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來到皇宮後山,尋了一棵歪脖子老樹,掛了上去。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了卻一生,此時的他,年紀不過三十三歲。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本該是正值壯年的大好年紀,卻國破家亡,成為歷史上又一個亡國之君。

縱觀朱由檢這一生,其實有著太多的遺憾。想當年哥哥天啟皇帝駕崩,朱由檢才十七歲,即位後的少年天子,意氣風發,志氣正揚。年輕的朱由檢胸懷大志,誓要中興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的做的,先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被他翻手覆滅。後又啟用袁崇煥,屢敗後金,甚至於一度高呼,五年內平定遼東。此時這個年不滿二十是年輕人,儼然成了大明朝復興的希望。

只可惜,連崇禎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些高光時刻,不過是大明朝的迴光返照。他終究沒能救得了大明朝,沒有守住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在其即位十七年後,大明王朝,終究還是亡在了他的手裡。

而關於明朝的滅亡,很多人都說,這不怪朱由檢,其乃是歷史大趨勢,朱由檢根本無法阻擋。

這話確實有些道理,面對當時明朝的困局,朱由檢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朱由檢登基時,接過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的大明王朝。先是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導致朝中黨爭不斷,政局混亂。而遼東的努爾哈赤也在這時期崛起,成為明朝的最大外敵。

後又有天啟皇帝,在位七年專注木匠手藝,不問朝政。魏忠賢因此大權獨攬,並與東林黨內耗不斷,大明王朝的朝堂愈發烏煙瘴氣。在這兩位的放任自流下,大明王朝已經是病入膏肓,風雨飄搖。

傳到朱由檢手中時,這已經是一個超級爛攤子,閹黨和東林黨黨爭之後烏煙瘴氣的朝堂,衛所制度沉積所帶來的軍力退化,萬曆三大徵後被耗空了的明朝國庫,這些種種大明王朝身上的頑疾,想要根治,難於登天。

當然,除了人禍,更難的是天災。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使得明朝後期天災頻發。

自朱由檢即位的第一年開始,北方大地幾乎是連年大旱,動輒便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而由此引發的饑荒和傳染病,令朱由檢手忙腳亂。到處都是逃難的百姓,他們沒飯吃,沒藥醫,餓殍遍地,哀鴻遍野。而面對那堆成山的賑災摺子,朱由檢近乎絕望。空虛的國庫根本沒有餘糧,而且就算從江南征集來了賑災錢糧,經過各方官員的層層盤剝,到老百姓手裡已是所剩無幾。

於是乎,活不下的老百姓們,只能說選擇造反。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就這樣,天災最為嚴重的陝西河南一代,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是在這裡面崛起。農民起義的爆發,使得明朝的國力再度被消耗,甚至於走向滅亡。如果沒有這場農民起義,或許明朝還能苟延殘喘數十年。

所以,明朝的滅亡,似乎更多的只是天災人禍,和朱由檢關係不大。

但事實上,關於明朝的滅亡,朱由檢也是有責任的。

他當初接過來的明朝雖然爛,但卻不是爛到無可救藥。朱由檢依然還有翻盤的機會,一切都還有轉機。只是他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昏招頻出。雖然其一生兢兢業業,連過年都不敢休息。但治國不是勤政就可以,其更需要正確的方法策略,而朱由檢顯然沒做對。

那麼他到底錯在哪兒了?

第一,朱由檢沒有大局觀,錯誤的估計當前形勢,將軍事重心放在了遼東。

眾所周知,一個皇帝最為重要的技能就是知人善任。皇帝自己的能力差一點沒關係,但你一定要會用人。但是朱由檢半路出家,打小就沒有得到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他又不像嘉靖皇帝那樣有天賦,所以他不是太會用人。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話說崇禎元年,朱由檢扳倒魏忠賢,剷除了閹黨之後,意氣風發,隨即便把目光投向遼東,他想要擊敗皇太極,平定後金,所以他再度啟用了曾經拿下過寧遠大捷的戍邊名將袁崇煥。

袁崇煥也是雄心壯志,他告訴朱由檢,只要放權給他,五年便可平定遼東。

“一把尚方劍,五年復遼東”。

這話聽起來很厲害,但是不太現實。因為當時 的後金已成其後,明朝國力衰微,明顯處於守勢。袁崇煥過去能守住就不錯了,還說要消滅別人。

但是朱由檢信啊,他當時雄心壯志,一心想著建功立業,所以非常支持袁崇煥,封他總領遼東兵事。同時將國內資源向遼東傾斜,僅僅只是幫助袁崇煥打造出了一個關寧錦防線。而敵我形勢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後金依然是高懸在明朝頭頂的一把利劍。

而且這個關寧錦防線也不是那麼的有用,因為皇太極雖然過不了山海關,但是他可以繞道蒙古,越過長城,八旗鐵騎,還是能夠殺到京城。而這時候,崇禎才知道自己過於相信袁崇煥。

當然了,支持袁崇煥可以,壓制女真更沒錯。但是你朱由檢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就做這一件事兒啊。要知道當時國內還有一片爛攤子呢,什麼饑民災荒,農民起義,這些都是需要兵馬錢糧去解決的。

可朱由檢依舊將重心放在遼東,當初洪承疇和在陝西把張獻忠、李自成的起義軍差不多都快消滅了。結果皇太極兵臨北京,孫承宗等人不得不回師勤王,這才有了後來東山再起的李闖王啊。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很顯然,相比於遼東的後金,李自成他們才是明朝的最大隱患。最終,明朝也是滅在明朝手裡。

第二,朱由檢好面子,屢次錯失機會

朱由檢這個人非常好面子,在臨死前還寫下遺書,說自己死後沒臉見祖宗。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而正是他這個特點,使得自己錯失很多翻盤的機會。

比如當年張獻忠和李自成被楊嗣昌制定十面張網計劃打得是近乎全軍覆沒。這本該是一鼓作氣,消滅他們的大好時機。結果朱由檢聽說張獻忠要向他投降,於是便讓楊嗣昌放棄趕盡殺絕。還說:

“他如此有誠意,朕怎麼能寒了他的心?”

要知道,之前因為張獻忠打下了朱元璋老家鳳陽,挖了朱由檢他們家的祖墳,朱由檢還誓要將他扒皮抽筋。結果僅僅因為張獻忠的臣服,他就將此事忘得一乾二淨。這不是鬧著玩兒嗎,君言豈是兒戲?

果不其然,張獻忠只是緩兵之計,後來又東山再起。

還有在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已經兵鋒直指京城。朱由檢當時想要南遷,畢竟南邊還有一個都城,而且那邊的形勢比較穩定,遠比北邊安全。但是朱由檢好面子,怕人家說他沒有骨氣。最終,遷都一事,未能成行。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事實上,如果朱由檢當時遷都了。南明就不會因為沒有主心骨而內鬥不斷,最終被入關的清軍各個擊破。

此外,李自成當初也不是想要推翻明朝,他只是想裂土封王。為此他還給朱由檢寫信,讓朱由檢封他為王,他甚至願意去為明朝出關攻打後金。但是朱由檢好面子,他認為自己堂堂天子,怎麼能向賊寇妥協,於是再一次失去機會。

第三,朱由檢能力平庸,但性格多疑,胡亂插手軍事行動,導致明軍多次戰敗。

打仗這事兒,還是需要專業的。如果一個外行老是來指手畫腳,那就麻煩了。而在松錦之戰和潼關之戰這兩次事關明朝生死存亡的大戰中,正是由於朱由檢這個外行,到這裡明軍慘敗。

首先發生於崇禎十三年的松錦之戰,這是明朝和後金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大決戰。

當時皇太極的八旗鐵騎野戰無敵,所以洪承疇選擇避其鋒芒,依靠工事在城外與城內的祖大壽成對皇太極形成合圍之勢。眼見著皇太極有些撐不住了,朱由檢突然冒了出來。

長久的消耗戰,使得軍餉消耗頗多,而且朱由檢多疑的性格使得他擔心洪承疇擁兵自重,所以他下令:

“刻期進兵,不進者死”。

朱由檢是皇帝,聖旨不能不接啊。於是洪承疇只能是改變策略,硬著頭皮去給八旗軍正面硬剛。結果明軍大敗,錦州失守,洪承疇被俘。大明王朝再無力與後金對抗。

再者是發生於崇禎十六年的潼關之戰,這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戰,因為潼關背後,便是京城。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當時是一個敵強我弱的形勢,面對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明軍卻是缺兵少糧,而且軍中瘟疫肆虐。孫傳庭堅守潼關,避戰不出。

朱由檢又是猜忌心作祟,他害怕孫傳庭擁兵自重,所以催促孫傳庭出戰。孫傳庭沒有辦法,只能是帶著軍隊去以卵擊石。最終孫傳庭戰死沙場,潼關失守。

而最為可氣的是,朱由檢這個人,從來都不是一個敢於擔責的人。無論是松錦之戰,還是潼關之戰,他都是將失敗的責任歸咎主將。洪承疇還好說一點,畢竟投降了。但是孫傳庭作為一代名將,戰功赫赫,孫傳庭曾經親手把高迎祥抓住,也曾經把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而且他一生忠心耿耿,乃至於最後馬革裹屍,為國捐軀。

這樣的人,卻成為了朱由檢眼裡的無能之輩,死了沒有任何諡號,子孫沒有福廕。

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

但孫傳庭,死得不值!

雖然,朱由檢當皇帝這十幾年沒少寫“罪己詔”,但事實上,關於不敢擔責這個性格,朱由檢卻一直都沒改,直到死,他都沒覺得是自己錯了,仍然叫著是“諸臣誤朕”。

試問一下,一個領導,如果連承擔責任的勇氣都沒有,那他還有什麼前途?

朱由檢一生勤政,為何還是沒能挽救明朝?個人能力太平庸

所以,縱觀朱由檢一生,雖然胸懷壯志,勤政救國,但卻是不是一位優秀的帝王,不僅能力平庸,而且性格缺陷很大。這樣的皇帝,再配合爛得不行的大明朝,最終成為亡國之君,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