉宇,使人肃然得到超乎凡尘的美的享受。

隆山先生务实而不好虚名。长期以来,许多友好、学生要帮他筹办书展或出专集,他总是谦虚地婉谢:“我的字不行,不成家数,只能自娱,不足范人!”尽管如此,才越使人敬重。其实,他的书作,每经展出,往往引起轰动。1994年他书写的陈鸿《长恨歌传》十通碑拓,被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装裱,在省历史博物馆展出,众口称赞。一位高级军官参观后,以不能亲见书家为憾,经再三打听,亲接其家热情款待,敬仰之情可知。1996年陕西文史研究馆举办书展,隆山先生所书李白《登太白峰》六尺整宣中堂一亮相,观众就一再要求会见先生。当他出现在展厅时,观众立即围拥而来,问长问短,使他应接不暇。最有意思的是,当场就有人愿出数千元购买收藏,结果被先生和展馆方面一致婉谢。

隆山先生博学多才。在楼观台的十余年间,由他接待的中外来宾、学者、专家,达千人次以上。他们听了先生的有关介绍楼观知识后很满意。有人竟以为他是一位老史学工作者,或者是研究宗教、哲学的专家。其实不然,他却是位老秘书工作者。他的一些史学、哲学和文物知识都是到楼观台后才逐渐掌握的。

在楼观期间,先生常为人书写这样一幅对联:

竹开霜后翠

梅动雪前香

古往今来,人们常以竹比君子。竹,正直、虚心、有节,它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这幅对联不正是隆山先生的具体写照吗?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隆山先生不顾挽留,毅然从八十岁后离开楼观回到老家。在家里仍一如既往,练笔不辍,登门求字者络绎不绝。他非常乐观,希望能活到百岁,为祖国,为桑梓再献余热。

在家除应酬外,还写成两部行书长卷巨作:840字的白居易《长恨歌》和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1996年盛夏,正当他完成《道德经》长卷之后,他病了。经医诊断为食道癌。于是住进陕西省肿瘤医院治疗。住院期间仍旧笔不离手,天天练字不停,病友见之无不敬佩。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效果特别理想,三个月后康复出院。

回家养病期间,还是手不释卷,运笔不辍。1997年初夏,二儿媳妇病逝,直接影响着先生的日常生活。热心的户县朋友们将先生接送到涝峪宾馆。在那个山青水秀、幽雅、安静的环境中,他过得很好。在那里留的作品也相当多,因而在周户两县的声望更是与日俱增。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隆山先生有个习惯,每逢国家有重大事件或节日,他总有撰书的作品问世。比如,香港回归祖国前他撰书的条幅是“港岛归期指日近,神州无处不欢腾。百年强忍侵权耻,伫看金瓯损复完”;邓小平逝世后,他不仅写了“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幅小平语录中堂,还写了长达五千言的学习“邓选”的体会文章,以表达他对邓老怀念和崇敬的心情。

1998年春,当他幸福地度过八十五寿辰之后不久,旧病复发了,再去住院。但病情每况愈下,竟于1998年6月9日与世长辞。6月20日安葬的那天,由中共周至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张长怀主持,在隆山先生的故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统战部、省书协、省文史研究馆、省粮食厅以及县级各有关部门、文化团体、生前友好、亲戚晚辈、弟子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还送了很多挽联、挽帐、花圈。

杨隆山先生忽归道山,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这是书法界的一大损失。于是我在追悼会场撰拟副对联:

三秦书苑顿失砥柱

二曲历史又添名人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隆山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追求书法艺术的一生,他的书法艺术成长与发展过程,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晚年书法造诣斐然,他留给人间的是瑰宝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人生价值的最佳体现。

隆山先生逝世之后不久,周户两县的书法爱好者,热情地征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为先生出版了书法专集《杨隆山书法选》。1999年春,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等四单位联合出版《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届名录》第三卷,已正式通知收录先生的大名,今年五月出版,公开在海内外发行;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等四单位也来函征集资料,也准备将先生的名字收入《世界文化名人辞典》(华人卷)之中。

所有这些,对于宣传表彰杨隆山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功绩都讲起到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隆山先生的最好的纪念。

1999年4月3日初稿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行书第一人杨隆山先生传略及书法作品


陕西省办公厅,省文史研究馆,县级有关单位,文化团体,生前好友,亲戚,晚辈,弟子,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

不久,《杨隆山书法选》、《杨隆山书法集》等作品相继出版,关于他的往事,随时光渐渐远去。但他的书法和他的品行,依旧成为乡里远近的话题。

时至今日,晚辈不揣冒昧,仓促编辑此文,只为纪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