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後來,有人說,錯啦,生命在於靜養。二者孰是孰非?
一、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對於生命,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運動,即沒有生命。即使垂危病人,至少還有呼吸運動,否則,即一命嗚呼矣。
運動,最主要作用,是疏通血脈,疏通經絡。使營養供於全身,使經絡暢通無阻。營養,是生命之燃料,生命之建材,是維持生命第一需要。經絡,是無形生命,《黃帝內經》雲,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通暢,人才健康無病。
運動方式,因人而異。踏步,走步,跑步,形式不同。背誦,演算,思考,不一而足。硬件運動,軟件運動,協調相進。
那麼,生命僅僅在於運動嗎?還有靜養。
二、長壽在於靜養
靜養,是養生的一個方面,重點在靜。
因為運動,主要是體育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加快。所以,心率與壽命成反比。
例如,木訥的大象,心率每分種40次,壽命80年。陸地上速度第一的獵豹,壽命卻只有20年。烏龜的心率為每分種10次,壽命卻在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心率每分種900次,壽命只有2年。
運動員心率快,生命被透支,有幾個長壽?青壯年時代,越是比普通人威猛,中晚年越是比普通人,衰敗得快。
人的一輩子,心跳的次數是有限度的,達到一定次數心跳,生命就到頭了。所以,長壽在於靜養。
靜養,是指靜心修養,通過精神、身體的休息,達到調節情緒,減低消耗,消除疲勞,恢復體能,從而使精神充足,增進健康。重點是養心,使心靈寧靜、平和、淡定。
三、二者趨於融洽
常人所說“生命在於運動”,其“運動”,是狹義體育運動。這種運動是必需的,但應注意與靜養結合。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環境而異。青年人,運動量應大一些;老年人,運動量應小一些。青年人,應側重運動,老年人,應側重靜養。
運動與靜養結合,也可理解為養生。
養生,指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延年益壽。它有保養、涵養、滋養,諸多方面。保養,是對生理機能而言;涵養,是對修身修神有言;滋養,是對食療調配而言。
養生好,身體佳。清 袁枚 《隨園詩話》雲: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
養生,應注意四季變化。《黃帝內經》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陽氣運行狀態,分別有“生、長、收、藏”特點,所以春天要養“生”氣,夏天要養“長”氣,秋天要養“收”氣,冬天要養“藏”氣。這些,是要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不同進補,以達到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
養生,應注意精神層面。《道德經》講,“少私寡慾”,以養神而長壽。莊子則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
四、則是我輩夢想
養生的目標,是追求長壽。
歷史上,長壽之人,有之,但那只是傳說、記載,不管大家信與不信,都有一定長壽道理。
例如,400歲之陳俊。福建省永嘉山區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鄉湯埕村人。生於唐朝(公元881年),死於元朝(公元1324年),歷經唐、五代、宋、元諸代,享壽443歲。他的長壽與其生活條件相關。他是醫生,行醫到永泰,看見湯泉村山青水秀,溫泉遍佈,於是留下居住。同時,他為人正直,樂為鄉里做好事,受到鄉人敬重。他修橋,建寺,調解鄰里糾紛,威望極高。生活上,他生性溫和,心地善良,胸懷豁達,生活簡樸,三餐粗菜淡飯。這些,都促成了他的長壽。
再如,290歲的慧昭和尚。《歷代高僧生卒年表》記載:“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終年290歲。”他生於南北朝時梁朝,先為小官,後為和尚,生活簡樸。他常閉關自處,左右無小童服侍,每天外出化緣度日。與世無爭,也算是他長壽的原因吧。
再有,《太平廣記》記載的300餘歲老太太。象十六、七歲小姑娘模樣,用柺杖毆打90餘歲的曾孫女時,當地官員問,你為什麼要打她?答曰:“她不聽話,讓她按時吃枸杞,她不吃,所以,剛剛90歲,就老態龍鍾啦。”可見,她的長壽之道是,吃枸杞。
運動與靜養,相承相濟,並不矛盾,兩個理念是合二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