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龍紋自古以來就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裝飾紋樣之一。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青銅器、玉器、陶器、漆器、瓷器、金銀器、繪畫等無一例外均有其出現。而明代瓷器燒造規模龐大,數量巨大,明早期 (洪武、永樂、宣德) 存世之作更是精美。因此,研究明代早期龍紋的發展對揭示我國瓷器的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青花雲龍紋盤 明洪武

故宮博物院藏


現階段,學術界對於明代早期龍紋瓷器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洪武朝此類瓷器流傳數量很少,胎體和紋飾均與元代十分相似,不易區分;2、永樂瓷器在圖案裝飾上已改變前朝風格,更為秀麗、典雅,趨於疏朗清秀;3、宣德龍紋數量增加,形式更為多樣,其中團龍更是一大特色。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個例


博物館藏品是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目的,根據自己的性質,蒐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博物館藏品具有的重要歷史、科學或藝術價值,是國家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考古發掘收集的遺物也具有真實性、可靠性的特徵。因此,研究現有的館藏及考古出土物是瞭解明早期龍紋瓷器的重要途徑。現進一步分析三件代表性器物,以揭示明代早期龍紋的特點。


1、洪武紅彩雲龍紋殘盤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現藏於南京博物院,1964年出土於南京明故宮玉帶河的疏浚工程中,是龍紋瓷器典型代表,出土僅為殘片,經過復原,口徑為15.6釐米,內心繪三朵短腳飄帶雲,內、外壁各繪兩龍,圖案透過燈光觀察完全重合,碗心淺刻“風帶如意雲”紋。其龍嘴微張,脖頸較細,五爪呈團形,指尖銳利,背部有火焰狀飄帶,肘毛三根。盤上所繪的雲龍紋是明代洪武朝官窯瓷的典型紋飾,還見到有紅釉印花、藍釉印花、青花印花等品種。


2、永樂青花釉裡紅龍紋梅瓶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出土於景德鎮御窯廠。梅瓶形體矮胖,線條流暢,造型敦實,採用刻畫的方式。龍口緊閉,發上衝呈三角狀,五爪。眼部上有兩根直立向上的鬍鬚,下領鬍鬚分為兩部分,前面一半數量較多,後半部略有捲曲。其間點綴以朵雲、海水紋、火珠等圖案。此時期釉裡紅製作工藝技術經過洪武時期的發展已經成熟,所以釉裡紅器物,特別是釉裡紅龍紋器物有所增加。


3、宣德青花紅彩海水龍紋盤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高4.4釐米,口徑22釐米,足徑14釐米,敞盤口,盤腹較淺,圈足,口沿內外都用青花勾邊。外壁為紅彩海水滿地,上繪九條青花龍穿梭於海水浪花之間;內壁僅在內心畫有一條青花側面龍,與釉裡紅海水及白色捲浪相映成趣。龍紋緊湊,整體呈團形,首尾同在一側,身形矯健,有騰空飛舞之感。


除以上幾件以外,我國博物館還存有大量明代早期的龍紋瓷器。據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鑑定》的介紹及其它資料,洪武朝主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龍紋盤、紅釉龍紋盤,美國堪薩斯阿脫肯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外醬釉、裡霏青釉高足碗,上海博物館與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釉裡紅龍紋雙耳瓶、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青花雲龍三足爐以及菱花口龍紋盤、龍紋高足碗、緩帶葫蘆瓶等器物。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洪武 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

臺北故宮藏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持點


通過上述分析,將同時代瓷器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尋找規律,可以看出明代早期龍紋瓷器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龍紋圖案


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朝代的興起,當有明顯的界限。然而作為工藝製造並不會像朝代的更迭一樣迅速轉變。明代開端的洪武時期龍紋仍帶有元代特點:

龍身形較胖;鱗片採用留白手法,描繪細緻緊密,呈魚鱗狀;細頸粗身差別明顯;背脊近1/2處有一長飄帶毛髮迎風向後,且上分三支;腿上部肌肉發達,與下部對比明顯;肘部有肘毛三根,分開來畫而非交於一點或相連通;團形五爪,指尖鋒利;輔助圖案以雲紋為主,形狀固定,完全相同。整體呈巨龍飛舞,威猛瀟灑之狀。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明永樂

故宮博物院藏


永樂瓷器製造工藝及裝飾圖案已逐漸擺脫元代的影響,自身風格趨於成熟。隨後,青花瓷器發展迅速,與宣德共稱為“青花的黃金時代”。龍紋作為裝飾的瓷器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永樂時期與洪武時期的龍紋相比有以下特點:

龍頭毛髮衝上,呈三角狀;鬍鬚、肘毛等數目增多,有長短之分且部分捲曲;龍鱗的繪畫更加細緻;海水龍數量增多,且以青花、紅釉、醬釉等單色釉做滿地;出現龍趕珠的圖案。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宣德 青花波濤五白龍紋高足杯

臺北故宮藏


宣德龍紋取“配陽至剛”、“至陽出蟄”、“極陽之精”而顯“顧陽而行”、“步天而行”態。其雄健英發的身態,體現了宣德帝對明太祖審美精神的弘揚。宣德器物有以下特點:

龍整體威武豪放比之前更有氣勢;嘴多為張口狀,下唇向上翻,最前的兩端須向前而非向上,發冠從上飄;五爪仍為團形,指尖向下,前兩爪置於頭前,作撲殺狀;在單一器物上,龍的數目增多,特別是九龍圖案被廣泛應用;龍身上的長飄帶主要集中於龍身的近1/2處;團龍圖案變得更為常見,一件器物上數目不等,有獨龍、雙龍、四龍、九龍、十龍,亦偶伴有鳳紋出現。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宣德 青花穿蓮雙龍藏文高足碗

臺北故宮藏


2、輔助紋飾


(1) 海水紋,又稱海濤紋。海水紋是水紋中專門描繪海水浪濤的一種紋樣,出現在宋以後,明清甚多。海水龍紋是明代早期常見紋飾圖案,由龍與海水組成,龍穿遊於白浪翻滾的身影矯健,故名。


根據釉色品種不同分以下幾種:

Ⅰ、龍紋與海水都用青花勾勒,青花龍紋顏色較深,海水用淡描細線鋪地。

Ⅱ、青花海水,龍紋留白。在模印好的龍紋周圍用青花繪海水。此種裝飾方法特點是眼部留白處和龍身外緣處會因周圍青花流動而變小。

Ⅲ、釉裡紅龍紋,青花地。釉裡紅在洪武、宣德朝一度發展到極致,頗負盛名。其將兩種釉下彩相結合,色彩豐富,工藝精良。英國達維特基金會就存有一件海水龍紋高足碗,屬宣德或更早的製品。

Ⅳ、青花龍紋,釉裡紅海水。與前一種工藝方法相同,用釉相反。

V、其它。根據海水的分佈位置還可分為底部和環繞兩種。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 宣德窯 青花團龍鳳紋葵式洗

臺北故宮藏


(2) 祥雲。雲紋主要有兩種:Ⅰ、風帶如意雲,上下兩個如意雲頭,中間以S形雲帶相連,在雲帶兩弧形的外側各有半個如意雲頭,分部於龍紋周圍。Ⅱ、三朵雲紋。以明故宮出土的青花龍紋盤內心為例,雲頭飽滿,尾部出尖,Ⅲ、雲首尾相接呈環形,主要作龍紋盤、碗的內心紋飾。


(3) 鳳。《說文解字》中釋為“神鳥也”,是古老的圖騰之一。其形象通常為“雞頭、蛇頸、燕領、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龍鳳自古都是吉祥的代表,成雙成對出現,這樣才有了“龍鳳呈祥”、“龍飛鳳舞”等成語。明朝統治階級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對龍鳳的崇敬和頌揚不斷升級,運用廣泛。時盛行清秀纖巧的裝飾風格,在細部刻畫上更為具體。明代早期團形龍鳳紋的出現最具代表性,始現於永樂,多見於宣德,首尾相對,裝飾與內心或是菱瓣,寓意吉祥。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 宣德窯 青花雲龍紋高足杯

臺北故宮藏


(4) 除此以外,龍紋還常與香草、寶珠、水草、花卉等裝飾圖樣一同出現,組合方式多樣,各具特色,有香草龍、龍趕珠、蓮池龍、穿花龍等。


3、特殊龍紋紋飾


螃龍、夔龍與應龍都是明清官窯中永樂、宣德時期相對少見的特殊龍紋,屬廣義龍紋範疇。


璃龍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之一,紋飾在明官窯開始使用則為宣德朝,與夔龍紋的使用時間相仿。宣德璃龍紋為四足,爪數分三、四、五,體魄強悍雄健,造型與當時流行的永宣龍紋極為相似,常口含靈芝。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永樂 穿釉裹紅浪濤白龍紋梅瓶

玫茵堂藏


夔龍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主要紋飾之一,側身、一足、卷尾。紋飾造型清晰,上唇較長且上卷,豬嘴,前半身有雙足、兩翼,卷草尾。整體與同時期應龍紋相似,身形短小,口吐西番蓮,俗稱“含花龍”。


應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大禹治水時有應龍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從傳世品與景德鎮珠山遺址資料看,在成熟的落款瓷器上應龍紋使用較多。其按照不同特徵可分為四種:雙足三爪羽翼類、鰭足羽翼類、雙足龍爪蝙蝠翼類、鰭足蝙蝠翼類。


三者的區分是:璃龍和夔龍沒有鱗,有獸足;螃龍為四足、無鱗、無翼;夔龍為雙足,無鱗,有翼;應龍為足可有可無,有翼有鱗者。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宣德 青花外穿蓮花龍紋內藏文高足碗

玫茵堂藏


4、釉彩特色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以釉下彩瓷品種—青花、釉裡紅為主,但也有其他品種: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等。


青花從元代開始成為瓷器最主要品種。洪武青花呈現為淡藍色,有些稍許青中泛灰,為採用國產含鐵較低、含錳量較高的鑽土礦作色料所致。明永樂三年 (1405年),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對瓷器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鄭和七次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蘇麻離青料,造就了髮色豔麗、含有鐵鏽斑的永宣青花。


釉裡紅是元代江西景德鎮創燒的一種釉下彩瓷品種,即釉下的紅色。它用以氧化銅為成色元素的釉彩在瓷坯上繪製圖案,然後施透明釉,高溫還原焰燒成;但真正色彩鮮豔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它的製作過程複雜。古代瓷工在製作釉裡紅瓷器時,先要在瓷坯上描繪圖案,然後施上一層透明釉後,再進窯1300℃左右 (上下溫差不超過25℃) 的高溫中一次燒成。這一工藝始於元代,明代達到成熟階段(洪武時期已達到頂峰)。顏色多為較淡或偏灰。其龍紋留白,細線勾勒,無其他紋飾,以達到突出龍紋的效果。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明宣德青花龍紋鳥食罐

玫茵堂藏


除前文提過明故宮出土的白地紅彩雲龍紋盤外,明代早期龍紋瓷器品種還有醬色釉、外醬內霧青釉、紅釉、鬥彩、六彩、黃彩、綠釉、藍釉、黑釉等。


5、器物形制


明代早期龍紋器形以盤 (包括菱口或板沿)、碗、高足碗數目居多,多見於梅瓶、玉壺春、執壺、梨形壺、高足杯,也有少量罐、缽、天球瓶、扁壺、蓋罐、環耳瓶、滴硯、鳥食罐、尊、扁瓶等存世,可以說是形式多樣,覆蓋了明代大多數器形。其中海水仙山龍紋常裝飾於高足碗、高足杯,海水龍紋裝飾於罐、盤,團龍見於內心,而多條團龍則繪在盤、碗的葵瓣或是開光之中。


總的看來,明代早期瓷器的龍紋造型威武兇猛,氣勢如虹,構圖合理,色彩優雅,細部刻畫精細。明代早期龍紋瓷器的發展情況,反映了當時社會高速發展,人們追求高遠、開拓進取的社會精神以及由簡到繁、逐漸細膩的藝術審美觀。這一風格,奠定了明代乃至清代瓷器上龍紋樣式的基礎。


微講堂 | 明代早期龍紋瓷器考述

青花夔龍紋罐 明宣德

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