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亳州市複姓更名

光緒《亳州志·職官志》記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經在亳州任職,但並不見於嘉靖《亳州志》和乾隆《亳州志》,即使是光緒《亳州志》,上面的記述也只是摘選自《宋史·范仲淹傳》,非常簡略,事情到底怎樣呢?

《宋史》記載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這句話當中包含兩件事:一是其擔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二是他複姓更名。

據《宋史》記載:“亳州,望。譙郡,本防禦。大中祥符七年,建為集慶軍節度。”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公元1014年,“集慶軍”已經設在了亳州。這一年,范仲淹還在在應天書院讀書,尚未踏入仕途。

但當時的他,還不叫“范仲淹”。范仲淹的父親範墉在他兩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朱文翰,由此他改名“朱說”。由於當時太小,范仲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二十三歲那年,朱文翰的兩個兒子生活浪費無節制,范仲淹去勸阻,他們很不高興,說“我們花我們姓朱的錢,跟你有什麼關係?”他聽了這句話,心生疑問,後來有人告訴他,你是蘇州範氏之後,你目前是改嫁過來的。知道這件事之後,他決意自立門戶,哭著辭別了自己的母親,前往應天書院讀書。謝氏派人追趕上了他,他說,請你們回去後轉告我的母親,等我十年後考取了功名,一定會接她回來的。

范仲淹讀書時候,條件艱苦,冬天的時候,一碗粥凝成塊還要用刀劃成四塊,就著鹹菜,早晚各吃兩塊。應天府官員可憐他家境貧困,撥給他公家食物,他也不願意接受救濟。期間,宋真宗到亳州拜謁太清宮,路過應天府,他的同學都爭相去一覽聖容,只有他紋絲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去,他說“異日見之未晚”。第二年,舉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第九十七名。初入仕途,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並把母親接到了身邊,這時距離他當初許下的諾言,只有短短的五年。

天禧元年,范仲淹擔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在古人的觀念中,除非是皇帝賜姓,更改姓氏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恥的事情。於是范仲淹著手恢復自己的姓氏,第一重障礙來自他的家族,樓鑰《年譜》:“至姑蘇,欲還範姓,而族人有難之者。”范仲淹堅決地說,我只是想恢復我的範姓,並沒有其他的企圖。族人這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畢竟他是朝廷命官,複姓不是小事。范仲淹又寫了一封奏章給宋真宗,在這封奏章當中,他引用了成汭《歸姓表》中的句子:“志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非伯越,乘舟偶效於陶朱。”宋真宗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宋進士朱說”正式更名為了“范仲淹”。

范仲淹在亳州任職有三年多時間,他所擔任的“集慶軍節度推官”是一個比七品芝麻官還小的“從八品”,所以在亳州期間也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更為遺憾的是,也沒有留下關於亳州的詩篇。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亳州志》對他的記述簡而又簡。六十三歲那年,范仲淹給宋仁宗寫了《陳乞潁亳一郡狀》,希望能夠讓他到潁州或者亳州任職“所貴閒慢少事,可以養疾,庶安朽質,少保殘年。”最後宋仁宗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去了潁州任職。

三十多年後,范仲淹的兒子擔任了亳州知州。先是亳州人張耒被任命為起居舍人,因病未能入朝面聖,先去赴任。範純禮在公文上批示說:“滿朝文武還沒有誰請病假,不入朝面聖卻先去赴任的。張耒能去赴任,不能面見天子?壞禮亂法,這是極為不當的行為。”聽到這件事的人,都感到害怕而震驚。御史中丞當中,有人將要取代範純禮的位置,就譏諷他。範純禮說:“評價一個人,並且想要取代他的位置,都不用避嫌嗎?彆著急,詔書下來以後,我一定把這個位置讓給你。”此後,範純禮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擔任亳州知州、提舉明道宮。範純禮在亳州頗有政績,被州人供奉在名宦祠裡。

本文轉載自"
http://kuaibao.qq.com/s/20200425A0Q3S100",文中觀點並不代表本號觀點。本號尊重原創版權,如有冒犯,請私信立即刪除。同時歡迎各類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