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安徽全椒人。

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到他父親吳霖時,家道開始衰落。吳敬梓少時刻苦研讀,熱衷科舉,23歲中秀才,久困科場。其父死後,由於他對家產打理不當,晚年生活貧寒困頓。由富變貧的生活變故,使他嚐盡世態炎涼,從而棄絕功名。他由自身經歷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集畢生精力寫就《儒林外史》。

講述: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諷刺小說。它通過對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的描繪,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以冷峻鋒利的筆觸、白描寫實的手法、不動聲色而實為“皮裡陽秋”的敘述語氣和流暢生動的白話語言,列述了一個個頭戴方巾、口誦聖賢之書的儒生的故事。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人物性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變化而變化。如范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由一個樸實的青年變為寡廉鮮恥的假文人,都充分暴露了科舉制度戕害人性的罪惡。

講述: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嚴監生臨死見燈盞裡點了兩根燈草,伸著兩根指頭遲遲不肯嚥氣,刻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

《儒林外史》的問世,標誌著諷刺文學進入一個新階段。它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開創了近代譴責小說的先河。

在它之後,出現瞭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一大批譴責小說,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以後的新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