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药神》看网民的“药物反应”

这个世界如果只有一种病的话,那就是穷病

2018年7月5号伴随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的上映,药界的大门被炸开。大众开始反思药价和生命之间的矛盾,这部电影便是《我不是药神》,随后它像导火索一样,点燃了“天价救命药”的降价改革,又点燃了“毒疫苗”的回收整改,期间还有“疫苗之殇”和“降压药致癌”事件的回顾。一时间有关药界的黑历史被一个一个翻出,伴随着社会影响似乎预示着国内将掀起一场批判与整改的飓风。

从《我不是药神》看网民的“药物反应”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就是不少穷病患者的呼声,但这一切呼声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对监管部门的信任上。第一信任其保证了流通于市面的药都是有效的,第二信任其有能力将医药行业做成公益与事业的有机体。所以此前人们“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呼声更像是孩子问家长要糖吃,家长总要保证孩子不蛀牙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甜头。这种关系在大众看起来还是有舒适区的,随着《我不是药神》的上映,人们突然间不那么舒适了。因为信任的前提垮台了,监管部门让天价药在失眠流动,原因不再只是药价成本问题,企业暴利的可能性让人们害怕,生命不在于自己或者国家而是掌握在对你漠不关心的药企上,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打破了人们对医药公益性的看法,那么“毒疫苗”可以说是打破了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有效药的基本信任,你敢想像你打的疫苗可能会让你致死吗?再或者你敢想像哪怕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你的疫苗没效,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只是呼喊“看病难”“看病贵”吗?

从《我不是药神》看网民的“药物反应”

《我不是药神》引起了网民的“药物反应”,一种对医生,药企,监管部门的信任危机的不良反应。

为什么网民的“药物反应”这么强烈?异常的恐惧情绪在网上蔓延,或是因为从来没有如此害怕和靠近死亡。我们总会对不管自己的事情高高挂起,疯言疯语,看热闹不嫌事大。但这次是一种理智的换位思考,如果打毒疫苗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遇上了天价药,如果我们自己有个高血压却吃着致癌药,我们的孩子如果打了毒疫苗,我们的孩子如果需要天价药,或许是如此靠近幸福生活的破灭。这把火才会烧到每一个人。

《我不是药神》牵扯出来的是一系列的矛盾问题,药价和生命,病人和医生,这一系列问题的都需要消耗信任和弥补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