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個理財產品,咋還被經偵了呢!

“買個理財產品,咋還被經偵了呢!


有讀者添加微信後聯繫我,反饋買的定融產品被經偵介入了,原因是定融產品募集並放款後:


私募管理人要求融資的平臺公司再從其中返出3000萬元,借給管理人使用。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讓子彈飛》裡的情形:騙到老百姓的錢後,三七分賬。


買個理財產品,咋還被經偵了呢!


做業務久了,李逵見過,李鬼也見過。


曾經有私募找過我:某某區城投已經被兄弟們整體託管了,從人員到財務,一應事項全由兄弟們說了算。


要不要來做筆融資?拿到錢,兄弟們嘿嘿嘿嘿。


這地方分管領導得有多麼窩囊無能又多麼利慾薰心,才能做出讓猴子管桃園,貓咪看魚塘的事情來。


回到這筆定融產品,座標居然不是西南網紅第一樓,而是蘇北某經開區。


翻了一下讀者發來的盡調報告和推薦材料,有些熱淚盈眶:


買定融的投資人真是太好騙了!


買個理財產品,咋還被經偵了呢!


百度上粘貼複製點園區介紹,連財務報表都沒有,更別提分析了,隨便羅列幾個不知道哪裡扒的數字算逑。


從面上看,這款產品的要素還是過硬的。推介材料裡,濃墨描繪擔保人主體評級AA+,又有2倍土地抵押。


仔細一看,不由得笑了。擔保人在融資人的股權裡僅佔1%,另外99%股權歸屬園區辦公室。


擔保人所屬的某經開區算縣處級單位的話,經開區下屬的某園區就是科鎮級,某園區辦公室就是股級。


從股權比例上看,擔保人佔的1%就是意思一下,融資人的實際管理都在鄉鎮下面的股裡。這樣的擔保效力,他敢蓋,你敢信嗎?


沒有歧視鄉鎮平臺的意思,蘇南某些鄉鎮級平臺比全國很多區縣級平臺還要實力雄厚。


但是融資人的總資產規模只有3個多億,說明鄉鎮可以提供支持的資源很有限。

現在腦補一下相關畫面:


在一場醉醺醺的酒局裡,幾瓶茅臺下去,私募悄悄對鄉領導耳語:幹他一個小目標。


乖乖,好大一筆錢。到賬後,大家三七分。到期後,我再續發一筆,你就不用還啦。


買個理財產品,咋還被經偵了呢!

多麼幸福又美好的畫面。


臨到期了,續發不了了,鄉領導也急了,要求私募還3000萬。


私募兩手一攤:抱歉,花了。要錢?魚死網破!


我個人是旗幟鮮明的反對定融產品的。


原因很簡單:


(1)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良莠不齊。


不要提什麼“信託同款”,這只是形似而實非。


信託有詳實的盡調清單,務實的風控手段,豐富的既往經驗,嚴格的規章制度,在交易文本的設計上就會應對好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就算出現催收,信託可以協調的資源也更多。這就是持牌金融機構的力量。


內行都明白,業務的核心從來是抓手。有的抓手是真的,有的抓手就是忽悠投資人的。真的抓手,有的可以體現在文本上,有的卻隱含在交易背後。


地方金交所只是個“通道”的概念,取締定融只是早晚的問題,定融產品的管理人往往是缺位的。


(2)投資人的群體不同。


能花100萬買信託的人,屬於中產,抗風險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也比較理性,有判斷能力。


而花10萬20萬買定融的人,真的是一腔熱血的偏信了什麼“政府信仰”就拿著血汗錢和養老錢衝進來了。如果產品出問題,這幫投資人的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就真的可能受到嚴重衝擊了。


不夠理性的人,如果做出什麼極端的情況,誰來擔責任?誰又擔得起責任?


(3)管理人的信用不同。


如果你是政府,違約排序時,先保央企,後保國企,再保持牌民企,再看關係親疏慢慢排隊吧?


但是,否定定融,並不是否定做定融的人。


我也有些朋友,原來是做三方財富的,有自己的募集團隊。後來成立了私募公司,開始涉足定融。


他們在過去和信託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係,在市場上久經考驗,飽受陣仗,學到了健全的風控體系,也鍛造了優秀的管理能力。


他們的產品募集全部是直銷,很少做渠道。對自己的客戶足夠了解,甚至把定融產品的募集範圍全部放到融資人的屬地,靠專業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能力來賺錢。

我覺得這幫人,並不比持牌金融機構裡的人要遜色,甚至更接地氣,每個人都是多面手。


就算不做定融,他們做什麼都是既能賺到錢,又能讓客戶滿意的。


政信的市場還是太浮躁太粗糙,很多人眼中的篩選標準只有區域、評級和土地這三項。


當然,最後,他們多數情況下,會把這三項也放一邊,然後選那個收益率最高的。

這和在漂亮和賢惠之間選兇大的一個道理:難道天天吃奶嗎?


關於政信業務,前面有很多都寫過,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提的都快吐了,各位讀者可以回頭翻看。


當我剛入行的時候,有次和狗哥(李二狗)聊天。我自吹自擂說:這關係,那關係,上九天攬月,入五洋捉鱉,手到擒來,平趟四海。


狗哥沉吟片刻,微笑著對我說:三公子,多做點能學到新東西,可以改變世界的事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