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院長訪談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孫德俊:挑最重的擔子 啃最硬的骨頭

當武漢人走上街頭,享受春日陽光時,北疆的滿洲里還冷風陣陣。這座邊境小城,因10天裡境外輸入74例確診病例,成為戰“疫”的新焦點。

來不及休整,孫德俊隨即將工作重心轉到入境患者的救治中。

孫德俊是典型的專家型醫院管理者,既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又是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在國內呼吸病學領域有著很高的威望。大疫當前,他挑起內蒙古自治區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重擔,至今已經連續奮戰了近3個月。

圖片

“先看危重患者。”這就是他的做事風格——先挑最重的擔子,先啃最硬的骨頭。

在內蒙古118例境外輸入病例中,3例為重型,1例為危重型。過山車似的病情變化,一度將輸入的危重型患者推向死亡的邊緣。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孫德俊帶領專家組成員轉換治療思路,一步步深入,逐漸掌握了主動權。他表示,面對新冠肺炎這個新對手,最初的確緊張,“現在,心裡有點兒底了。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辜負父老鄉親的重託。”

特殊的“面對面查房”

1月25日,內蒙古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至3月19日,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5例,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17個月,其中還有一名孕婦。

在全自治區一盤棋抗疫中,內蒙古設置了113個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療機構。每天上午,專家組成員守候在內蒙古遠程會診中心,連線定點機構,逐一對全區確診、疑似病例進行特殊的“面對面查房”。

圖片

從患者病情變化,到用藥調整,是否氧療、是否上呼吸機,再到流程制定、病情研判等,都由專家組協商決定完成。因此,孫德俊對定點機構救治能力、患者具體情況等都瞭如指掌,總能在關鍵時刻,一語定乾坤。

上述境外輸入危重患者,病情一度發展很快,做了有創呼吸機治療。“按照常理,不便做CT,可以通過床頭胸片觀察病情。當患者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根據床頭胸片,已經不能作出精準判斷。我們毅然決定推著患者和設備進CT室。”孫德俊說,患者情況逐漸好轉,是他最開心的事。

目前,75例本土病例清零,118例境外輸入病例情況基本穩定。作為境外輸入病例“重災區”的滿洲里,據孫德俊介紹,當地第一時間緊急改建啟用了扎賚諾爾區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滿洲里市中蒙醫院為定點收治醫院,並在之後又將原扎煤公司職工醫院改建為備用醫院,使當地應對境外輸入病例的收治壓力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圖片

嚴苛的內蒙古標準

專家組職責中,制定出入院標準是其中之一,而“寬進嚴出”則是孫德俊一直強調並堅持的準繩,被學界稱為內蒙古標準。

所謂寬進,即無論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症狀患者,還是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全部住院治療。

孫德俊進一步解釋說:“在國家第五版診療方案中,診斷標準只對湖北省增加了臨床診斷病例。但為了使患者儘早得到規範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率,避免疫情擴散,我們也增加了臨床診斷病例。”

上述境外輸入危重型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據孫德俊介紹,該患者有流行病學史,CT顯示肺部滲出性病變,但核酸檢測呈陰性,“即便如此,我們把她診斷為疑似病例的同時,還是把她比照成以往的‘臨床診斷病例’積極治療,沒想到後來病人情況急轉直下,想想都後怕。”

所謂嚴出,就是患者出院時除滿足國家診療方案中的出院指標外,還必須滿足糞便核酸檢測連續兩次陰性(兩次間隔24小時以上)。同時,“出院不離院”,患者還要在定點醫院醫學觀察兩週,滿兩週時複查血常規、血氧飽和度、生化、胸部CT,以及連續兩次對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和糞便進行核酸檢測,根據檢查結果再確定患者是否可以離院回家。

因為出院標準的嚴苛,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組在內蒙古召開座談會時,對內蒙古的“寬進嚴出”方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孫德俊表示,因為對新冠肺炎的瞭解還十分有限,專家組做決策時非常謹慎,特別是對出院的患者,除了進行2周出院不離院外,還需對患者進行4周、三個月、半年的隨訪,以確保防控工作的萬無一失。”

動態的多學科診療

遠程會診使很多工作變得便利,例如可以24小時在線,可以隨時調配會診專家,還可以直接聽取鍾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團隊的意見建議。在諸多便利中,孫德俊認為,多學科診療在患者救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片

內蒙古專家組有近百位成員,包括呼吸,重症,影像,心血管內、外科,神經內科,血液科,中醫、蒙醫、營養等各臨床醫技專業學科的專家,按照動態調配的原則,有選擇地上線會診。一位77歲赤峰男性新冠肺炎患者,合併糖尿病,在短時間內病情進展迅速,密切監測發現雙肺幾乎呈現“白肺”表現,出現呼吸衰竭和低氧血癥,心臟驟停長達9分鐘。

孫德俊第一時間調配全區呼吸學科、感染、心血管、重症,以及呼吸師等專家會診,通過心肺復甦、呼吸支持、藥物調整、心理干預等方式,經過幾天幾夜的全力搶救,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最終痊癒出院。

“為了更好的發揮專科特長,兒童患者,我們請兒科專家會診;孕產婦,則請婦產科專家會診。”孫德俊說,專家組還借鑑湖北、浙江、廣東、北京、寧夏等地臨床救治經驗,通過遠程三方聯合會診,制定救治方案,效果都非常好。

內蒙古75例本土確診患者中,危重型9人,重型12人,重症率28%;治癒出院74人,死亡1人,治癒率98.7%。孫德俊表示,雖有不足,但已盡最大努力,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搶救患者的機會。

圖片

謹慎使用激素

從零認知,到病原檢測方法的改進,治療方案的更新以及疫苗研發的推進等,人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在不斷深入。患者清零後的近一個月裡,在呼吸領域耕耘36年,曾與非典廝殺過的孫德俊說,心裡終於有了點底兒。

圖片

在治療方面,他的總結是:臨床發現有重症預警指標時,應及早干預,例如發現有血氧低的情況,及時給予氧療,同時呼吸支持寧早勿晚,經鼻高流量,效果好,易接受;機械通氣應把握指徵,無創效果不理想應果斷予以有創呼吸,有俯臥位指徵時,應儘早予以實施,效果超出預想。

在是否使用激素的問題上,學界一直有兩種聲音。孫德俊認為,激素是把雙刃劍,用好了事半功倍。

他舉了個例子,包頭一位61歲危重型男性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急速惡化,在給予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後,病情仍持續加重,及時使用激素治療,並調整其他治療方案,病情逐漸穩定並痊癒出院。

孫德俊說:“關鍵是掌握好時間窗與劑量,會用及用好激素是專家組一直思考的問題,我也會在此方面予以追蹤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未來,在應對此類情況時,我們爭取做得更好。”

來源:健康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