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出新書《床前明月光》,傾訴至親離別的生命體驗

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日前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直面生死之問的深情表達。

敬一丹出新書《床前明月光》,傾訴至親離別的生命體驗

敬一丹在新書後記中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媽媽的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敬一丹的媽媽是一個愛記錄、喜歡留存和分享的人,她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歷程。在病床上,媽媽對敬一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

敬一丹理解媽媽最後的心願。寂靜的夜裡,她望著窗外的月亮,看著病床上的媽媽,一個書名在她的腦海裡油然而生——“床前明月光”。從小熟悉的這五個字,在特定情景裡有了新感覺。

敬一丹出新書《床前明月光》,傾訴至親離別的生命體驗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歲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這本書。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她說,這本書不僅僅是述說哀傷,更是記錄了她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抉擇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她希望能夠與關注生命的讀者交流。

敬一丹寫作時帶有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表達慣性,她的話題總是伴隨著對象感,有著普遍的關注度。比如,當親人得了絕症後,到底告不告訴她(他)?她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聲音:“別告訴她。”“告訴就毀了她的美好心情。”“不告訴,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也可能聽到另一種聲音:“她不應該知道嗎?”“如果她想說再見呢?”“如果她想做些什麼呢?”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環境,帶來因人而異的選擇。萬般糾結,沒有唯一答案,這正是作者與讀者的思考空間。這些帶有痛感的思索,這些有關生死的問號,不僅僅是作者的,而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路豔霞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吳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