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作者/句焦

前期讀史,萊陽清代書法家有同宗王蘭升和王垿。一次聽長者談起唵道人、垢道人,初很疑惑不得解,查詢後發現,在清末梨鄉稱道人的分為王、李氏家族。在此一存。

一、垢道人

王景崧(1847-1921)字芝馥,一字茲佛,號傻瓜生,一號垢道人,柏林莊村人,王澤溥(光緒恩貢)子。光緒丙午(1906)歲貢。早年習唐碑、魏楷、漢隸,功底紮實,造詣較深,行草學何紹基,直入其堂奧,形神兼得,一筆一畫見功力,傳曾攜日課隨同裡王蘭升拜謁何紹基,何氏看畢極為嘉許:“比我高矣”。晚年書法又能跳出子貞窠臼,書風瀟灑流暢、勁健秀美,處處流露出倜儻風流之才氣。畫法王麓臺,格調高雅,大幅山水尤為珍貴。庚子西后籌辦萬壽,選工書畫者十二人,景崧與焉。萊陽當代書法家於君葆曾說:“萊陽過去的書法家,寫的最好的當數王垿和王景崧。”

二、唵道人

李承喆(1765—1864)字松韻,別號唵道人,李贊元之曾孫,李樸之長子,生於石人泊,嘉慶年間遷至萊陽山前夼村。嘉慶二十年(1815),李承喆與結識的一些文人墨客組織了“梅魂藝苑”,吟詩作畫,鞭撻時弊,伸張正義。他雖出身宦門,卻同情民間疾苦,曾賣畫濟貧,其施金解困“數難枚舉”,民稱其為“如來畫師”。道光年間內閣學士蘇州陶梁在其著作《紅豆樹館書畫記》中載,李承喆“善指畫松鶴,蒼勁似李谷齋(世倬)”。其詩畫頗多,海陽市博物館珍藏其指畫二帙,《膠東清代書畫志遺》收載其畫作兩幅。唵道人指畫深得李苦禪推重,上世紀八十年代李苦禪到煙臺時稱道:“清代膠東畫家中,即墨段昆和萊陽唵道人當為名家。”其名載入《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他是“五道人”中唯一載入史冊者。

三、李氏五道人(悔道人、悟道人、拙道人、師詹道人、唵道人)

李樸(1710-1790),字兆懷,號悔道人,李贊元孫。書畫皆工,繪畫以指墨寫意為主,花卉、人物、鷹石尤佳,布墨沖淡簡潔無塵濁氣,書法以隸書和行楷對聯為佳。2006年12月中央電視臺二頻道鑑寶節目中,李樸一幅松鷹圖,專家鑑定團估價為15萬元人民幣。

李桐 (1686—1777)又名慶霖,字東溪,號悟道人,畫作常題半輩悟道人。李贊元(1623—1678)之孫,李思嶠之子,生於大嵩衛(今海陽鳳城),後遷至石人泊。清雍正元年(1723)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由部郎出任甘肅平涼知府,為官清明廉潔,施恩於民。時值西部邊境有戰事,他籌辦軍需,晝夜不停,八年如一日。其父李思嶠去世時,朝廷特頒發官銀五百兩,作為其營葬費用,這是異於尋常之優遇。不久升任平慶驛傳道,又因辦理軍需需要人,調任平慶道。卒於官。李桐有詩才,善繪畫,尤工山水花卉,所畫皆自題自詠。他與李樸、李承喆、李承均一起,被時人稱為“李氏四絕”。是李氏“五道人”之一,其畫作不拘泥於古法,揮灑自如,能自出機杼,道詣頗深。

李桐繼子李承喆(1765—1864)字松韻,別號唵道人,李贊元之曾孫,李樸之長子,生於石人泊,嘉慶年間遷至萊陽山前夼村。與其父李樸(悔道人1710—1790)、繼父李桐(悟道人1686—1777)、堂叔李香(拙道人1712—1790)、堂兄李承均(師詹道人1740—1827)俱為著名畫家,時稱李氏五道人,秀絕齊魯,蜚聲京都。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王蘭升(1829-1880),字芷庭,號秋湘,祖籍蜆子灣村,後遷居萊陽城南門裡杏壇坊。同治庚午(1870)解元,甲戍(1874)二甲第六十七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其師高陽李文正公(即李鴻藻,河北省高陽縣人,清廷重臣,同治皇帝的老師,清流派代表人物,主張對日作戰,反對批准《馬關條約》)曾曰:"王芷庭有經濟才,其學識逾人百倍。"應宛平陳公聘,教授濟南,所授陳氏子冕,於芷庭卒後成進士,狀元及第。故芷庭書法文章併為當時所重。然每與友朋談藝,必曰"吾書法受之李伯揚刺史,詩古文詞,則宜良嚴秋槎、高密單伯平兩先生之教也。"

既入翰林,清苦異常,仍資教授以為生,身後無一夕之儲。為人嚴正,有至性,家貧甚,而益行孝道。其書法雄渾勁健,陳冕得其傳,書法亦為當世所重。著《鋤耕堂遺稿》。

王垿(1857-1933),字爵生,一字覺生,號杏坊,晚號寄叟、昌陽寄叟、望石樵者,祖籍蜆子灣村,後遷居萊陽城南門裡杏壇坊,蘭升次子。光緒已醜(1889)三甲第四十八名進士,升翰林院庶吉士,官國子監祭酒、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顧問大臣等,曾電令山東巡撫孫寶琦鎮壓曲詩文起義。

幼習隸書即已有名,嗣法歐、虞,至老不倦,以楷書見長。其書結體謹嚴,平整中寓險奇,圓潤裡見清勁,雅俗共賞,人相寶之。尤擅擘窠大字,雍容整肅,望之震人心魄,氣度翩翩,宛若深林高士。所書聯語,盡為即興自撰,且無屢書之嫌,倘偶遇鴛鴦對,其必有贗品存焉。後欲趨晉賢,然力不能逮,終此而成一格。識者言其蒼勁飄逸,已脫俗骨。亦有論者,玩味其書,略嫌之甘,恰似善飲者,喜其醇,而薄其醨,高下之分,全憑"辣"、"甜"二字以判。王垿之書,雖謂功力深厚,用筆精到,令人歎服,然館閣之束縛,終未脫也。所謂書不宗晉,難成上品。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清朝萊陽書畫“幾道人”


元來之時,士風詭異。凡讀書人不喜名道姓,俱以別號相呼。故士人都有表德,有稱為“某生”,有稱為“某子”,有稱為“某道人”。大約少年者稱為生,中年者稱為子,老年者稱為道人。表德字眼各有取義,或是情之所鍾,或是性之所近,隨取幾字以命名。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