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前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在漫长的过程中,有的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

比如,“愚不可及”。

随便从你身边挑选几个朋友问问,他们一定会说“愚不可及”,是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的意思。

然而事实上,“愚不可及”并非此意。

这个词语出自论语,

《论语·公冶长》: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与弟子们

其实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宁武子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就显得十分聪明,政治黑暗的时候就显得十分愚蠢。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的愚蠢,别人是做不到的。

这样看来“愚不可及”与“大智若愚”更为接近,而并非“愚蠢至极”的意思。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虽像宁武子这样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人很少,但也能数出一二。

唐宣宗李忱就是其中之一,非但如此,他还将“愚不可及”用到了极致。

愚不可及的“傻子”光王李忱

唐宪宗李纯庶出的第十三儿子,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弟。因为母亲郑氏没什么身份地位,只是一名份卑微的普通宫女,后被唐宪宗偶然临幸,才有了李忱。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宪宗李纯

历来,宫廷中便有母凭子贵之说,但也有子凭母贵之实,母亲的身份地位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母族的支持也是皇子在宫廷斗争中能否取胜的保障。

然而皇权之争、皇位之争,这一切似乎都与母亲身份卑微,无所依靠,庶出的李忱没有丝毫关系,因为他注定当不了皇帝,能在深宫之中保住小命就很好了

虽然后来被封光王,但李忱却是在无人注目的角落之中,孤独寂寞地成长。长久地被人冷落,也让他养成了郁郁寡欢、呆滞木讷的性格,即使是与其他亲王群居时也往往终日不发一言,显得与人格格不入。

唐穆宗继位后,发生了一件事,更让李忱坐实了“愚不可及”。那日,李忱入宫拜见太后,没想到当时正好遇到有人行刺。幸好护卫及时,刺客行刺未果,也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光王李忱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

一时间,在踩高就低的人中,口口相传,李忱就成了真正的“傻子”光王。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视中的李忱

将愚不可及发挥到极致

其实李忱一点也不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注定不能做皇帝,那么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首要条件,糊涂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虽然在所有嘲笑和讥笑李忱的人眼中,他就是个十足的傻子,但是他的皇帝哥哥唐穆宗,却知道李忱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然而识得真伪的唐穆宗,却并非明君,因为他的庸庸碌碌,各种党派之争、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接上,使得唐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唐穆宗死后,他的儿子唐武宗继位,这个唐武宗却是个聪明之人,他经常在宴会之中,取笑李忱,并激怒他,让他说话,然而李忱却如一而终地傻下去。于是,唐武宗觉得这个皇叔傻得有点异常,认为李忱是因为太过聪明,一直用傻愣的外表迷惑众人。当唐武宗决定先发制人,想要置李忱于死地时,幸好被宦官仇公武救了,并把他送出了宫,才得以脱险。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宦官马元贽

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宦官仇公武等人认为傻愣愣的李忱比较好利用,以此控制朝廷,掌控朝政,于是簇拥李忱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称帝,正是缔造"大中之治"的唐宣宗。

当李忱当上皇帝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勤俭治国,体恤百姓,让宦官仇公武和马元贽等人大跌眼镜,本想带回一只“傻猫”,却不知是一只“狠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直到此时,仇公武和马元贽才恍然大悟,他们才是一群傻子。要不说,当年唐武宗为什么费劲巴力地非要把一个傻子置于死地呢,原来在这个傻子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难及的才干和韬略

。李忱当上了皇帝,哪里还受仇公武和马元贽这些小小宦官的摆布呢?

唐宣宗用他的傻换来了他的皇帝之位,这个买卖做得还是非常经济实惠的,他忍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苦,受了别人受不了的罪,终于让他等到了云开日出的时刻,他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精明的傻子,将愚不可及发挥到了极致。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忱登基为帝

愚不可及的“傻子”缔造了“大中之治”

其实,李忱一生都在努力仿效唐太宗李世民,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更是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多种举措,使皇权得到加强。唐宣宗李忱继位以后,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后用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接着纠正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

多种举措,让国力日益增强。通过限制宗室和宦官,整顿吏治,重视地方刺史选拔,国力日益强盛,因为他知道整个帝国由各个地方所拼而成,这些父母官的政绩,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后又严明法度,善于纳谏,其纳谏的程度,仅次于唐太宗,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下属将下的诏书驳回,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大多能够顺从。

多种举措,让军事强盛一时。唐宣宗李忱派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大破北狄,稳定北方;用沙州首领张议潮,驱逐吐蕃,收复河西;以康王傅王式授安南都护、经略使,平定安南,都护南疆;以右谏议大夫李福为夏绥节度使,抚平党项,安定西陲。一时间,在对外用兵上,唐宣宗李忱取得了之前多位皇帝都难以达到的战绩。

唐宣宗李忱采用的多种举措,肃清内政,外安边疆,让唐朝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史称“大中之治”。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却不过唐王朝的“回光返照”

然而可悲的是唐宣宗缔造的“大中之治”,无法得到延续。唐宣宗在位期间,唐朝的国势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是这个恢复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大中之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唐王朝的颓势。

当时,宦官与藩镇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江淮等地就发生的藩镇叛乱,已经波及到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地,这直接影响到唐朝的根基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安史之乱来说,虽然连唐朝都城都攻破了,但是,因为叛军没有波及到唐朝的江淮地区,也即没有影响到唐朝的赋税来源,这成为唐朝能够击败安禄山等人的重要原因。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中后期军阀割据

由此可见,中晚唐时期的弊病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在唐宣宗离世后,他的成果也就随着他的离世,而最终付诸东流,唐王朝旋即便又向深渊加速的滑去。

“大中暂治”的成果,无法一直持续下去,可以说成为了唐王朝最大的伤痛,而在唐宣宗离世之后的二十年,便发生了唐朝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从而步入了中国最为混乱的“五代十国”。

所以“大中之治”不过是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中之治”不过只是唐王朝的“回光返照”

轩羲说

唐宣宗李忱在后期立储时,意于废长立幼,游移不定,“疽发于背”,中毒离世,也让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大中之治”没有得到延续,令人惋惜!

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唐王朝矛盾已经突显,已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政权瓦解,并不是唐宣宗李忱所能力挽的。

然而他的能力,特别是将忍辱负重,“大智若愚”发挥到极致的本事,非常人所能及也!

我是轩羲十三,如果你喜欢,请点个赞,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